龟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大洪水与临界点
TUhjnbcbe - 2020/11/10 3:11:00

1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留存有大洪水的传说,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天破了一个大洞、洪水从天上倒流下来,女蜗炼五彩石补天的传说;也有洪水滔天,世界上只剩下女蜗、伏羲一对兄妹,逃到高山上,二人兄妹通婚,人类繁衍至今的传说。这个传说跟苗族、傣族、彝族等我国西南和东南亚一带的民族传说很相似。傣族的神话传说,上古时期神看到人类充满了罪孽,于是降下大洪水灭世,有一对兄妹躲到葫芦里,躲过劫难,但是世界上只剩下兄妹二人,不得已兄妹通婚,繁衍下后代。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也有神降临大洪水灭绝人类,普罗米修斯造人的故事;印第安人多个民族中都流传有大洪水灭世的传说,玛雅人的传说中记载:“这是毁灭性的大破坏,一场大洪灾......人们都淹死在从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

当然,最为著名的大洪水传说自然是《圣经》中的记载:

因为人类不敬神和充满罪孽,上帝准备降下大洪水灭掉人类,但是通知了义人诺亚一家,建造了诺亚方舟,把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一公一母带了一对进去。方舟建成后,耶和华上帝再次吩咐挪亚赶快将留种的各类活物带进方舟,因为七天之后将连降暴雨四十天。挪亚一家抓紧照办,将动物按类安置在舟内一间间的小舱内。一切就绪后,挪亚领着全家一妻三儿和三位儿媳登舟封船。七天后,即二月十七日,忽然雷雨大作,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地面的泉源都往外涌水,很快便淹没大地。大雨急骤地下着,水势也不断上涨,淹没了平原又淹没了高山。大雨不停地下了四十天后,水面比高山之顶还高出七公尺,地上的一切生物都被淹死了,人、畜、爬虫和飞禽走兽荡然无存。唯有挪亚方舟中的人及一切活物都安然无恙。方舟随着水势而升高,安稳地飘浮在水面上。四十天后雨停了,但洪水并没有退去,直到一百五十天后才渐渐退下。


  上帝顾念挪亚及船内一切生物,让雨止了,强劲的风吹遍大地,使水退去。七月十七日,方舟搁浅在亚拉腊山。水位继续下降,到十月一日,群峰开始露出水面。又过了四十天,挪亚打开了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它在空中盘旋等候地面水干后可停下,但一直没有飞回。挪亚又放出一只鸽子,用它试探水退情况,由于遍地仍都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处,只得飞回方舟。又过七天,挪亚再次放出这只鸽子,到了*昏时分,鸽子嘴里衔着鹇的橄榄枝叶飞回,挪亚得知洪水己退。又过了七天,诺亚再将此鸽放出,这次鸽子一去不复返。

在挪亚六百零一岁那年的一月一日,水己全退,二月二十七日地都全干了。上帝让挪亚全家将舟内一切活物按类带出船外,让它们在地上繁殖生长。

2

为何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类似的记忆和传说呢?一种解释是因为共同的遭遇,人类离不开水源,文明总是建立在河谷地带,因此都遭遇过洪水,留下类似的共同的记忆不足为奇。但是这种解释无法说明为何许多不同区域的民族传说的大洪水出奇地一致,最多的就是类似于诺亚方舟型的,或者是类似于中国女蜗伏羲跑到高山上得以幸存的类型;而且所有史前的民族均遭遇了大洪水也未免太过巧合了一些。

一种更有可能的解释是冰川的融化导致了大洪水的到来。我们都知道,地球存在冰川期,冰川期到来的时候,地球上布满巨大的冰川,海平面下降,气温骤降,大量的喜暖性动植物灭绝。

目前地球正处于第四纪冰川期。在第四纪大冰期中,仍然有寒冷和温暖的更替。在寒冷时期,雪线高度下降,冰川前进,出现亚冰期;在温暖时期,气温升高,雪线高度上升,冰川退缩,出现亚间冰期。从亚冰期向亚间冰期过渡时,气候常呈突变形式,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科学家们称为终止线。在距今1.1万年前后出现了一条终止线,亚间冰期,气候由冷增暖。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上升,连接亚洲和美洲大陆的白令陆桥(现在的白令海峡)被海水淹没,美洲印第安人跟亚洲大陆联系中断,开始独立发展、进化。

