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本读中国
主办:中国教育报协办:人民教育出版社
10:51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
甲骨文是保存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成熟的文字。年,沉睡地下的甲骨文重见天日。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周年的贺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文字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传统的守护者,还是文明的传播者。循着课本的记述,记者来到河南省安阳市,在甲骨文的发源地,感受文字中承载着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
甲骨一片,字传千年
年,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从中药材“龙骨”中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
甲骨文的横空出世,把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约年,重现了年前古人的生活和思想。自甲骨文开始,中华文明走向了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
在安阳西北,洹河蜿蜒而过,这里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殷墟是甲骨文的主要出土地。远远望去,殷墟博物馆新馆形似一口青铜巨鼎,馆体上方的“大邑商”甲骨文格外醒目。
“年来,中华文明虽波折起伏,但汉字始终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是中华儿女的基因与纽带,是几千年文明未曾中断的重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
殷墟的发现与发掘壮大了中华文明的探源之路,是中华文明连续不断、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认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汉字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文明的连绵不绝决定了文字的不断延续,文字的不断延续又维护了文明的绵延赓续。
一字一句、一笔一画,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记者翻开中小学课本,看到在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和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有专门的篇目和章节介绍汉字字体的演变和甲骨文的发现。
除了课本的介绍,甲骨文博物馆也成了学生了解甲骨文的好去处。
在安阳师范学院的甲骨文陈列馆,记者看到72岁老者付林明在向来此研学的学生讲述一片片甲骨背后的故事,引来阵阵惊叹。馆里的藏品都是他的个人收藏,由展览馆免费展出。
“我的祖父和安阳当地一间药铺老板是邻居,在甲骨文的特殊意义被发现后,药铺老板为了更好保护甲骨,将部分甲骨赠予我的祖父保管。”付林明说,年来,家里三代人一直信守“保护甲骨”的承诺,悉心保护手中的每一片甲骨。
从年开始,付林明便在自己家附近自费建起甲骨文陈列馆,免费供公众参观和学者研究。“我还计划和更多学校合作,将我的余片甲骨藏品免费展出,让更多人了解甲骨文和中华文明。”付林明说。
以“字”化人,以美育人
为了让孩子们对家乡有更多了解和热爱,甲骨文成为安阳学校以“字”化人的载体。
“一闪一闪亮晶晶……”在安阳市北关区区直幼儿园,大班孩子邬亦萱正在演奏一首《小星星》,她使用的乐器很特别——根据出土的商朝乐器铙改良的复古乐器。
北关区区直幼儿园是安阳市首批“河南省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之一,这里随处可见甲骨文元素:甲骨文雕塑、甲骨文十二生肖墙、甲骨文“园本化”游戏……幼儿园把甲骨文化融入幼儿生活。
“如果你想表现下雨,你会怎样画?”在教师孙静静的引导下,小朋友们发挥奇思妙想,把自己想到的下雨景象画出来:一大片乌云,绵密的雨滴……画好后,孙静静把甲骨文中的“雨”字展示给小朋友们,大家顿时热闹起来:“和我画的好像啊!”“古人和我的想法一样!”
“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会写甲骨文。甲骨文就像汉字的‘小时候’,让小朋友用自己的画来和古文字进行对比,从中获得一些发现,感知文化传承的力量。”北关区区直幼儿园园长高静说。
当记者来到安阳高新区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在上一堂“汉字字体的演变和甲骨文的发现”主题课。
“甲骨文记录了古人的哪些内容?”“我知道!涉及祭祀、战争、法律……”“我也知道!我在博物馆看到,一片甲骨上记录了一次交通事故,商王也摔下了车。”……伴随着师生间的积极互动,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
“我们根据学生年龄阶段认知特点,开发了相适应的课程和社团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培养起热爱甲骨文、热爱探索、热爱美的习惯。”安阳高新区第一小学校长吴义霞说。
有关甲骨文的社团活动有多丰富?在安阳市自由路小学,记者大开眼界:甲骨文舞蹈社团、3D打印科技社团、书法篆刻社团……六年级(1)班学生侯辰熹是学校“汉字地宫”的讲解员,定期为师生们讲解甲骨文知识。
“每个主题社团由不同科目的两名教师负责,孩子人人有社团,教师人人有社团课,我们还把甲骨文元素有效融入多主题教育。”自由路小学校长黄芳说。
如今,各种各样的甲骨文课堂和社团活动在安阳市中小学、幼儿园“遍地开花”,用“一片甲骨”的故事讲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
在安阳的校园外,丰富的甲骨文主题研学平台也搭建起来,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甲骨文化之美。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们把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成果转化为孩子能看懂、听明白的知识;在殷墟遗址,孩子们可以做一次“考古学家”,模拟考古现场,体验考古发掘;在殷墟博物馆,“甲骨文剧本杀”让孩子们边玩边学,了解殷商文化和历史知识……以甲骨文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成为家长和孩子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联通中外,焕活新生
目前,殷墟已出土16万余片刻辞甲骨,而甲骨拼对完整才有上下文内容,这就需要缀合甲骨。
“甲骨缀合是最大的‘拼图游戏’。”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这样形容甲骨文的整理工作。
传统方式进展缓慢,怎么办?安阳师院研究团队用前沿数智技术把甲骨文传承保护研究带入智能化时代。“为了突破获取甲骨文研究资料难的瓶颈,我们历时4年打造了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这是目前国际上容量最大、信息最全、业内影响最大的甲骨文数据库,自年以来免费向全世界开放。”刘永革介绍。
以“殷契文渊”数据为支撑,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研发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微痕分析”“甲骨三维建模”“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一个个新突破接踵而至,相关研究和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团队已经缀合甲骨碎片78组,是国内计算机辅助的甲骨缀合最多的研究机构。
年,全国甲骨学研究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落户安阳师院。今年,安阳师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获评“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他们为破解甲骨文之谜,团队三代人青春接力39年。
“从最开始的几位老先生,到我已经是第三代。”刘永革说,“老一代学者坚守‘冷门绝学’的精神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如今,刘永革所负责的实验室是最古老文明和最现代科技的“结合点”,吸引着越来越多有志青年加入,“去年我们招了10名研究生,今年又招了14名。目前在我们49人的团队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占六成”。
储备了更多年轻力量,团队也产生了更多活泼有趣的点子,让甲骨文走进大众生活,焕发新的生机。甲骨文表情包、“了不起的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