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为石处士出山赴任而写的序。石处士是一位德高望重,颇具才略的贤士,曾出任黄州录事参军,后归隐洛北十年之久,不问世事。当乌大夫邀请他共同为国家大义担当重任之时,石洪欣然出山就任乌大夫幕府参谋。东都人士听说这件事以后纷纷前来为他饯行,并请韩愈写了这篇序文记述当时的情景。
文章首先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并且设计通过乌公与从事之间的两问两答,巧妙地将石洪的人品和才能展现出来,其中“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表达了乌公是一个礼贤下士之人,能够尊重人才,同时高度赞扬了乌公是一个“求士为国,不私于家”的朝中贤臣。
接下来叙说了洛阳人士前来为石处士送别的情景。主要描述了送行者的祝词,其中有称颂的、赞美的、劝勉的、告诫的,都是发自肺腑之言。虽然全篇都在转述别人的话,没有作者的直接议论,但是作者的态度却自然明朗。既赞扬了石处士的以道义为己任,又肯定了乌大夫的知人善用,同时从两人品格着眼立论,对他们的不谋私利,能够真心合作寄予了热切的希望,也流露出些许的忧虑和劝勉。
本文的写作很有特色,全篇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手法表现出来,如此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来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为突出,委婉而得体。
古文观止
第章《送石处士序》
石处士名叫石洪,他曾做过黄州录事参军,后又隐居洛阳十年,不再出仕。公元年,河阳节度使乌重胤为了平定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叛乱,特意征召石洪入他的幕府出谋划策,石洪欣然接受。此文就是韩愈为石处士此行写的送别之文。本文开头写乌氏求贤若渴,石洪才学渊博、志节品高,这是为石洪入乌氏幕府做铺垫;然后再写石洪出仕的三大理由,以及自己对乌氏、石洪的一番忠告,即“惟义终归”,也就是让他们做忠义之士。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集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河阳:地名,今河南孟县南。乌公:即乌重胤,字保君。嵩:嵩山。邙(mánɡ):邙山。瀍(chán):中国河南省北部的一条河,向东流入洛河。谷:水名,洛河的支流。裘:皮衣服。王良、造父:相传二人都是善于驾御车马者。数计:用著草算卦决事。殚(dān):尽。涂:通“途”。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公,担任节度使的第三个月,就向幕僚中贤能的人访求人才。有人推荐了石先生。乌公问道:“石先生是怎么样的?”回答说:“石先生住在嵩、邙两山与瀍、谷两水之间,冬天披一件皮裘,夏天穿一身葛衫。每天吃早晚两顿饭,都是粗饭一碗,蔬菜一盘。别人给他钱,他辞谢不收;邀请他一起出游,从没有借故推辞;劝他出来做官,却不肯答应。他常坐在一间房子里,左右都是图书。与他谈论道理,分析古今事情的是非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短长,探讨事情的成败之由,他的言论就像河水决口而奔流向东;如同四匹马拉着轻车,走在熟悉的道路上,而且有王良、造父这样的驾车能手在前后驾驭;又像烛光照耀那样明亮,像蓍草算卦、龟甲占卜那样灵验准确。”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