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第一种是天文。《汉书·艺文志》中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
第二种是历谱。《艺文志》中说:“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
第三种是五行。《艺文志》中说:“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
第四种是蓍龟,这是中国古代的两种占卜方法。后一种方法是在龟甲或平骨上钻一洞,放在火上烤,小洞四周受热后出现裂纹。管占卜的巫史据以判断所问事项吉凶,称作“卜”。前一种方法是由巫史取蓍草,每两株为一份,最后所剩,非奇数即偶数。如是六次,得出每三个一组的组合,再查《易经》卦象、爻象,据以判断所问事项吉凶,称为“筮”。
第五种是杂占,第六种是形法。后者包括相面术和后来所称的“风水”。“风水”所依据的理论是,以人为宇宙的产物,又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因此,人的住处和死后“阴宅”协调。
周朝初年封建制全盛时期,每个贵族都有世袭的术士。贵族有任何重要行动之前,必先问卜。随封建制的逐渐没落,这些贵族世家的术士渐渐失去地位,散落社会,但继续以方术为生。这是“方士”的由来。
术数或法术本是来自迷信,但它们往往是古代科学的萌芽。方术和科学都试图以积极态度解释自然现象,使人得以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所用。方术对超自然力量不再迷信后,它便开始试图解释自然现象,从而向科学转变。人类最初对自然力量的观念尽管十分原始简单,但它终究是科学的开始。
这是阴阳家对中国思想的贡献。阴阳家试图以自然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代表了一种科学探索的倾向。它总是和事实打交道,就这一点来说,它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块出土彩锦上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古代星占学上很常见的占辞,是指五大行星某段时期内在日出前同时出现在东方,这种天象非常罕见,所以引起古人的重视,将之附会上某种天意,所以会有“利中国”的说法。
由此我们看到,在古代中国,人们为理解宇宙的由来和宇宙的结构,有两种不同的思想路线。其一是以阴阳家为代表的思想路线。另一是由一些佚名的儒家,以“易传”的时候已经如此,以致《史记》把它们放在一起,统称阴阳家了。
12.2《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五行在英文里通常译做“FiveElements”,意思是“五种元素”。但如果把它们看做内容固定的五种元素就错了;它们是五种能动的、相互作用的力量。在中文里,“行”的意思是“行动”或“作为”,因此,它的本义应当是五种动因、五种活动。在中国古籍里,也称“五德”,意思是“五种能力”。
“五行”这个名词曾出现于《书经》中《夏书·甘誓》,传统的说法,它是公元前21世纪的文献。但《夏书·甘誓》的真实性无法证明;即便此篇不是伪书,也无法证明《甘誓》篇中的“五行”与其他问世年代确实可考的典籍中所说“五行”内容是一致的。关于“五行”的可靠记载,见于《书经》中的《洪范》篇。按传统的说法,公元前12世纪末,周武王克商之后,商朝贵族箕子对周武王陈述来自夏朝大禹的治国大法,这是《洪范》篇的来历。传说夏禹生活于公元前22世纪。《洪范》篇的作者引述传说的古代历史,意在表明“五行”说的重要来历。至于写作《洪范》篇的真实年代,据现代学者考订,应是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
《洪范》篇中举出“九畴”:“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然后是“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下面跳到“九畴”中的第八:“庶征。”
在《洪范》中,五行观念还处于粗糙阶段。作者在谈到五行时,所想的还是具体的水、火等,还没有如后来那样,以水、火等代表抽象的力量。作者还让读者看到,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联结在一起的,国君的恶行伴随有自然世界的不正常现象。这个理论在后代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
对天人感应,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基于目的论的解释,认为国君恶行使天地震怒,天地震怒便造成自然界的不正常现象,以给国君警告。另一种理论则是比较机械式的解释,认为整个宇宙乃是一个机械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部分失去平衡,其他部分势必受到牵连。国君的过失必然造成宇宙天地失去平衡,于是就产生不正常的自然现象。这种学说反映了阴阳家中的科学精神,而前面一种学说则更多反映了它来自方术的社会根源。
12.3《月令》
阴阳家的另一部重要文献是《月令》,首见于《吕氏春秋》。这是公元前3世纪末的著述,后来又载入《礼记》。《月令》的名称是由于它告诉国君和大众,每个月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以求得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在《月令》中,以阴阳家的观念构筑起宇宙的架构。这个宇宙结构是一个时空架构,就是说,它与空间、时间都有关系。古代中国由于位在北半球,自然热在南方,冷在北方。因此,阴阳家把一年四季和地理上的四个方向组合在一起:夏季与南方结合;冬季和北方结合;春季和东方结合,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秋季和西方结合,那是太阳落下的地方。阴阳家还把一天中的日夜比作一年四季的缩影:早晨代表春季,中午代表夏季,傍晚代表秋季,午夜则代表冬季。这样就把时间和空间完全联结起来了。
