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台北故宫翰墨空间,展苏轼黄庭坚等历
TUhjnbcbe - 2024/7/13 16:43:00
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0120/5208500.html

澎湃新闻获悉,“翰墨空间——故宫书画赏析”第二档近日(6月3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开幕,展出历代书画作品36件,其中书法作品17件,含宋黄庭坚《荆州帖》、宋苏轼书遗过子尺牍、明沈度《隶书归去来辞》;绘画作品19件,囊括五代南唐巨然《秋山问道图》、宋范安仁《鱼藻图》、传宋刘松年《撵茶图》、元倪瓒画竹石等。展览透过院藏历代书画,系统性地介绍绘画与书法的发展脉络。

古典书画多属纸、绢类材质,相对脆弱,因此具体展件均以展出三个月为原则,展期持续至9月4日,届期将更换展件。

绘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历代绘画,形式上有立轴、长卷、册页、扇面等之不同;依其内容主题,则可概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类。

中唐(八世纪)以前,人物画盛行,以东晋顾恺之、唐代吴道子为代表,到了五代,山水画与花鸟画取代原本人物画的中心地位,花鸟画奉西蜀黄筌“勾勒”、南唐徐熙“没骨”技法为圭臬,山水画则有华北的荆浩、关仝与华南的董源、巨然等名家。

宋代(-)范宽、郭熙、李唐等人的巨碑式构图,将山水画推向高峰,尤其南宋画院在宫廷倡导下盛况空前,花鸟画精致古典,人物画则细密恢弘并陈,山水画则强调观察自然与诗意入画,以留白与对角线构图,来凸显意境与象征性。

元代(-)赵孟的“书法入画”,承接苏轼、米芾等文人“心画”寄情、不求“形似”的艺术理念,将文人画带往新方向,“元末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继而创造更丰富的风格,成为文人画的典范。

明代(-)画派因地域发展而有不同,如苏州“吴派”的优雅细腻,闽浙“浙派”的粗放水墨,各具特色。明末“松江派”董其昌,以其丰富的艺术见解,建立将风格对立体系化的艺术史观,影响后世至深。其后,王时敏、王鉴、王翬和王原祁等“清初四王”继而发扬,形成“正统派”。

清代(-)“正统派”奉职于宫廷,也包容欧洲传教士带来的西洋画法,立体与透视成为再造传统的新工具。宫廷之外,活跃在扬州的一批标榜“怪奇”的画家,笔墨造型皆非正统,成为后世追求变革的先声。

宋范安仁《鱼藻图》(局部)

宋范安仁《鱼藻图》(局部)

宋范安仁《鱼藻图》(局部)

宋范安仁《鱼藻图》(局部)

宋范安仁《鱼藻图》(局部)

宋范安仁《鱼藻图》(局部)

宋范安仁《鱼藻图》(局部)展出的宋范安仁《鱼藻图》,水中群鱼成群穿梭,迴泳于萍藻之间。不施勾勒,以淡彩渍染,轻盈透澈,反映宋元之际,没骨画鱼的风格。画鱼取其谐音,有生活富余的寓意,文人则取庄子“安知鱼乐”自由自在意涵。本幅无款印,引首明文彭(-)行书“天机活泼”,跋文皆归属范安仁所绘。范安仁(约活动于13世纪中期),浙江钱塘人,南宋理宗宝祐(-)年间画院待诏。

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传宋刘松年《撵茶图》绘草圣怀素(活动于8世纪后半)挥毫作书,学士钱起、戴叔伦围坐画桌旁。侍者或跨凳撵末,或执壶注茶,正备茶侍候。桌上置茶筅、盏托、茶末盒,风炉上置提梁鍑烧煮沸水,器物造型可溯至五代、宋。唐、宋时期茶风盛行,文人墨客以茶会友,品茗与儒道文化巧妙结合。刘松年(活动于-),浙江钱塘人,南宋孝宗至理宗年间供职画院。

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清丁观鹏《画蕤宾日永》丁观鹏(约活动于-),乾隆朝重要宫廷画家。《画蕤宾日永》描绘中南海瀛台苑囿景致,四面临水,衬以殿阁亭台和假山廊榭、叠石花木。远处树稍隐约可见翔鸾阁,临水岸为湛虚楼,旁泊靠凤首画舫。庭园内,或入室,或登楼,场景丰富细腻。“蕤宾”指农历五月端午节,绘成于乾隆十三年()。

