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缯(zēng)是丝织物,丝织物光亮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jūn)裂片。
B.疫情蔓延不分国界,各国唯有携手合作,不以私心为念,不以他国为壑,心往一处想,劲(jìng)往一处使,心无旁骛(wù)抗击疫情,才能战胜人类之敌。
C.马丁·路德·金呼吁:“我有一个梦想,从前奴隶的后嗣(sì)和奴隶主的后嗣,有一天,可以在佐治亚州红色的山峦上,平起平坐,兄弟相称(chèn)”。
D.倘不是你乘(chéng)我不备偷听了我真情的表白,我一定会更加矜(jīn)持;原谅我,是黑夜泻漏了我心底的秘密,不要把我的允诺看作无耻的轻狂。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信息通信领域,量子中继器是个宽泛的概念,它就像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通过纠缠交换、纠缠纯化和量子存储等技术达到对量子态的纠缠操纵。
B.家长能否安装摄像头监控自己的孩子?这于情似能行,于法则有争议,毕竟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和法律主体,享有法律赋予的包括隐私权在内的各项权利。
C.与村卫生室相比,街巷的诊所在用药权、输液资格、诊疗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于是出现村卫生室门可罗雀而诊所门庭若市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D.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标识有上方的五指山、中间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英文名称和下方的红色印章等三部分组成,在视觉上形成了浓郁的中国风。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在河网密布、地滨大海的江南水乡,船曾是极重要的交通工具,农家摇船个个技艺高超,因此节庆活动多跟船有关。踏白船就是这样一项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活动。(乙)“击鼓1人,摇橹4人,单桨6人,船上总计11人。”捕鱼出生的踏白船队队长姚培祥说,“橹要控制方向和稳定性,单桨要同时下水提供动力,击鼓要控制节奏。”
如今,踏白船已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政府保护起来了。这固然是件好事,但也从侧面透露了踏白船技艺传承的危机问题。在当下的踏白船队伍中,“70后”仍是摇船主力,很多青年吃不了苦,训练几年就退出了。(丙)姚培祥说,他们在考虑培养一批年轻的专职队员,毕竟“70后”也会老,总要有新人继续传承下去,“但现在的‘90’后‘00’后很多压根没上过船,所以这个事不能操之过急,需从长计议。”
3.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闻乐见B.出生C.毕竟D.从长计议
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三、语言表达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随着历史与人的活动的含义的积淀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良好而富有含义的环境的上策是_______。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_______;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活环境和土壤条件;_______,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的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还有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标语。
6.寒假里,我们将迎来又一个春节和元宵节。按传统习俗,人们喜欢在这两个节日里写对联,以示庆祝。请从下列文字材料中选取恰当的短语,组成一副春节对联和一副元宵节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7个字,语意连贯,符合相应的节日特征。
