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世代相传,在传播过程中,纸张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文学产生之初只是劳动中的呼喊,从没有意义只有节奏的号子,到后来存在一定意义的小调、诗文等,大多都是口耳相传,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播,才得以流传。不过,口耳相传毕竟不靠谱,很容易让人们忘掉。于是,人们发明了文字,用来记录声音。记录到哪里更具有保存价值呢?人们人通常会把文字写在竹简或木简上,有的还要写在羊皮卷上,以期获得更长久的保存。但是,无论是竹简、木简还是羊皮都不好制作,而且制作工艺复杂,直接影响了推广和传播,但也有一样好处,就是要人们惜墨如金,不能写长篇大论,不然竹简、木简、羊皮卷就不够用了。而之前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就更是要努力节省文字了,不然龟甲和兽骨那么一点地方,怎么能够容纳很多文字呢,就是一首长一点的诗歌都容纳不下,就更别提散文和小说了。
纸张出现之后,彻底扭转了这种局面。纸张原材料比较廉价,制作工艺并不是很复杂,可以批量生产,也能容纳更多的文字。于是,有了纸张之后,按理说,人们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多节制了。但唐宋文学是以诗词为主,作品本身并不会容纳太多的文字,为什么不写很多文字呢?因为纸张生产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平民百姓的日常供应,手工作坊造出的纸张只能供皇宫、官僚和书生们使用,而当时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不会使用纸张来写字,顶多用一些粗糙的毛边纸来糊窗棂。也就是说,从经济角度来看,很多人不会写字,对用来写字的纸张需求量不大。既然市场需求量不大,生产供应也就出现了限量供应的情况,只针对目标用户来供应。换句话说就是,生产的用来写字的纸张只供应给能够写字的人,而能够写字的人在人群中占有的数量并不多,不是书生就是官僚,要不就是皇族的人,他们虽然能写长篇大论,但当时文体的限制,尤其是诗词文体的限制,让他们不敢放肆,不敢随随便便写什么长篇大论的小说,即便出现唐传奇和宋代的话本,文章也不会太长,比起现在动辄数百万字的网络小说连个零头都不够。或者说,当时诗词是文坛正宗文体,而小说只是末流,但不可否认的是,纸张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流行,客观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让文体形式悄然发生变化。诗词产生的时候,纸张就已经出现了,伴随诗词产生的文体还有散文和小说,不过当时的小说叫志怪、传奇、话本等。
到了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甚至一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纸张印刷和生产的规模逐步扩大,尤其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让纸质书籍的印刷更为方便,也更容易形成文学作品的传播。如此一来,作家们就再也绷不住了,不再满足于写诗作词,而是要写一些长篇小说了,“四大名著”都是这个时候产生的,而且还有很多其他题材的长篇小说大量产生。也就是说,纸张的成批量生产并不一定能够促进文学作品的流传,而是印刷手段参与其中以后才会促进文学作品的流传。试想,作家们用毛笔写字快呢还是用活字印刷快呢?用毛笔写的文章更容易复制呢还是用活字印刷的文章更容易复制呢?
答案不言而喻。到了现在,印刷技术突飞猛进,早就抛弃了活字印刷术,改为电脑排版,激光制版,大批量印刷,更容易制造书籍和其他印刷品。于是,作家们的文字就漫漶开来,不仅仅满足于写一部作品,而是要写很多部作品,不管有没有人愿意看,只要出版社给出版就要不停地写下去。而家用打印机的出现也让文学作品的流传变得更容易,甚至有些人为了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用单位的打印机直接打印了整部《天龙八部》。而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用打印机的频率更高,当然用打印纸也就多了。人们以为有了打印机和打印纸,可以不用写很多没用的底稿了,在电脑上修改就行了,完全可以节省更多的纸张,但事实上并没有节省,反而浪费了很多纸张。打印机的便捷性和易用性让很多人沉迷其中,打印很多文件、图片、网页等,甚至聊天截图都要打印,造成打印纸使用量攀升的局面,客观上刺激了纸张生产。作家写一部长篇小说,可以用打印机来打印,当然也可以提交电子版。出版社收到作品之后,审核过关就可以出版印刷了。一个作家写长篇小说还用不了多少纸张,要是很多作家都在写长篇小说,用的纸张就很多了,包括作家打印的底稿和出版印刷时的书籍。甚至,很多书籍来不及卖出去,长期库存,最后当成废纸处理了。
于是,互联网介入了,让人们在网上写小说,制成电子版,公开发售,即便不能出版的,也能存在网上,供人们分享。如此一来,纸张就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文学传播的领域,但对于传统的书籍和报刊杂志还是有用处的。电子版小说的发行让网络作家们一发不可收拾,一写就是几十万字,有的能写几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只是占用一些网络存储空间,比起图片和视频要小得多,却能够更大程度上流传起来。
看来,纸张的进步和印刷术的进步可以促进文学的传播和革新,而网络技术的进步要直接淘汰纸张,让文学变成了人人可以参与创作的东西,当然也造成了文字滥用以及无节制的毛病,需要戒除这些毛病,回归文学本身,用文字表现情节、结构和人性,专注于文字的雕琢和风格的形成,而不是专注于纸张和书写工具,更不能专注于文字的繁多和滥俗的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