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安东尼东征帕提亚帝国的结果如何,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在当时,克拉苏的战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罗马方面,卡莱之战的失败使得、罗马蒙受了巨大的耻辱,军事声誉受到损害,并产生了对帕提亚军队的阴影,在地中海东部的霸权受到阻碍。同时打破罗马的政治平衡,前三头同盟瓦解,罗马进入内战时期。
其次,小亚细亚地区的局势也发生改变,出现了行省防御薄弱,对同盟国的武力威慑下降,亚美尼亚重新成为帕提亚附庸,奥斯若恩与科马根尼也受到影响,行省与同盟国中反罗马分子抬头等问题。
最后,对帕提亚而言,摆脱了罗马军队的威胁,获得时间来休养生息,同时恢复了声望并酝酿对罗马的复仇,罗马与帕提亚进入战争阶段。
安东尼东征
公元前37年,当弗拉特斯四世继承帕提亚王位之后,为了稳定统治,杀害了30个兄弟,他的残暴统治引起帕提亚贵族的不满。贵族莫奈塞斯亲自前往叙利亚寻求罗马的帮助,以推翻弗拉特斯四世的统治,这一请求迎合了安东尼的需要。
如果能征服帕提亚帝国,既可以洗刷罗马在卡莱之战中的耻辱,同时也可以提高安东尼的政治威望,进一步得到罗马人民的支持。最后,彻底解决罗马东部的威胁,获得帕提亚的财富。但是弗拉特斯四世知晓莫奈塞斯寻求罗马的帮助后,派遣使者与莫奈塞斯谈判,同时发出特赦。
之后,安东尼派遣使者与莫奈赛斯一同返回帕提亚,表达了罗马的诉求,即帕提亚归还克拉苏在卡莱战败之后掳走的鹰旗以及俘虏,使帕提亚人难以了解罗马的真正意图,借此获得时间积极备战。
公元前36年,安东尼从幼发拉底河向北进入亚美尼亚,接受了亚美尼亚及其他同盟国的援军之后,远征军人数达到10万人。与此同时,帕提亚帝国也集结了5万人的军队进行迎战。
在正式远征前,安东尼采纳了亚美尼亚国王阿塔瓦斯德二世的建议,抛弃原先恺撒穿越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入侵帕提亚本土的计划,他决定先进攻位于米底的要塞普拉斯帕。
在行军路程中,当得知米底国王向帕提亚求援时,安东尼兵分两路,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加速前往普拉斯帕,计划一举夺城,补给由两个军团和亚美尼亚援军护送。但普拉斯帕本身便具有易守难攻的优势,又提前做好了防御的准备,因此安东尼久攻不下。
与此同时,帕提亚军队探查到罗马补给路线后,对运输部队发动袭击,亚美尼亚军队临阵脱逃,补给军队在帕提亚轻骑兵的进攻下遭受重创。当安东尼带着增援部队到达现场时,两个军团损失殆尽,军队物资(多辆货车和驮畜)也被彻底摧毁。在失去补给的情况下,安东尼选择继续攻城,他认为占领普拉斯帕之后,罗马军队就能以此为据点进行修整,为明年春天入侵帕提亚做准备。
由于失去攻城器械,罗马军队只能砍伐木头做临时的工具,这对于攻取坚固的普拉斯帕而言是极其困难的。随着战争的持续,罗马军队缺少补给,只能派出巡逻队寻找食物,却时常遭到帕提亚骑兵的侵袭。
远征的失败
因此在久战不利,缺少食物加上帕提亚军队的环伺等因素作用下,军队产生哗变,虽然安东尼通过“十一抽杀法”稳定了部队,但面对严峻形势,安东尼只能选择撤退,远征宣告失败。罗马军队在撤退返回叙利亚的途中也不是一帆风顺,安东尼在选择撤退路线时,遇到一位马迪安人担任向导,他建议安东尼不要从原路返回,而是选择翻越山岭。
从这条路线可以借助地形优势对部队进行掩护,避过帕提亚骑兵的追击,同时这条路线也能为罗马军队提供补给,因此安东尼采纳了向导的建议,改变路线。当帕提亚人发现罗马军队没有原路返回时,放弃继续埋伏,在打探到罗马军队的撤退路线后,对罗马军队进行尾随和骚扰。
在这一形势下,安东尼的副官弗拉维乌斯·伽卢斯提出投石和标枪部队对向帕提亚军队发起主动进攻,放弃防守,借此一举解决帕提亚的追兵,安东尼同意了他的计划。但加鲁斯率军主动迎击时,帕提亚军队诱敌深入,切断了他与主力部队间的联系,当安东尼率军驰援时,伽卢斯已经阵亡,罗马军队伤亡达人,其余伤员继续随军行进,大大地减缓了行军速度。