南方和夏天之所以热,因为热在南方,就时间说,夏季是炎热季节,火德盛。北方和冬天则冷,因为冷在北方,就时间说,冬季是严寒季节,水德盛,水和冰雪是连在一起的。按照同样的推理,东方是春季,木德为主,因为春天万木茂盛,故此,东方总是和春天联结在一起。金德则代表西方,又和秋季相连,因为金属代表坚硬、严酷,秋季又是肃杀之气盛,万木萧条,走向衰亡。这样,“五德”中的四德和南北东西四个方向已经结合,只剩下土德未曾与一个方位和季节相连。按照《月令》,土德在五德里是居中的,因此,在地理上,土德代表中央,它统治的时间,据说是夏秋之间的一段短暂时间。
阴阳家以这样的一个宇宙论的理论解释了四季的自然现象,还把它和四方连为一体,而且更进一步,把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联结起来。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月令》规定君王每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这也就是《月令》得名的由来。
因此我们从《礼记·月令》中读到:“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蜇虫始振……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人的行为应当与自然相应一致,因此,又说:在此月,君主“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禁止伐木。毋覆巢。……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
如果君王行事违反了《月令》的规定,就会造成不正常的自然现象,例如:“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早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12.4邹衍
邹衍是公元前3世纪阴阳家的一个主要人物。按《史记》所载,邹衍是齐国人,在孟子之后不久。他“著书十余万言”,均已佚失。幸亏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保存有关邹衍学说的详尽说明。
按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载,邹衍的方法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他的兴趣似乎主要在于地理和历史。
关于地理,司马迁写道:邹衍“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楚帛书东南西北四边环绕绘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月的彩色神像,并附有“题记”。十二月神像“题记”载有十二月的月名和每月适宜的行事和禁忌,所有十二月名与《尔雅·释天》所载基本相同。据杨宽先生在《楚帛书的四季神像及其创世神话》一文中的考证,楚帛书中的四时之神分别是春天之神句芒、夏天之神祝融、秋天之神玄冥、冬天之神禺强,与《月令》中记载的秋天之神蓐收、冬天之神玄冥略有不同。
至于邹衍的历史观点,司马迁写道,邹衍“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这是说,由近及远,上溯黄帝,这是学者已共述。他又按历史大事,时代盛衰,记其征兆、体制,一直上溯到远古洪荒,天地未生之时。然后自开天辟地起,历数五德连转,治法虽殊,均与五德相应。
12.5一种历史哲学
上面引文的末段表明:邹衍发展出一个新的历史哲学,用五德的转移来解释历史,它既是变化的,又是有规律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详述邹衍这种学说的内容,但是,《吕氏春秋》书中介绍了这种学说,尽管其中并未提及邹衍的名字。
原文如下: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
“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阴阳家认为,五行按照一定顺序,相生相克;还认为,一年四季也按五行相生的顺序嬗替。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
按以上引文看来,朝代的更替也是遵循五行相生的顺序。黄帝以土德王,被以木德王的夏朝取代;以木德王的夏朝又被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取代;以金德王的商朝又被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取代;周朝将被以水德王的王朝所取代;以水德王的朝代又将被以土德王的朝代所取代。这样,历朝历代按五行顺序周而复始。
按照《吕氏春秋》的陈述,这只不过是一种历史哲学理论。然而,不久之后它便对现实政治产生作用。公元前年,秦始皇帝征服六国,建立起统一中国古代列国的秦帝国。秦继承周朝,始皇帝确信,秦朝是以水德王。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将黄河改名“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由于严酷寡恩,秦朝不久就被汉朝所取代。汉代历朝皇帝相信自己也是本五德而王;至于汉朝究竟靠什么“德”而王,仍有不少争论。当时有些人认为,汉朝既然是继承秦朝,应当以土德王;也有人认为,秦朝严酷少恩,不能算作一个正式的朝代,应当认为汉朝是继承周朝。持不同意见的双方都举出支持自己的祥兆,以示自己一方的主张符合天意。最后,公元前年,汉武帝决定,汉朝是以土德王。但此后,争论并未结果。