光腾月殿龙舟米粽门上桃符花灿星桥艾叶香包江边柳线
漾国风迎春绿馨楚韵吐凤文耀眼红流蟾魄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宁波走书是浙江四大曲艺之一,它和绍兴莲花落、金华道情、温州鼓词一样,在全省有着一定的知名度,深受群众的喜爱。宁波走书原名莲花文书,又名犁铧文书,诞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最早系从上虞流入,开始为佃农在农作时你唱我和、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之后逐步发展到说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断。当时的曲调十分简单,伴奏乐器只有一副竹板,后来余姚有位许先生吸收绍兴莲花落的曲调,率先用月琴伴奏,自弹自演,很受欢迎。接着鄞县艺人纷纷效仿,又从四明南词、宁波滩簧等地方小调中引进不少曲调,加以改造应用。书目也从原来的故事片断发展到长篇大书,伴奏乐器改为四弦胡琴。宁波走书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遍及鄞县、奉化、镇海等地,还影响到舟山、台州等地。其中,鄞县是宁波走书活动的主要区域,早在民国初期,县城内城隍庙“一笑楼”等十几家茶馆就均开设书场,农村中鄞江桥的“得意楼”茶坊也请艺人演唱宁波走书,为茶客助兴。
(摘编自吴瑞芳《别具风味的宁波走书》)
材料二:
宁波走书的表演形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开始时是一人自拉自唱的“坐唱”;后有简单的伴奏,演员坐在桌子中间的后面,乐队坐在桌子横旁,演员在桌后表演,动作幅度较小,称为“里走书”再后,演员与乐队相对各坐一旁,演员在台上有较大空间作表演圈,称为“外走书”。当时,鄞县谢宝初的表演,城里段德生的唱腔,慈北毛全福的武功,各有千秋,名噪一时。由于莲花文书从坐唱发展到站起来表演,这样演员在台上动作的幅度大了,“走书”之名也由此得来。宁波走书曲调常用的有四平调、马头调、赋调三种,俗称“老三门”。“四平调”一般作为一部书的开头,末句常由乐队和唱“马头调”据艺人所传,系从蒙古民间曲调中转化而成。“赋调”随内容情节、人物性格,有紧、中、慢之分。如慢赋调节奏缓慢,曲调以下行为主,多用于哀诉之类的叙述或回忆。走书演唱伴奏的乐器中,四弦胡琴是必不可少的主要乐器,也是宁波走书音乐具有独特风格之处。
(摘编自彭丽《历史的天空·宁波走书》)
材料三:
宁波走书的创新必须遵循宁波走书的基本特征,在传承的基础上贴近当下的发展实际,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增强宁波走书的艺术活力。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比赛要求每个参展节目不能超过13分钟,而鄞州区(即鄞县)参赛的宁波走书《买进卖出》经多次修改仍需15分钟。在文字已无法删减的情况下,该节目的音乐作者大胆提出将节目后四句唱词提到前面来,四句唱词唱完后马上进入表述,这样宁波走书开场时先来四句四平调的特色仍保留着,而演出时间也控制在了13分钟内,这就为《买进卖出》荣获牡丹奖提供了时间保证,也无意中创新了宁波走书的形式。此外,宁波走书演唱形式上要适应新的传播媒体和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表演方式、演唱技巧、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综合效果上要有更高追求,以丰富宁波走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总之,宁波走书是一种多元的艺术,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就是宁波走书艺术的积累过程,而决不是创新一种艺术样式去取代另一种艺术样式。
(摘编自李加军《传统曲艺“宁波走书”题材创作与表演艺术合作性的思考》)
7.下列对材料中“宁波走书”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宁波走书诞生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最早是鄞县的佃农们在干农活时你唱我和、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
B.宁波走书的表演形式经历了“坐唱”“里走书”“外走书”三个发展阶段,演员由坐而站,活动空间由内而外,动作幅度也随之变大。