值此一役,帕提亚军队受到鼓舞再次向罗马军队发起进攻,由于安东尼采用适合防御的龟甲阵,聚拢军队,让士兵高举盾牌,挡住了帕提亚的弓箭攻击。这一战术迫使帕提亚只能下马作战,借此便能发挥罗马军队的近战优势,打败帕提亚军队,最终得以顺利渡过幼发拉底河,返回亚美尼亚。
此次远征,从运输部队遇袭到普拉斯帕撤退,罗马共损失人。安东尼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与克拉苏不同的是,罗马的大部分军队成功撤退,借助埃及的财富以及罗马东部和附庸国的资源可以重整军队。这次撤退显示了帕提亚人的优缺点。
虽然他们能够使罗马军队产生重大伤亡,但他们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消灭罗马军队,只有通过埋伏以及罗马军队战术上的失误,才能将其全歼。
一旦罗马人致力于防御,由于装备和战术上的优势,就能够抵御帕提亚人的攻击,并使敌人产生伤亡。除此之外,罗马与附庸国之间关系不稳固的弱点也暴露出来,当敌军来临时,阿塔瓦斯德二世背叛罗马,临阵逃脱。此战之后,安东尼虽然计划进行第二次远征,却因为与屋大维的战争没有实行。
奥古斯都时期两国和谈的背景
亚克兴海战之后,奥古斯都打败安东尼成为罗马的实际掌权者,开始着手处理革除共和体制的弊端。经过一系列对外战争,罗马已经从一个城邦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伴随着财富和领土的增加,共和体制虽不断被完善,却已经不适于帝国的发展。
首先,贵族的土地和奴隶不断增加,形成大地产制,沉重打击了小农经济,大量的农民破产,涌入城市成为无产者,动摇了共和制的经济基础。其次,对外扩张使罗马疆域不断增加,城邦政治使国家权力集中于一部分贵族手中,同时城邦政治也难以应对日渐复杂的国内形势。
最后,马略军事改革之后,罗马公民兵制受到冲击,军队性质随之改变,从忠于罗马变成忠于将军,成为了罗马将军夺取权力的工具。综上所述,奥古斯都便决定以元首制取代共和体制。
奥古斯都为了确立元首政治,吸取了恺撒的教训,采取以退为进的和平策略,他尊重元老院的权威,将自己塑造成罗马共和体制的拥护者,最终通过立法和政治手段确立元首制度。
公元前28年,屋大维当选执政官后,对元老院进行了重组,在重新拟定的元老名单中,排在首位,因此被授予首席元老的称号。他欣然接受这一称号,在公元前27年的一次元老会议上,表示他将忠于共和制,并交出后三头同盟的权力。这一以退为进的举措反而获得了元老院的认可,并获得了统管边疆行省和军队的权力,达到了罗马权力的顶峰。
元老院为表彰他的功绩,授予他“奥古斯都”的称号,意为“神圣”“至尊”,同年又获得了第一公民即元首的称号。此后,在刻意的宣传下,奥古斯都逐渐被神化,这也使得他的权威进一步提高。
为了稳定局势,在时机尚未成熟时,他选择一方面加紧对元老院进行渗透,另一方面在不越过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攫取权力。
正如其宣称“我的权威虽超乎万人之上,但我的权力与所有官僚等同。”虽然没有获得法律上的更高权力,奥古斯都却使自己成为权力和法律的代言人,并逐渐成为超越罗马法律的存在,元老院也逐渐成为奥古斯都的工具。
根据罗马法律规定,最高行政权掌握在执政官的手中,执政官有任期限制,同时军权与行政权不能兼得。为了兼顾军事指挥权和行政权,公元前23年,奥古斯都辞去其他职务,选择保民官这一职位来实现他元首政治的目标。保民官这一职位代表着人民的权利,奥古斯都借此可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威望。除此之外,保民官具有身体神圣不可侵犯,可以对执政官的决议进行否决,召集元老和人民的权力,并且可以掌握军权。
结语
总的来说,为了实现罗马从共和制向元首制演变,奥古斯都依然需要牢牢掌握罗马军团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