清恽寿平《鱼藻图》清恽寿平《鱼藻图》,鱼儿穿梭于落花荇藻之间,盛开紫藤低垂,营造出明净的池塘景色。古代画鱼名家如宋刘寀(约活动于11世纪)、范安仁(约活动于13世纪中期),题跋云临刘寀本,有取法致意。恽寿平(-),号南田,江苏武进人。独创没骨花卉写生,用色和水交相晕染,笔墨清润有一种透明感。以鱼自由自在自况,通过逍遥之鱼追求渔樵之乐。

清恽寿平《鱼藻图》(局部)书法书法以其别具一格的汉文字结构、形体、线条与笔画运行,组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并衍生出古文、篆、隶、草、行、楷等不同书体风范。

秦汉时代(BCE-)是书法发展的关键期,从兽骨龟甲上刀刻的甲骨文、钟鼎食器上铸造镌刻的铭文、以及自由多变的大篆石鼓文等,统一成结构标准的小篆,而为了书写上的快捷,笔画平正的隶书,逐渐取代小篆,成为汉代通行的书体。

草书、行书、楷书等书体,都由隶书持续演变形成。魏晋南北朝(-)时,书体参杂与发展中的书风时而可见。草书,书写最为便捷,汉初竹简即可见其雏形;楷书,为隶书逐渐演变的正规字体,形体方正,易于辨识;行书,则介于两者间,比楷书流畅,较草书易于辨认,实用性最强,极盛于晋。王羲之是行书成熟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隋唐两代(-)书体承继魏碑的峻整风格,政治统一则使南北各地书风融会,笔法更臻完备,楷书遂成通行书体,颜真卿为集大成者。颜真卿之行书体,纳入张旭、怀素的笔法及草书精神,兼容魏晋隋唐风流气骨,与王羲之比肩。

宋代(-)以后,书法家继承传统之余,又积极探索表现个人情性。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苏黄米蔡”四大家,也多以行书体取胜。

元代(-)提倡复古,延续晋唐传统,赵孟楷书尤为精绝,与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欧颜柳赵”。

明代(-)书法面貌纷杂,行草书特别活泼自由,如“吴中三大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南董北王”董其昌、王铎,都是凸显个性自成一格的书家,与依循传统法度者形成对比。

清代(-)以降,书法受到考据学的影响,为隶篆两体开创新局,更利用篆、隶书法的线条趣味来写楷书或行书,开启“碑学”大门,引领新的书法风尚。

宋黄庭坚《荆州帖》展出宋黄庭坚《荆州帖》。黄庭坚(-),字鲁直,江西分宁人。绍圣二年()往四川谪地之际,登船离行前书予李公蕴。信中说到旅途因逢大雪,六十多天才到荆州,也问候其近况。本幅小行楷书,笔法沉稳,笔画顿挫起伏较少,与其大行书略有差别。上有南宋“缉熙殿宝”与元文宗(-)“天曆之宝”收藏印,另有元代书画及鉴藏家柯九思(-)墨书,鉴定为可信之作。

宋黄庭坚《荆州帖》(局部)

宋黄庭坚《荆州帖》(局部)

宋苏轼书遗过子尺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神宗元丰八年(),弟苏辙(-)梦到术士李士宁赠绝句一首,书此遗其子苏过(-)。李氏四川蓬州人,道法高深,出口成诗。元祐元年()哲宗即位,宣仁太后起用司马光(-)为宰辅,荐苏轼、苏辙。李士宁曾与苏轼邂逅于成都,预言苏将中制科之首,后果应验。

明沈度《隶书归去来辞》沈度(-)字民则,号自乐,江苏华亭人。明成祖即位,诏选能书者入翰林,称之“我朝王羲之”。篆、隶、楷、行诸体兼善,隶书尤为高古。东晋陶渊明(-)辞彭泽令归隐田园,作《归去来兮》,表达淡泊名利抒写辞官退隐的心志。沈度以拙朴古意书写,整幅笔力浑厚沉着,点画平齐规律,结构紧密,显现明代隶书特色。

明董其昌《书佛语》

明董其昌《书佛语》(局部)

明董其昌《书佛语》(局部)展出明董其昌《书佛语》。佛陀,意译为“悟道者”,从苦和烦恼中解脱,是福慧修行圆满者。卷中书写佛的十个尊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江苏华亭人,官至礼部尚书。以“二王”、颜真卿(-)、米芾(-)为宗,兼容诸家风格,后自成一家面貌。此幅行书笔势外放,笔法多变,字形大小肥瘦不一。

展件清单:

展览清单(本文图文资料据台北故宫博物院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北故宫翰墨空间,展苏轼黄庭坚等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