C.宁波走书要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既要遵循自身的基本特征,又要贴近当下的发展实际,《买进卖出》就是有意识创新的典例。
D.宁波走书起源于民间,发展壮大于民间,也服务于民间的劳作或休闲生活,但在民间审美需求发生变化后,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鄞县艺人改造过宁波走书曲调,鄞县城乡开设过许多书场,鄞县也出过谢宝初那样的走书人才,可见鄞县是宁波走书发展壮大的重要区域。
B.宁波走书曲调中的赋调按照内容情节和人物性格可分为紧、中、慢三类,其中慢赋调节奏缓慢,曲调一律下行,多用于人物的哀诉或回忆。
C.宁波走书演唱伴奏用的乐器最初只是一副竹板,然后是月琴,接着又改为四弦胡琴,其中四弦胡琴,后来成为宁波走书必不可少的主要乐器。
D.作为浙江四大曲艺之一,宁波走书历史较为悠久,影响面较为广泛,有群众基础,它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宁波走书曲调在形成、运用过程中的特色。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
李娟
我们祖上几乎每一辈人都会出一个嗜赌成性的败家子。到了我外婆那一代,不幸轮到了我外公。据外婆回忆,当时破草屋里的一切家私被变卖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只木箱、一面铁锅和五个碗。连全家人冬夏的衣裳都被卖得一人只剩一身单衣,老老小小全打着赤脚。
但外婆一直藏着一只手掌心大小的铜磬,那是她多年前走了五十里的山路,去邻县赶一场隆重的庙会时买的。对她来说,这只小小的磬是精美的器物,质地明亮光滑,小而沉重,真是再漂亮不过了。更何况她曾亲眼见过庙里的和尚就是敲着它来念经的,于是它又是神圣的。
她时常对外公说,那是观音菩萨的东西,不可“起心”。可外公偏偏起了心,有一天输得眼红了,回家对外婆拳打脚踢,逼她交出磬。外婆实在是被打急了,只好从怀中掏出来掷到门槛外,然后坐到地上大哭起来。
六十多年过去了,外婆至今还时常唠叨起那只小磬,不时地啧啧夸赞它的精巧可爱。而那个男人曾经对她造成的伤害,似乎早已与她毫无关系了。毕竟外公都已过世半个多世纪了,死去的人全都是已经被原谅的人。
另外外婆时常会提到的还有一只大黄猫。那是继外公卖掉磬之后,第二个最不该卖的东西。
第一次大黄猫被卖到了放生铺。放生铺离家门只有十几里路。清早捉去卖的,结果还没吃晌午饭,那黄猫就自己跑回来了。外婆和孩子们欢天喜地,连忙从各自的碗里滗出一些米汤倒给猫喝。
结果第二天一大早猫又被外公捉去了。这次卖到永泉铺。永泉铺更远一些,离家有三十多里。外婆想,这回猫再也回不来了。结果,那天外公还没回来,那神奇的大黄猫就又一次找回了自家门。亏得外公赶集去的一路上还是把它蒙在布袋子里,又塞进背篼里的。
外婆央求外公再也不要卖了。她说,只听说卖猪卖鸡换钱用,哪里听说卖猫的!再说谁家屋头没养只鸡、养条狗的,而自家连鸡都没有一只,就只剩这最后一条养生了,这猫也造孽,都卖了两次还在想着自家里头,就可怜可怜它吧。但外公哪里能听得进去!过了不久,龙林铺逢集时他又把那只黄猫逮走了。
龙林铺在邻县境内,离我们足有五十多里。虽然都晓得这回这猫怕是再也回不来了,可外婆还是心存侥幸,天天把喂猫的石钵注满清水,等它回家。
这一次,却再也没有等到。
我在新疆出生,大部分时间在新疆长大。我所了解的这片土地,是一片绝大部分才刚刚开始承载人的活动的广袤大地。在这里,泥土还不熟悉粮食,道路还不熟悉脚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煤。在这里,我们报不出上溯三代以上的祖先的名字,我们的孩子比远离故土更加远离我们。哪怕再在这里生活一百年,我仍不能说自己是“新疆人”。
哪怕到了今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离家万里,过去的生活被断然切割,我又即将与外婆断然切割。外婆终将携着一世的记忆死去,使我的“故乡”终究变成一处无凭无据的所在。在那里,外婆早已修好的坟窟依山傍水,年复一年地空着,渐渐坍塌;老家旧屋久无人住,恐怕已经塌了一间半套……而屋后曾经引来泉水的竹管残迹寂寞地横搁在杂草之中,那泉眼四面围栏的石板早已塌坏,泉水四处乱淌,荒草丛生。村中旧人过世,年轻人纷纷离家出走。通向家门口的路盖满竹叶,这路通向的木门上,铁锁锈死,屋檐断裂。泥墙上悬挂的纺车挂满蛛丝……再也回不去了!
那个地方,与我唯一的关联似乎只是:我的外婆和我母亲曾经在那里生活过。我不认识任何一条能够通向它的道路,我不认识村中的任何一家邻居。但那仍是我的故乡,那条被外婆无数次提及的大黄猫,如被我从小养大一般,深深怜惜着它。当我得知它在远方迷失,难过得梦里也在想:这么多年过去,应该往它的石钵注上清水了!