在气候转暖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过程中,出现大洪水就不足为奇了。而且这种冰川融化导致的大洪水虽然是全球性的,但是并非在同一时刻发生,而是在同一时间段内陆陆续续发生。因为各地冰川融化的速度不一,例如南极冰盖、北极冰盖、青藏高原冰盖融化的时间并不一致,所以大洪水是在各地分散地发生,给各地区的文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但是并不是彻底的毁灭性打击,有少数人群通过船只、漂浮物或者跑到高山上得以幸存下来,这就是两河流域诺亚方舟和中国伏羲女蜗神话传说的来历。

虽然女娲补天之类的传说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圣经》中关于大洪水的传说却在两河流域得到了考古证实。

在犹太文明之前,两河流域有着一个更为古老的文明——苏美尔文明,考古发现可以追索到年前。苏美尔文明是城市(城邦)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最早建立城市的民族。在公元前——前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内部平原上建立了不少城市,如欧贝德、埃利都、乌尔、乌鲁克等。

苏美尔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考古学家在基什附近的奥海米尔土丘发现了一块约在公元前年的石板,上面刻有图画符号和线形符号。这是两河流域南部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两河流域书写的材料是用粘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笔是用芦苇杆(或骨棒、木棒)做的,削成三角形尖头,用它在半干的泥板上刻压,留下的字迹笔画很自然地成了楔形,因此称为楔形文字。写好后的泥板晾干或烧干,长期保存。

楔形文字最初传播的地区主要在西亚和西南亚。在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发展,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书法也更加精致、优美。随着文化的传播,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

公元前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家交往通用的文字体系,连埃及和两河流域各国外交往来的书信或订立条约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使用泥版书来记录文字。泥版书的制作使用粘土制成每块规格相同、重约一千克的软泥版,然后用斜尖的木制笔在软泥上刻写文字。文字刻写后放在阳光下晒干,在放入火中烘烤。一部泥版书包括若干块,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和带有标记可容纳这些泥版的容器。木架是其中的一种容器,泥版按顺序排列在木架上供人使用。

泥版保存与保密也别具特色,经过晒干和烘烤的泥版坚固耐用,可以长久保存。但存放起来并不十分方便,如果拿我们现在用的约50页的32开本写在泥版上,就会有50公斤的重量!

在纸张没有发明之前,古人类为了知识的传承煞费苦心。两河流域用泥板,商人用龟甲,春秋战国时期用竹简,埃及人用草纸,都是相当笨重不便携带的,轻便的也不是没有,不过相当昂贵,如中国古代用的帛书和西方用的羊皮卷,成本高昂,哪怕是小富之家都负担不起,所以造纸术被列为四大发明之一,也是名至实归。

十九世纪,考古学家对两河流域的遗址进行系统发掘,发现大量泥版书。在两河流域累计出土了50多万块泥版书。这些泥版书中就记载了大洪水的传说。苏美尔文明中关于大洪水的记载跟《圣经》中的大洪水传说大同小异,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是犹太民族受到了苏美尔和古巴比伦人大洪水传说的影响,创作出了《圣经》中大洪水的故事。

这些泥板书上记载了苏美尔王表。苏美尔王表共发现了十六份,内容大致相同。苏美尔王表的开篇说道:王权自天而降,然后再苏美尔地区的各个城邦中转移。这种大统一的思想,跟中国的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和夏、商、周王朝的王权很相似,虽然周是名义上的“天子”,但是更类似于一个联盟的盟主和领袖,不像秦汉之后的郡县制度,管理严密。

苏美尔王表把两河流域的霸主分为两个时期,大洪水之前和大洪水之后,在苏美尔王表中写道:“王权自天而降,王权在埃利都。”

“在大洪水之后,王权再次从天而降,王权在基什。”

王表中记载的大洪水之后的诸王朝,在考古上都已经发现并且能够一一对应,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苏美尔王表记载的大洪水是真实发生过的,苏美尔王表记载的大洪水前的诸位王也是真实存在过的。

考古学家也发现了大洪水的证据:一九二二年,英国考古学家伦德纳·伍利,开始对巴格达与波斯湾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沙漠地带进行考察挖掘,结果发现了苏美尔古国吾珥城的遗址,并发现了该城的王族墓葬。在这个墓穴之下,伍利和他的助手们发现了整整有二公尺多厚的干净黏土沉积层。这层厚达二公尺的干净黏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经过对黏土的分析研究后表明,这层干净的黏土属于洪水沉积后的淤土。伍利认为这个发现说明了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古老传说,以及圣经上记载的大洪水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3

临界点

大洪水真的像《圣经》中描绘的那样:大雨下了四十天不停息,洪峰超过高山,一百五十天水才退去,给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古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吗?

