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对诸子百家的第一次分类尝试,其中一类就是阴阳家,冯友兰先生认为,阴阳家出于方士,方士就是行术数之人,也称为术士。
《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的《七略·术数略》,把术数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天文,是用来测定星辰位置和日月五星运行规律,记录吉凶的征兆,让圣明的君主作为施政的参考。第二类是历谱,就是与天文学有关的历法,古代的历法讨论喜忌源远流长。第三类是五行,阴阳家的哲学学派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第四类是蓍龟,蓍和龟是古代两种占卜方法,蓍是蓍草,龟是龟甲,用这两种占卜器材经过固定的操作,再查卦象、爻象,据以判断所问事项的吉凶,也叫“筮”。第五类是杂占,是卜筮之外的占卜术。第六类是形法,包括相面术和风水等。
术数本来是迷信的,但它们也是古代科学的萌芽,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现象进行解读,使自然为人所用,而科学就是术数向更高层次的转变,可以说,术数是科学的开始。阴阳家试图以自然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这便是一种积极的科学探索。
在探索中,人们开始理解宇宙。阴阳家的代表著作《洪范》和《月令》,儒家的“易传”,这两种思想各自独立发展,而后渐渐融会一起,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它们放在一起,统称阴阳家了。二者区别在于,前者注重五行,不曾提及阴阳;后者谈及阴阳的地方很多,而不提五行。
在《洪范》中,五行观念还处于粗糙阶段,提到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是具体的五种事物,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而发展到后来,阴阳家主要人物邹衍用“五德”使具体的五行抽象起来,因此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五行也照此发展,相生相克,四季更替: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
朝代的更替也是遵循五行相生的顺序。黄帝从土德,被从木德的夏朝所取代;从木德的夏朝又被从金德的商朝所取代;从金德的商朝又被从火德的周朝所取代。以这样的顺序,周朝被从水德的王朝所取代,从水德的王朝又将被从土德的王朝所取代,周而复始。这是一种历史哲学理论。
阴阳的理论经过发展,更多地与《易经》联系在一起。《易经》最初是为了解释“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易传”则进一步对《易经》进行解释,乾为纯阳,坤为纯阴,以乾坤的相交和结合,产生其他六卦,这象征天地万物都由阴阳相交而成。根据排列组合,任何两“卦”组合在一起,可以发展出六十四别卦,《易经》包含这六十四卦,并对每一种卦象的含义作出解释。而“易传”的无名作者们相信宇宙的奥秘在数字之中,后来的阴阳家试图用数字把五行与阴阳联系起来,于是称:“天之数,一,生水;地之数,六,成之。地之数,二,生火;天之数,七,成之。天之数,三,生木;地之数,八,成之。地之数,四,生金;天之数,九,成之。天之数,五,生土;地之数,十,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