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 https://m.39.net/disease/a_m2i2zp0.html根据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所列周族的世系,从后稷到武王克商的先公时期,共有15位先公,他们是:后稷—不窋—鞠—公刘—节庆—黄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文王。很显然,这15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从周族兴起的虞夏之际到周文王,历经夏、商两个王朝,共多年历史,绝非15代人能经历完成。若依《史记》记载,后稷之后为不窋,然不窋之时正值成汤灭夏之际,与虞夏同时的后稷居然与其子相隔数百年,简直是匪夷所思。所以史学家认为,由于这些先公的世系都是后人追记的,有可能因时代久远而漏记,也有可能是将某一时代的若干世误认为一世,譬如“后稷”,本是管理农事的职官,传说自弃之后,其子孙累世为后稷之官,直到不窋时才失去官职,因此,很可能“后稷”是周族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而非单指某一个人。唯此解释,方不致有悖常理。在这15个有史可查的先公里,公刘和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两个著名先公。公刘时期,周族逐渐强大起来,并进行了一次重大的迁徙——周人从邰迁到了豳。为什么会有这次重大的迁徙?历来史学界有不同说法,一说以《史记·周本纪》为主,认为周人为了发展农业而主动迁徙;一说以《诗经》毛传为主,认为周人为了躲避戎狄的迫害而被迫迁徙。关于公刘时期的这次重大迁徙,《诗经·公刘》有详细记载:伟大的公刘率领众人穿过泾水,来到了豳地(在今陕西彬县西北)。他上山下原,勘察地形,选择高地用来建筑城池、居邑。他来到这里后大力发展农业,亲自勘察水源,将低平肥沃的地方划为田地;又架设浮桥,把河对面的石料运过来制造工具。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繁衍,加上周边人民的陆续归附,连皇涧和过涧的两边都布满了聚居的村落。人们逐渐安定下来,建立起强大的军队,驱逐侵犯的敌人;兴造巍峨的庙宇,祭祀伟大的祖先。公刘时期是周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史记·周本纪》称“周道之兴自此始”。因为公刘不仅有计划地选定和营建了新的国都,创建了国家机器,而且周族在公刘的带领下,恢复并发展了农业生产,其社会形态也由氏族部落进入了国家阶段。所以,公刘是第一个被尊称为“公”的周人先祖,是著名的先公之一。在关中平原西部,有一片肥美的黄土高原,它东依漆水,西傍汧河,北枕岍山,南临渭水,东西长约7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这一块高原就是著名的周原,周人曾赞美道:“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意思就是说,在这片沃野上长出来的野菜,吃起来也像饴糖一样甜美。这片肥沃的高原,成为周人迅速崛起和繁荣的理想之地,而带领周人在这块宝地上耕作的是周族的另外一位著名先公——古公亶父。古公亶父被周人尊称为“大王”,而周族先公也是自亶父时才开始称王。古公亶父赢得后人的如此尊重,主要源于他的两项功绩:一是带领周族从豳地迁到了岐山之下的沃野周原,二是开创了剪商的霸业。对于亶父迁岐的经过,《诗经·大雅·绵》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几句指明了亶父率众迁徙的方向、路线以及目的地。这里的“水”指的是渭水,大概当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众沿着渭河西行,从今天的晋西南迁到了岐山的南面。这次的西迁之举源于周边戎狄的威胁,因为周人所居的豳地,处于戎狄(后来汉代时所称的“匈奴”)等游牧民族部落的包围之中,他们经常对周人进行掠夺。孟子在《梁惠王下》中记载:古公亶父继位之后,狄人大举进攻。亶父向狄人进献皮币珠玉、牛马牲畜,仍然无济于事。所以亶父便决定率领族人离开豳地,沿着渭水向西而行。不久,亶父率领周人来到岐山之下的周原,在用龟甲占卜之后,选中周原作为他们新的居所,然后大兴土木,建立了用于居住的室家、办理政事的宫殿,还有恢宏的宗庙和社坛。另外,亶父在恢复后稷之业,消除戎狄习俗之时,还建立了分别掌管庶务的“五官有司”和强大的武装,逐渐解除了周围混居的少数民族的威胁,并从此奠定了周人迅速崛起的基础。自从亶父迁岐、营治周原之后,仅经过季历和文王两代人的努力,就使原来的“小邦周”变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强大国家。到武王时,则旌旗一挥,天下诸侯响应,一举灭商。所以亶父在周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尊为“大王”,其位在“烈祖”之首,史书也称自大王时,“实始剪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