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古代,《易经》曾经作为“预测”书籍出现,在西方也有类似的“占星术”——当然这是迷信。但我们不能不承认,“预测”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那么,在未来,“预测”有没有可能成为一门科学,准确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命运呢?
答:
“预测”是一门古老学问。
在古代,人们希望通过超验的思维方式把握自我与他人的命运,从而实现人生的成功。这就是“预测”的诞生。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预测”曾经是少数人掌握的思维武器。西方称之为“占星术”,东方称之为“占卜”。目的都是通过观测日月星辰以及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用来推测人事的发展变化,实现趋利避害。
比如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古代《易经》曾经作为“占卜”书出现,因此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易经》与种树的书一道没有焚毁。《易经》据说有3种,夏朝的《易》曰《连山》,商朝的《易》曰《归藏》,周朝的《易》曰《周易》,今天流传下来的是《周易》。如何用《易经》“占卜”不是我们能掌握的,但无法否定的是,《易经》作为一本智慧书,在各个朝代都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对当代社会也有很大指导意义。
今天,科学让“预测”进入一个新阶段。日常生活里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预测”:明天天气如何,我们需要“天气预报”;森林里是否有火警,我们会对森林火情进行预测;暴雨如注,河流是否发生洪灾,我们会根据情况作出水灾预警;某地有没有发生地震的可能,我们通过地质观测也能发出预警。人类的商业活动也是如此:明天股市收盘如何,是上涨还是下跌,经济学家会对股市作出“预测”;未来哪种商业活动会走向没落,哪种商业活动会迎来繁荣期,专家也会进行预测解读。这都说明,“预测”是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古代与现代一样。比如,《易经》里有很多这样的对话:明天有雨吗?母牛怀孕了吗?东南方向是否吉利?何时利于婚嫁?古代科学不发达,对未来的预测除了依据观测星辰以及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外,依靠的主要是自我对占卜工具的研判力(蓍草与龟甲),这决定了古代的“预测”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掺杂了太多个人化的思维模式。
今天的“预测”则不然,卫星的上天,通信技术的提高,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大数据的综合运用,当人类掌握的外界信息越来越多,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时,就注定了对未来的“预测”会比古代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这是从“科学”角度,说明“预测”对人生具有重要性。那么,“个人”如何对未来进行“预测”?
毋庸置疑,个人不可能掌握这么多科学工具,这决定我们对未来的“预测”依靠的主要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即逻辑方法和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对未来做出预测。历史上有很多“预测学”著作和“预言家”出现,有些“预言家”的确对未来发出准确“预言”,令人惊叹。“预言家”们掌握了一套独特的思维方法,或者还有某种不为人知的第6感特异功能,所以,他们对未来的“预言”具有准确性甚至神秘性。这决定了个人能否掌握某种形式的“预测学”,是很专业的事,并非“常人”所能学习。
因此,我们了解“预测学”不在于掌握“梅花易数”和“奇门遁甲”,而是运用普遍理论掌控发展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客观实践。
有必要明确以下5种认识。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