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秋也”
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
再有几天就是孟秋的开始
上蒸下煮的夏天即将过去
秋天即将来临
草木要开始结果孕子
收获的季节就要到了
暑去秋要来
明日立秋
立秋,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
立秋至,
凉风起,
一叶梧桐应时落地,
一声“秋来了”,
惊动了世间万物。
立秋日,苦夏杪,暑热渐退,一枕新凉,白露晨起,秋雨邀凉,流萤几点,荷残莲生,梧桐落叶。
正如《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农历七月,火星西行,天气转凉,暑气退位,秋登场。秋为揫,敛聚之意,万物于此时将走入收获成熟之季。
现代汉字“秋”看似简单
却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但光从现代简体字来看已难以窥其本意
真正的“秋”的繁体正体字写法其实是
从“禾”从“龟”
龟/卜筮、龟验
禾/谷物、收成
引申/即春耕时烧灼龟甲以卜算秋天收成,到了秋收时节,谷物收成是否如龟卜预言的那样就实际见分晓了。
字义/谷物收成时节、庄稼成熟季节。
现今之“秋”字从火,此“火”,此火即为“灼龟之火”
立秋三候
|初候,凉风至|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揫”,“揫”就是敛聚。
|二候,白露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候,寒蝉鸣|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这是曹植诗。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了。
看日历,不觉已是立秋,身处江南,酷暑依旧。虽说离登山,看红叶,吃栗子的日子还有些遥远,但“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日子也总算有可期了。
所谓早立秋凉嗖嗖,晚立秋热死牛,"秋风洒衣裳"是全然感受不到的。但秋毕竟来了,阴风萧瑟的下半年业已豋场。秋是六气十八候渐进过程。立秋后五天才凉风至,再五天,草尖覆满白露了。秋气为白,故天色会越变越浅,地气会越变越浓,大地成为调色板。到处暑节气天地将肃,就要给神界的亲人送寒衣了。只是这秋老虎热起来也是不可小觑。
气温始肃。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的热风。
仿佛夏初来。
西风始立秋。
池水东渐凉。
寒蝉舍不休。
蓝云收夏暑。
新雨自带秋。
薄衫安于座。
难得内敛收。
自在半盏茶。
万物皆惊秋。
阳消阴渐长。
莲塘锁清秋。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打开,益食清热、润燥、清新安神的食品,芝麻、蜂蜜、银耳都是上等选择。
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领悟了,
才离合不惊,
从容坦荡;
才能同万物俱荣枯,
与山水共清欢。
原标题:《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