我不是一个没有来历的人,我走到今天,似乎是我的祖先在使用我的双脚走到今天;我不是一个没有根的人,我的基因以我所不能明白的方式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这条血脉延伸的全部过程;我不是没有故乡的人,那一处我从未去过的地方在我外婆和母亲的讲述中反复触动我的本能和命运,永远地留住了我。那里每一粒深埋在地底的紫色浆果,每一只夏日午后准时振翅的鸣蝉,比我亲眼见过的还要令我熟悉。
我不是虚弱的人,不是短暂的人——哪怕此时立刻死去也不是短暂的人。
还有那只猫,它的故事更为漫长。哪怕到了今天,它仍然在回家的路上继续走着。有时被乡间的顽童追赶过一条条陌生的沟渠:有时迷路了,在高高的坡崖上如婴孩一样凄厉厉地惨叫;有时走着走着突然浑身的毛乍起,看到前面路中央盘起的一条花蛇……圆月当空,它找到一处隐蔽的草丛卧下。有时是冬月间的霜风露气,有时是盛夏的瓢泼大雨。
总有一天,它绕过堰塘边的青青竹林,突然看到院子空地上那台熟悉的石磨,看到石磨后屋檐下的水缸——流浪的日子全部结束了!它飞快地窜进院子,径直去到自己往日吃食的石钵边,大口大口地痛饮起来。也不管这是谁为它注上的清水,不管是谁,在这些年里正如它从不曾忘记过家一样,从不曾忘记过它。
(选自《太行文学双月刊》,有删节)
10.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这么多年过去,应该往它的石钵注上清水了。
(2)也不管这是谁为它注上的清水。
1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12.本文写“猫”,但前四段内容与“猫”没有直接关系,这样的内容安排有什么作用?
13.文中的“猫”和“我”是异体同构的,请据此分析本文的深层意蕴。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昭文富丞相①书
(宋)苏辙
夫古之帝王,岂必多才而自为之?为之有要,而居之有道。是故以汉高皇帝之恢廓慢易,而足以吞项氏之强;汉文皇帝之宽厚长者,而足以服天下之奸诈。何者?任人而人为之用也,是以不劳而功成。至于武帝,材力有余,聪明睿智过于高、文,然而施之天下,时有所折而不遂。何者?不委之人而自为用也。由此观之,则夫天子之责亦在任人而已。窃惟当今天下之人,其所谓有才而可大用者,非明公②而谁?而明公实为宰相,则夫吾君之所以为君之事,盖已毕矣。古之圣人,高拱无为,而望夫百世之后,以为明主贤君者,盖亦如是而可也。
然而天下之未治,则果谁耶?下而求之郡县之吏,则曰:“非我能。”上而求之朝廷百官,则曰:“非我责。”明公之立于此也,其又将何辞?嗟夫,盖亦尝有以秦越人之事说明公者欤?昔者秦越人以医闻天下,天下之人皆以越人为命。他日,有病者焉,遇越人而属之曰:“吾捐身以予子,子自为子之才治之,而无为我治之也。”越人曰:“嗟夫,难哉!夫子之病,虽不至于死,而难以愈。急治之,则伤子之四支;而缓治之,则劳苦而不肯去。吾非不能去也,而畏是二者。
夫伤子之四支而后可以除子之病则天下以我为不工而病之不去则天下以我为非医此二者所以交战于吾心而不释也。”既而见其人,其人曰:“夫子则知医之医,而未知非医之医欤?今夫非医之医者,有所冒行而不顾,是以能应变于无穷。今子守法密微而用意于万全者,则是子犹知医之医而已。”天下之事,急之则丧,缓之则得,而过缓则无及。伏自明公执政,于今五年,天下不闻慷慨激烈之名,而日闻敦厚之声。意者明公其知之矣,而犹有越人之病也。
辙读《三国志》,尝见曹公与袁绍相持,久而不决,以问贾诩,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绍兵百倍于公,公画地而与之相守,半年而绍不得战,则公之胜形已可见矣。而久不决,意者顾万全之过耳”夫事有不同,而其意相似。今天下之所以仰首而望明公者,岂亦此之故欤?明公其略思其说,当有以解天下之望者。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注)①富丞相:富弼,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②明公: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以汉高皇帝之恢廓慢易慢易:舒缓和平。
B.不委之人而自为用也委:托付。
C.则公之胜形已可见矣形:形势。
D.意者顾万全之过耳意:料想。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明公之立于此也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B.昔者秦越人以医闻天下曩者辱赐书
C.则劳苦而不肯去劳苦而功高如此
D.夫子则知医之医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武帝为正面例子,提出了“天子之责在任人”的观点,但其用意并不在劝谏天子,而在为下文探讨为臣之责张本。
B.苏辙引秦越人治病和曹袁相持的故事,意在影射富弼执政为求万全之态而过于保守,致使天下有明主而得不到大治,意指富弼对此要负主要责任。
C.苏辙认为,行天下之事要合乎中庸之道,也要放弃完美主义,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要敢于冒一定的风险去采取积极的行动,否则会“久不决”。
