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0/3 19:26:00
大河网讯甲骨文的卜辞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如何发掘卜辞涉及的典型人物和特殊文字?怎样连接古老文字与当代文化……8月7日,甲骨文自媒体博主李右溪在郑州接受大河网记者专访,围绕“新媒体时代的甲骨文文化传播”的话题,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甲骨文作为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文字,值得以新时代的方式,向现在年轻人展现它的魅力。”李右溪说。让古老的文字和文本重获生机“从刚开始做科普视频到现在,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有多万粉丝了。”在从事甲骨文科普之前,李右溪是一位甲骨文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她最大的感受是,很多非专业人士只知道甲骨文,但不清楚何为卜辞,更不知道卜辞记载的是什么。因为缺乏了解的途径,无从发现甲骨文真正有趣和魅力所在。摄影:王铮“事实上,甲骨文和甲骨卜辞虽然晦涩难学,但其中一些很有意思的内容,值得向普通大众传播。”她说。卜辞是商人刻在龟甲上的占卜文字,商朝人遇到大事小事都要占卜问一问上天的旨意,也正因此,这些年前的宝贵文字资料才能流传下来。那么,如何让这些古老的文字和文本重新获得生机,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汉字文化?“第一个方向就是挖掘卜辞中的文化故事。”李右溪说,卜辞的内容可以细分为祭祀、战争、饮食、宴会、气象、农业、收成、田猎、行旅、灾祸、福佑、奴隶逃亡等多个方面。其中,每个方面都有文化故事可讲。她以一条讲奴隶逃亡的甲骨卜辞为例,讲述了其中所延伸出来的商代社会历史知识,把汉字和文化联系在一起。“用卜辞故事引入,最终落到汉字文化上去。”李右溪用这样的形式,做了很多期内容,讲述了商代的田猎文化、天气变化、灾祸情况,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谁不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呢?在李右溪看来,甲骨卜辞中的人名有上百个,但是除了几个商王和妇好外,其他人由于卜辞数量和内容限制并不广为人知。“其实,也有几个出现频率高的人名,通过研究与他们相关的卜辞,分析这些人物的形象,也是我们了解卜辞、传播汉字文化很好的切入口。”李右溪说,第二个方向是挖掘卜辞中的人物故事。她以记录妇好的卜辞为例,把原本分散的文本整合在一起后,一个立下赫赫战功的女强人形象跃然纸上。经由妇好的人物故事,再引出“妇”和“好”两个汉字的字形和演变。“这样就以卜辞为线索,寻觅出了甲骨文中的鲜活人物和相关汉字文化。”李右溪说,她用这样的方式还挖掘出不少卜辞中之前不被注意的人物。比如“毕”这个人物,就是李右溪从卜辞里全新挖掘出的。作为武丁时期的大臣,毕在卜辞里出现了多次。“我根据这些卜辞,串联出了一个王与大臣毕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谁不爱听有趣的故事呢?”她笑着说。最后一个方向是挖掘卜辞中的特殊文字。在李右溪看来,甲骨文中有一些特殊字例,或是一个字有多种不同字形,或是一个字形表示丰富的意思。摄影:王铮“这些字本身就足够有趣有价值,尤其把它们放到卜辞文本里去理解的时候。”她说。“车轴断开了,表示的是事故后损毁的车。车轮朝上,表示倾覆的车……”她以广为人知的“子央坠车”甲骨故事为例,讲述了“车”字的丰富形态,生动鲜活,让人印象深刻。寻找古老文字与当代文化的链接点“挖掘卜辞中有价值的内容,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要想把这些内容推广传播给普通大众,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寻找这些内容与当代文化的链接点。”李右溪说。近几年,短视频平台迅速发展,李右溪认为,能在短视频平台具备高传播度的作品有着共通性——知识只是基础,而让知识与人产生联系,才能真正让古老文字焕发新的生机。“简单地讲,就是用现在的话讲过去的事。”李右溪告诉记者,比如在讲“毕”这个人物时,借“职场”的角度;讲述武丁和妇好之间故事时,借“情书”的概念;讲气象卜辞的时候,和现在的“天气预报”做对比;讲“车”这个字的时候,用一场“车祸”来分析。通俗易懂,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古老的文化和汉字,对年前的人与事产生共鸣。“当然,短视频的传播也是有限的,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而触达的媒介却各不相同。所以接下来,我也会尝试用不同的媒介去科普。”李右溪透露,目前她正在撰写一本用甲骨文科普商代文化文明的书。采访当天,恰逢《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专刊第31期出版。谈到这一专刊,李右溪认为其意义重大。“《河南日报》作为主流媒体,拥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科普甲骨文能触达的范围更广。这也给我们这些做甲骨文传播的自媒体更大的信心,会觉得做这个事更有底气,因为我们知道,背后还有很多人正在共同努力,互相支持着。”李右溪说。(李东宝/文胡瀚泽/海报实习生王冰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