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篆刻,临摹是必修课,这就跟书法一样,书法学习要临摹古代的碑帖,篆刻学习要临摹古代的印章。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所说的“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一方面提高审美,一方面增长见识,一方面“节度其手”。
不临摹,脑子中吸收的东西,是不会变成自己手上的真功夫的。我们给初学者布置的这方临摹作业(汉印方、古玺50方、秦印50方、明清名家印方),作业量并不大,其目的如上所说主要是“节度其手”。今天是古玺作业部分的第三方,是古玺印中最著名的一方印:日庚都萃车马,如图:
(日庚都萃车马)关于这方印
这方印的实物现在不在中国,要想观摩实物,要去日本,在藤井有邻馆,不过我们可以看照片,实物的样子如图:
(原玺照片)这方印形制巨大,钮制中空,上有方孔。描述准确的可见柯昌济《金文分域编》记载:
“周日庚都萃车马玺。《山东通志》:光绪十八年出土潍县。王文敏以百五十金得之,方二寸二分,四边作铜墙,如方笔筒,筒内有数柱横撑其间,疑古钤马印,其筒所以盛火也。周季木云易州出土。”
这里的王文敏,就是王懿荣,传为甲骨文的发现者(被称为“甲骨文之父”),“文敏”是他的谥号。年7月,八国联军以“解救”驻华人员为名,攻破北京城,国家毫无还手之力,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等“西狩”(实际上是逃亡西安),王懿荣负责北京城防,城破之后,王懿荣投井自杀殉国。之后,遗属为了还债,不得不变卖家产,遗失的珍贵收藏除了大量的甲骨碎片外,还有这方至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方战国时代烙马印。
(王懿荣投井)我们知道,王懿荣是收藏大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金石学家、书法家。我们可以在赵之谦的作品中找到他给王懿荣刻的印,依赵之谦轻易不给人刻印的性格来说,惺惺相惜,王懿荣是他认可的人。
(赵之谦刻“王懿荣”)但国弱就会被欺,这方印总归是被别的国家拿走了。
关于这方印确定为烙马印,来自于罗福颐先生,他在《古玺汇编》一书的序言中说:
“更如近世,以河南信阳战国墓出黄肠木上有大烙印,藉知烙印方法始于战国,前人只知汉有烙马印,近见传世‘日庚都萃车马’玺钮制,始悟此乃战国烙马用玺。过去只列诸官玺,未明其用,今由钮制一见而知,钮上作方孔,所以纳木柄者,是得汉烙马印之启发,并非今日智慧或能胜前人也。”
后来,罗福颐先生又考证其为战国烙马印,印文“日庚都”为燕国都邑地名;“萃车”就是副车,《周礼·春宫·车仆》:“掌戎路之萃。”郑玄注:“萃,犹副也。”典籍或作“倅车”,《周礼·夏官·射人》:“乘王之倅车。”郑玄注:“倅车,戎车之副。”所谓的“日庚都萃车马”,就是日庚都官署副车所用的马。
上面说了,这方印尺寸巨大,“二寸二分”,合6.7厘米见方,这大概是现存最大的古玺印了吧。幸亏它镌刻成了阳文,否则,这么大的尺寸,烙完马,马大概就受伤了吧。
关于“日庚都”还是“唐都”
关于这方印的释文,《古玺汇编》发行后,大家一致就这样读,我本人也一直这样读。前一段时期,熊伯齐先生在他的视频和文章里称前两个字“日庚”应合为一个字,即古文字的“唐”,熊先生影响大,一时,这个读法经常被大家拿来劝我,称该读“唐都萃车马”,劝的人多了,我觉得也该查一下字典,于是翻《甲骨文编》、《战国文字编》、《金文编》,《甲骨文字典》……
一路查下来的结果,只得到《说文解字》里已经记载的“古文唐从口、从昜”的结论。并没有查出“从日从庚”或者“从日从庚”的字形。图片太多太大,我挑了这些字典中“唐”字的经典字形汇总成一张图片,如下图:
(古文字字典中的“唐”)除了战国文字编中的从口,从昜的字形外,并没有其它写法呢。
我想,如果是某个地方叫唐国,或者某个地方叫唐,那么,当地民众的书写方法自然不会讹变成为“日庚”吧?于是,我仍然坚持它就是“日庚都萃车马”,等有权威的资料了再说也不迟。
好在,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篆刻临摹。