D.这封书信措辞颇有分寸,言语委曲,婉而多讽,既能充分顾及富弼的身份和地位,不使其尴尬,又能鲜明地亮出个人观点表现了苏辙善谏之才。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伤子之四支而后可以除子之病则天下以我为不工而病之不去则天下以我为非医此者所以交战于吾心而不释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何者?任人而人为之用也,是以不劳而功成。
(2)今子守法密微而用意于万全者,则是子犹知医之医而已。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越中览古
(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9.这两首怀古诗都表达了诗人由眼前的古迹引发的之感,其中《苏台览古》还暗含着诗人对历史与自然的短暂和之思。
20.比较赏析两首怀古诗对比手法的运用上的异同。
八、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
21.材料中的“有事”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孔子反对伐颛臾,理由有三:“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说明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说明;“是社稷之臣也”,说明。
九、句子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且尔言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论语》)
(2)尔卜尔筮,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尔车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3)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4)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十、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尚书·旅獒》有言:“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现代画家兼作家木心则说:“玩物丧志,其志小,志大者玩物养志。”
对于“玩物”会“丧志”抑或“养志”,你有什么体会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B.“劲”应读作“jìn”;
C.“相称”的“称”应读作“chēng”;
D.“泻漏”应写作“泄漏”。
故选A。
2.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达到对量子态的纠缠操纵”搭配不当,“达到……操纵”可改为“实现……操纵”;
B.指代不明,“这”既可指“能安装”,也可指“不能安装”;
D.“有……等三部分组成”句式杂糅,或说“有……等三部分”,或说“由……等三部分组成”。
故选C。
3.B
4.C
3.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语境是说踏白船是受群众欢迎的活动,使用正确。
C.“毕竟”,副词,到底,终归。语境是说“70后”最终也会老,使用正确。
D.“从长计议”,慢慢儿地多加商量。语境是说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商量,使用正确。
B.“出生”,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表人的自然属性。而语境中“捕鱼”是身份,是社会属性,不合语境,可改为“出身”。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丙句最后的句号,要放到后引号的外面,因为引文是整个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故选C。
5.保留过去的遗存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人文元素上讲
6.春节对联: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
元宵节对联:光腾月殿流蟾魄花灿星桥吐凤文
7.B
8.B
9.①曲调形成中,来源多样化,广泛吸收了绍兴莲花落、四明南词、宁波滩簧、蒙古民间曲调中的元素。
②曲调运用中,常用四平调、马头调、赋调三种曲调。
③曲调运用中,宁波走书开场时一般先来四句四平调。
