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发展过程经历了许多变化,而汉字书法又是汉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提笔忘字是常事,书法似乎已经被遗忘在角落。
中国人民银行年起发行的“中国书法艺术系列金银纪念币”,
通过纪念币整体展现书法艺术,并且选用了古朴典雅的碑刻铭文,币面上展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书法造型艺术,而且是更深层次的中国汉文化发展史,甚至可以扩充到中国古文字学、金石学和美学。
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由于都已多以单刀刻画,不易圆转,因此以方折为主要特征,线条直挺犀利、质朴自然。
金币背面图案为商代众人协田卜骨刻辞,“协田”二字为主要元素,突出字体笔画的质感,笔触刚劲有力,并突出甲骨斑驳的质感肌理,表现了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的古朴之美。
金文其实是指商周时代青铜礼器、乐器及其他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刚铸出来的青铜器实际上是金光灿灿,熠熠生辉,古人曾把它称为金或吉金。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器物,是由于长久埋藏在地下,铜与土壤中的水和矿物质等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表面形成了一层青色的铜锈,因此得名青铜器。
这套系列纪念币上“中国”二字正是取自春秋晚期的青铜器"蔡侯申钟",字体修长,飘逸秀美,富有装饰意味和表现力。
篆书“匍有四方”银币,背面图案则取材于西周大盂鼎铭文,大盂鼎铭文是大篆的典型作品。
秦在统一六国之前铸造的战国半两字体虽然是小篆,却有大篆气息。后来的秦半两小篆字体渐短渐方,半两二字笔画有长短粗细之分,也有方折圆折的变化,显示了篆书成熟多变的风格。
先秦钱币上的文字,是当时流行的大篆书体,它们既保留着商周甲骨文、钟鼎文的遗风,还更多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实用书体。
汉五铢则是标准的篆书。
到了新莽时期,字体向艺术方向转变,修长秀美,
表现在王莽钱币上,配合造型及铸造工艺,堪称奇特精美。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其书体介于战国古文和秦篆之间,石鼓文是研究大篆以及由大篆演进为小篆的重要资料,而秦刻石就是小篆的代表。
篆书“金石”银币背面就取材于李斯泰山刻石。
隶书是为了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它来源于篆书,在篆书基础上加以简化。隶书萌芽于战国,兴盛于汉代,秦隶是汉隶的前身,也是楷书的渊源。秦简记录了汉字由篆书“隶”变的过程。
隶书“惠以聚之”选取了睡虎地秦简中为吏之道的内容。
“兴利”金币背面图案取自东汉《史晨碑》
隶书到了汉代发展成为官方文书通用的字体。东汉时隶书碑刻发展到鼎盛。
隶书“天雨降澍”银币背面图案取材于礼器碑,礼器碑与史晨碑、乙瑛碑并称为孔庙三碑。礼器碑更是堪称硬瘦美的典范,方正严谨,笔道瘦劲且有变化,被称为“隶之极则”。
回到古钱币,史曰:唐高祖废五铢,创新开元通宝即用隶书,终唐之世,遵行不变。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通宝之文,欧阳询制词”,其字含八分及隶书,这说明了开元通宝钱文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写。
北宋钱币的文字,很多都是皇帝的御书,最有名的就是宋徽宗赵佶。宋徽宗虽然治国无方,但是书法艺术造诣极高。独创的瘦金体更是体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这在钱币上也得到了展现。
大观小平行书铁母,钱文也是出自徽宗手笔,与大家所熟悉的徽宗瘦金体不同,行书大观,飘逸洒脱,但是仅有小平铁钱,显得尤为珍贵
金代的泰和重宝是党怀英书写的玉箸篆,也是历代古钱的经典之作。
大明朝的楷书钱文,算是中规中矩了。
到了清代,作为汉隶之后的又一高峰,是隶书发展史上又一重要节点。
这枚隶书“君子”银币背面图案,是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晚年代表作《易经谦卦》
而清代咸丰钱的书法更是流派纷呈,各省各具特色,虽然咸丰大钱滥发导致通货膨胀,币制混乱,但是钱文书法艺术登峰造极,堪称是清钱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
古代流通货币简约大气,钱文的演变可以说是一份历代书法的字帖。古钱币虽布满红斑绿锈,却掩盖不住历史的沉淀和书法艺术的光芒,而现代纪念币的设计也别出心裁,配合了时代背景的纹饰,当真是折射出中国古文字学,金石学,美学的博大与深厚。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