(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对比)关于它为什么是燕玺,文字特征确定的,由李学勤先生所提供的《秦系文字与六国文字差异表》来看,“马”字和“者”字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所以,这方印是一方燕系的烙马印。
临摹的要点
1、字法篆法。古玺的临摹,字法和篆法上能学到的东西不多,因为六国系的文字与我们现在所主流使用的秦系文字差别很大,这方印,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马”字和“都”字向右飘出的线条,“马”字的飘线像马的鬃毛,“都”字的飘线像马的尾巴,全部向右飘着,如飞驰的骏马向后拖出长长的毛发,意象生动。恰好,这方玺,用途也是烙马,何其应景。
(奔驰的骏马)当然,方与圆的转换,在这方印中也有体现,比如“都”字“者”部的方折与“萃”字众多的锐角转折与其它字的圆转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没有这些方折的因素,这方印整体风格就不会显得这样阳刚味十足却又飘逸潇洒。
2、章法。临摹惯了汉印的规规矩矩,我们可以从古玺章法上获得特别多的启发,比如这一方印:
这方印的总体文字布局(章法)是U形的,或者说是V形的,总之,是向上开口、底部相连的章法布局。这与前面我们所临写的汉印大不相同,我们可以借着这方印打开思路,从而走出条理化、规矩的禁锢,使自己的创作思想走向自由。
(U型章法)你看,这个U,除了形成大疏大密的章法格局之外,它像不像马蹄铁的样子?恰巧,它又是烙马印,所以,这方印的章法创作真的是构思精巧和浑然天成的,从字法篆法到章法都是。
(马蹄铁的U形)实际上,当我们第一眼看到这方印时,我们被它打动的原因就是它的大开大阖、沧海横流、恣肆奔放的雄阔风格,它文字的布局不整齐,但又错落有致,左右两列,每一列字的重心都在不同的垂直线上,却又形成基本状态上的对称,参差之中又包含秩序。
(六个字的重心与全印的布局)字形大小不同,是古玺印文字的又一特点,这方印也是如此,它们就这样散布在一方印的疆域之内,各自安定,却又互相顾盼呼应,比如“庚”字中部的“田”字形与“车”字的“田”字形互相呼应,“都”字的“阝”部做了加粗处理,与“萃”字的加粗互相呼应,这一处对角呼应似乎乍看不明显,但如果我们看临完的涂墨印面,这两处的加粗是明显可见的。如图:
(网友的临摹效果)再有,就是“马”字字形天然留空,也给密集的印面下部带来了几分空灵之感。这些都是在大格局之下的细微精妙之处,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才使得这些印越看越耐看。如图:
(细节的精妙)3、刀法。由于古玺印文字笔画形状上较接近早期文字,有甲骨文或金文的刻画效果,不管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还是在金属上刻画,都会使笔画留出锐利的端线。早期的文字字形跟使用的书写材料紧密相关,如图:
(甲骨文的刻划性)因此,我们在印面上经常看到“中粗端锐(线条中段粗,两端尖锐)”的笔画,这些尖利的笔画效果需要较为奔放的刀法,一刀过去,决不犹疑,这样才可以完成比较尖锐的线条。因此,在古玺印的临摹中,相较汉印的临摹,刀法“放”比“收”多、冲刀比切刀多。
从古玺临摹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深切领会到篆刻的字法、篆法必然影响刀法。
总结
必须总结,因为只有总结,才能使我们每临摹一方古玺,都收获更多的东西。这是我们通过临摹一方古玺学习更多的篆刻知识最重要的一点。
我们把临摹古玺的要点汇总说一下:1、早期篆书字形的不规则势必会影响章法构成,古玺印因此多采用参差错落的章法,其底层原因是篆书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完成字形上的统一(这个工作要等将来的秦始皇去做)。2、自由的章法,宽阔的印面,使包括呼应、疏密、方圆等艺术手段的应用得到了更多的应用空间,因此,古玺的章法更灵活、更丰富;3、更接近早期文字的古玺印文字,“中粗端锐”的线条较适合冲刀完成,以适应其爽利的气息。
(之,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