7.本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A.“最早是鄞县的佃农们”错误,由原文“宁波走书原名莲花文书,又名犁铧文书,诞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最早系从上虞流入,开始为佃农在农作时你唱我和、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之后逐步发展到说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断”可知,是“最早系从上虞流入”。
C.“有意识创新的典例”错误,由原文“这样宁波走书开场时先来四句四平调的特色仍保留着,而演出时间也控制在了13分钟内,这就为《买进卖出》荣获牡丹奖提供了时间保证,也无意中创新了宁波走书的形式”可知,是“无意中”创新了宁波走书的形式,而不是“有意识”创新的典例。
D.“但在民间审美需求发生变化后,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这样的表述,只是强调宁波走书演唱形式上要适应新的传播媒体和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表演方式、演唱技巧、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综合效果上要有更高追求,以丰富宁波走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曲调一律下行,多用于人物的哀诉或回忆”错误,由原文“如慢赋调节奏缓慢,曲调以下行为主,多用于哀诉之类的叙述或回忆”可知,是曲调“以下行为主”,多用于哀诉之类的叙述或回忆。
10.(1)以家期待猫的归来,象征故乡对游子的召唤。
(2)以猫投入家的怀抱,象征游子对故乡的依恋。
11.①想象猫回家之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我”回归故乡的渴望与执着。
②运用排比、对比的句式,渲染了猫回家之路的艰险与跋山涉水的艰辛。
③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了猫迷路时的恐惧与无助。
12.①结构上,为猫的出场作铺垫,以外公嗜赌成性、变卖家私的内容,引出猫被三次变卖的命运。
②内容上,纡徐入题,拓展了文章的容量,前四段内容本身就构成了故乡生活,有助于充实主题意蕴。
13.①猫被一次次无情地变卖,却又一次次历尽千辛万苦要回家,显示了猫对家的无限依恋和家的强大的感召力。
②“我”被命运抛掷于遥远的异地,只因故乡存留着外婆和母亲的生活,“我”便有了生命之根,彰显了故乡的血脉联系和精神安靠作用。
③“猫”和“我”异体同构,彼此映衬,象征着所有游子对地理上、情感上、精神上乃至生命上的故乡的深切眷恋。
14.A
15.B
16.A
17.夫伤子之四支而后可以除子之病/则天下以我为不工/而病之不去/则天下以我为非医/此二者/所以交战于吾心而不释也
18.(1)为什么呢?善于用人而人又为他所用,因此能够不费力而成大功。
(2)现在您严密细致地遵守医家的规矩,用心于万无一失的办法,这说明您还仅仅知道医家的医术罢了。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因此,像汉高祖那样豁达大度但又轻慢无礼的人。“慢易”,应释作“轻慢无礼”。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也”,助词,表停顿。/助词,表判断。
B.“者”都是代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时候”。
C.“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D.“之”,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汉武帝……为正面例”错误,结合“至于武帝,材力有余,聪明睿智过于高、文,然而施之天下,时有所折而不遂”可知,汉武帝的事例属于反面例子。故选A。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圈出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子之四支”“子之病”“天下”“我”“病”“医”“此”“二者”“吾心”;圈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伤”“除”“以……为”“去”“交战”“释”。
从特殊句式角度来看,“者……也”是判断句,故在“……者”和“所以”之间断开,“此”是指示代词,指的是前面两种担心,与“二者”一起做后面判断句的主语,所以“此”前断开。
从对称句式的角度来看,“则天下以我为不工”和“则天下以我为非医”结构一致,所以分别断开。
从内容来看,“此二子者”是指前面两种担心,一种是“伤子之四支而后可以除子之病”,天下人会认为自己医术不高明;一种是“病之不去”,天下人会认为我不是合格的医生。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何者”,为什么;“任”,用;“为”,被;“是以”,因此;“不劳而功成”,不费力而成大功。
(2)“密微”,严密细致;“用意”,用心;“万全”,万无一失;“知”,知道;“医之医”,医家的艺术;“而已”,罢了。