汉以后各朝对这个问题,不像汉朝那样激烈争论。但直到年清朝覆灭之前的历代皇帝,都称自己是“奉天承运”,所指就是承受“五德”转移的时运。
12.6《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五行学说的意义在于解说宇宙的结构,但并没有解释世界的来源。阴阳的学说则填补了这个需要。
“阳”这个字的本义是阳光,或任何与阳光相连的事物。“阴”的本义则是指没有阳光的阴影和黑暗。后来,它们的含义逐渐发展成为宇宙中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阳代表男性、主动、热、光明、干燥、坚硬等;阴则代表女性、被动、冷、阴暗、柔软等。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阴阳两个原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这样一种宇宙观念,在公元前8世纪初已经产生。记载中国古代事迹的《国语》一书,西周地震,三川雍塞,当时博学的史官伯阳父评论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后来,阴阳的理论主要是和《易经》联系在一起。《易经》原书是为解释“八卦”,即,,,等等。《易经》本文就包含这六十四卦,以及对每一种卦象含义作出的解释。
中国传统认为,八卦是黄帝之前、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个君王伏羲氏所创立。有的古代学者说,伏羲亲自从八卦演出六十四卦;另一些学者则说,这是公元前12世纪时,周文王演化出来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象都有解释,称“卦辞”;每卦之中的每一横划也有解释,称“爻辞”。有的古代学者认为,所有卦辞、爻辞,都出自文王;另一些古代学者则认为,卦辞出于文王,爻辞出自其子周公。无论这些学说孰是孰非,它们总的说来都表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极大重要性。
现代学者的看法认为:八卦的前身是商朝为记。现代学者认为,八卦或六十四卦便是这种蓍草占卜的结果,然后对照《易经》,以解读卦象所示的吉凶。
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占卜用甲骨。一直到周初,甲骨占卜仍是重要的占卜形式。在有关夏、商、西周时期的考古材料中,可以在青铜器、陶器和甲骨上见到一些特殊的符号和成组出现的数字,学者们推断其与符号卦和数字卦有关,当属古老的筮法遗存。至西周时期,由于筮法盛行,甲骨占卜已逐渐失去显赫地位。
在《易传》中,除阴阳的观念外,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数”。古代人以占卜来探求宇宙的奥秘,用蓍草占卜又离不开数目的变化。因此,《易传》的无名作者们相信宇宙的奥秘在数字之中,是毫不足怪的。首先,他们把“阳”看为单数,把“阴”看为偶数。因此《易传·系辞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后来的阴阳家试图用数字把五行与阴阳联系起来,于是称:“天之数,一,生水;地之数,六,成之。地之数,二,生火;天之数,七,成之。天之数,三,生木;地之数,八,成之。地之数,四,生金;天之数,九,成之。天之数,五,生土;地之数,十,成之。”这样,一、二、三、四、五,都是产生五行的数字,六、七、八、九、十,则是完成之数四种元素构成,它们又都是由数字演化而来。
用数字把五行和阴阳联系起来,在中国是一个较晚出的学说,在《易传》中,并没有提五行。在《易传》中,每一卦都象征宇宙中的某个事物。《说卦传》中的解释是: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
坤,,为地,为母。
震,,为雷。
巽,,为木,为风。
坎,,为水,为月。
离,,为火,为日。
艮,,为山。
兑,,为泽。
在每一卦中,没有中断的一横代表阳,有中断的一横代表阴。乾卦由三个没有中断的三横组成,代表纯阳。坤卦由三个中断的三横组成,代表纯阴。其它六卦则都是由乾坤相交而成,因此,乾和坤被认为是父母,其它六卦是子女:
以乾的第一爻,与坤的第二、三爻结合,成为震,称为“长男”。
以坤的第一爻,与乾的第二、三爻结合,成为巽,称为“长女”。
以乾的第二爻,与坤的第一、三爻结合,成为坎,称为“中男”。
以坤的第二爻,与乾的第一、三爻结合,成为离,称为“中女”。
以乾的第三爻,与坤的第一、二爻结合,成为艮,称为“少男”。
以坤的第三爻,与乾的第一、二爻结合,成为兑,称为“少女”。
乾和坤的相交、结合,产生其它六卦,这象征着天地万物都由阴阳相交而成;亦如所有生物都由雌雄两性结合而产生一样,而阴则象征雌性,阳则象征雄性。
《系辞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天和地是阴阳两气的物质表现;“乾”“坤”则是阴阳两气的象征。《系辞上》说:“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生命的起源来自雄性,而生命的完成则在于雌性。天地万物的生成就如同生物界的两性结合一样。
考察中国的原始宗教,可以设想,最初有男性的神和女性的神,他们结合,由此产生世界万物。这种拟人的原始宗教发展到后来,两性由阴阳两个力量代表,由此导致了论述阴阳两气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宇宙论哲学,这时,雌雄两性转化成为没有人格的自然力量了。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