这完全是有可能的,要知道在冰川期,海平面下降了百余米,白令海峡成为人类生活通行的大陆桥,海量的冰川一旦融化,给地势低洼的两河流域带来滔天的洪水并不意外。两河流域下游是冲积平原,海拔不超过五十二米,中游的高点在库尔德断崖海拔也只有米,只有上游的山区安纳托利亚高原海拔达到了—余米,所以大洪水来临之时,只有少数处于高原山区的古人类能够幸存,延续文明之火。

大洪水也能够解释亚特兰蒂斯之谜。亚特兰蒂斯又称大西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将描绘其为高度文明的城市,据称其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这个时间节点与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时间很一致。

亚特兰蒂斯人很有可能就是大洪水之前的希腊人,希腊文明是亚特兰蒂斯文明在遭遇大洪水之后的幸存者,与其他古文明如埃及文明、两河文明相比,希腊文明的兴起的时间更短,但是却一样辉煌灿烂,仿佛突然冒出来的。如果是从大洪水之前传承下来就能解释得通了。

《圣经》中的大洪水是突然到来的,在灭顶之灾来临之前,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希腊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更是在一夜之间毁灭,沉入海中——其实最大的可能是海平面突然上升,淹没了亚特兰蒂斯的大部分,只剩下少数高山地区成为希腊地区的海岛。

为何大洪水、海平面上升之类灾难会突然发生呢?这涉及到一个临界点的问题。但外界的环境开始变化时,系统本身的变化是要滞后环境的变化的,看上去岁月静好,直到临界点的到来,一个很小的扰动导致整个系统发生突变。对于临界点一个形象的说话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骆驼的负重逐渐增加,看上去都能够承受,直到临界点,加上一根稻草骆驼就被压垮了。骆驼是被一根稻草压垮的吗吗?显然不是。但是被压垮的骆驼也回不到从前了,哪怕把更多的负重撤掉,骆驼也被压坏了,站不起来了。

很多封建王朝积累了大量的矛盾,看上去却是保持稳定,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明显后果,但是一旦叠加到一定程度越过临界点,则会发生惨烈的变化。

如明末时期江南歌舞升平,大家忙着选秦淮八艳,边患和西北的流民看上去远在天边;结果不过数年间,江南就沦落在满清的铁蹄之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昔日的繁华看上去就像梦一场。

气候系统也是一样,一旦越过临界点,形成一种连锁反应,剧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

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写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实对于古人类而言气候的变迁也是类似。冰川期的到来,严寒是苦;冰川消退后大洪水来临同样也是大灾难。

4

大洪水的影响和启示

在《圣经.旧约》中有一个巴别塔的故事,讲的是古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巴别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巴别塔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因此世上出现不同语言和种族。

由于寒冷的冰川期消灭了绝大多数的古人类,现代人类都是走出非洲避难所的一支智人的后代,所以古人类的语言和文化风俗大都相同,例如,美洲的印第安人跟古埃及人、中国的东夷人同样有着太阳崇拜;甲骨文跟苏美尔、古埃及的楔形文字相类似,都是象形文字;而且古代商周时期的语言跟印欧语系有大量相同的词根,说明大洪水之前的上古时期人类是一个整体,文化、语言习俗大体类同,是大洪水隔绝了美洲、亚洲各地人类,各个区域相对独立地发展起来,直到工业革命和地理大发现,全球化时代到来,人类再一次成为一个整体。

我们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地球升温导致所有冰川融化引发又一次大洪水吗?还是像美国气候灾难片《后天》中所描绘的那样,由于物极必反,导致冰川期加速到来,短时期内气温剧降,纽约比南极还要寒冷?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对此我们了解不多,对于未知的事物最好保持敬畏不要去大幅度扰动它,以免到达临界点,带来重大的灾难性后果。

大江宁静

你的鼓励是我写作的动力!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洪水与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