参考译文:
古代的帝王,难道一定得富有才干并且自己亲自来做吗?治理国家有关键,居于王位有道术。因此,像汉高祖那样豁达大度但又轻慢无礼的人,却足以香并强大的项羽;像汉文帝那样的宽厚仁慈长者,却能制伏天下的奸诈之徒。为什么呢?善于用人而人又为他所用,因此能够不费力而成大功。至于汉武帝,有超群的才能,聪明睿智胜过高祖和文帝,然而用来治理天下,不时遭到挫折而不能成大功。为什么呢?因他不把事情托付给他人而要自己亲自来做。由此看来,那天子的责任也在于善于用人罢了。我私下认为当今天下的人,可称为有才能并可大用的,除了大人您还有谁啊?并且大人您的确在宰相之位,那我们君主作为君主要做的事,就已经做完了。古代的圣人,拱手高坐,无为而治,推想百世之后,要成为明主贤君的,大概像这样也就可以了。
然而天下之所以没有大治,那究竟是谁的责任呢?向下责求郡县官吏,就会说:“不是我所能做的。”向上责求朝廷百官,就会说:“不是我的责任。”大人您处于这样的地位,那又怎能推辞呢?唉!也曾经有人拿秦越人的故事来游说大人您吗?过去秦越人凭医术名闻天下,天下之人都把秦越人当做救命的人。后来有一天,有个生病的人,遇到秦越人就把自己托付给他,说:“我把身子捐献给您,您只管用您的才能来治疗它,而不要当做是我来治疗它。”秦越人说:“唉!困难啊!您的病,虽然还不至于会死,然而却难以治愈。治得快了,就会伤害您的四肢,但治得慢了,那就徒然费力却不能除去病根。我不是不能除去您的疾病,但却担心这两点。
如果损害您的四肢,然后能够除去您的疾病,那天下人就会认为我医术不高明;但如果病根去不掉,那天下人就认为我不是合格的医生。这两种担心,在我的心里交战使我不能忘怀。”不久见到那个人,那人说:“您只知道医家的医术,难道不知道不是医家的医术吗?那些使用非医家医术的,敢于冒险行事而不瞻前顾后,因此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变化。现在您严密细致地遵守医家的规矩,用心于万无一失的办法,这说明您还仅仅知道医家的医术罢了。”天下的事,急于求成就会失去,慢慢去做就会得到,然而太缓慢了就会赶不及。自从大人您执政到现在有五年时间了,天下人听不到关于您的慷慨激烈的名声,却天天听到关于您的敦朴宽厚的声望。料想大人您已经知道了,然而尚且有秦越人那样的问题。
苏辙我阅读《三国志》,曾经看到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长久而不能决胜,曹操拿这件事来问谋士贾诩,贾诩说:“曹公您贤明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决断战机胜过袁绍,袁绍的军队是您的百倍,您划界和他相持,半年时间袁绍不能和您交战,这说明您胜利的形势已经可以看到了。但是长久不能决胜,想来是顾及万全造成的过失吧。”事情会有不一样,但那道理是相似的。现在天下人仰首企盼大人您,难道也是这个缘故吗?大人您稍稍考虑一下这里所说的,应当有满足天下人期望的办法。
19.兴亡永恒
20.同:都采用了古今对比的角度,以现在的越吴之衰来反衬过去的越吴之盛。
异:①对比之物的构成上,《越中览古》以历史人事的昔盛今衰为主;《苏台览古》除此之外,还有人事短暂与自然永恒的对比。
②对比之物的呈现上,《越中览古》先虚写历史人事,再实写眼前之景;《苏台览古》先实写眼前之景,再虚写历史人事。
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同:《越中览古》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苏台览古》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前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后两句则是借西江明月由今溯古。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构思巧妙,旨意遥深。
可见都采用了古今对比的角度,以现在的越吴之衰来反衬过去的越吴之盛。
异:《越中览古》先虚写历史人事,再实写眼前之景;《苏台览古》先实写眼前之景,再虚写历史人事。
《越中览古》以历史人事的昔盛今衰为主,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览古》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苏台览古》除此之外,还有人事短暂与自然永恒的对比。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21.用兵
22.不必伐不当伐
参考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2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疏林不做美禾黍秋风听马嘶人人尽说江南好画船听雨眠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兕”“柙”“椟”“冯”“黍”。本题是选做题,考生可以选最有把握的。
24.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