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字
阅读需要19min古代战争中,最危险和艰难的莫过于攻城战,《孙子兵法》中记载:“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连兵圣孙武都认为,攻方经常死伤三分之一的部队都攻不下城池,可见攻城战有多么困难。
因此,攻城战往往会变成拉锯战。那么,在战斗过程中,攻方怎么攻?守方怎么守?
紧张危险的城池攻防战。来源/电视剧《大秦赋》片段护城河攻防作战
攻方
对于攻方来说,攻城最先要做的,是清除城外的障碍,即填平护城河、堑壕。护城河、堑壕两者有时合二为一,夏秋时,堑壕引入河水,就成了护城河;冬春时,守方提前把堑壕堵起来,放干里面的水,因为壕底埋有许多尖桩木刺,人若不小心踩空掉下去,就会被刺个透心凉。人都不能走过,更何况是架设云梯?
古代的护城河、堑壕至少宽11米,深度最低4.7米,华夏第一城池襄阳城的护城河,平均宽度超过米,想填平它需要打下一座山。因此,攻方要花大力气来将其填平。攻方先要拔除护城河前的拒马桩,这个拒马桩不是拒马用的,是阻挡敌人攻城器材用的。
攻城方需要顶着三面火力,用土石、柴草和尸体填平护城河。有时候攻城方别无他法,只能用人命前仆后继的填。填满护城河,才能触控到城墙进行攻城。
襄阳护城河,是中国最宽的护城河。摄影/胡雪飞,来源/图虫创意
正因为填平护城河的任务太过危险和繁重,很多将领都会使用辅兵、民夫去填,尤其是游牧民族,在攻城时,工匠相对要少,大多是驱赶城池周边的百姓顶着箭矢去填陷坑和护城河。等到填完了,城墙下面堆了一层尸体。为此,将领会让亲卫部队担当督战队,有临阵脱逃、畏缩不前的,斩立决、杀无赦。其次,将领会承诺,如果他们完成了任务,是不会再上战场的,这就为辅兵、民夫带来了希望——熬过去就能活下去。
最后,他们也常常采用捆绑的方式,比如只有完成任务才有饭吃,多次完成任务后可以脱离这个行列、进入战兵的队伍中。
当然,最能激发清障部队的好办法就是鼓舞士气。唐朝征讨高句丽、攻打高句丽的军事重镇辽东城,总指挥李勣针对辽东城防的特点,命士卒先截断护城河水,然后使士卒从不同方向运土填平护城河。在唐军运土填护城河时,高句丽守军发射弓箭,使运土的士卒不能靠前。李勣指使唐军弓箭手与其对射,以掩护清除障碍的部队。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去前沿视察,为了鼓舞将士干劲,皇帝身体力行,亲自将土袋放到马背上。将士们见皇帝身先士卒,立刻争先恐后的干活,壕沟很快被填平。
为了保障清障部队的安全,造壕车应运而生。造壕车的前方竖起高高屏障,用来抵挡对面射过来的箭矢,里面又装了填河用的砂石或袋子,等造壕车靠近护城河,只要打开窗口,就可以轻松得将石头投进去了。
造壕车。来源/网络
如果壕沟、护城河比较宽,一时半会填不平,还有填壕车,一辆板车上面有折叠的桥板,到壕沟前放下桥板就变成一座木桥,可供士兵通行。同时,投石机以及己方射手也会向城墙投射远程火力,掩护填河部队。
守方
对于守方而言,护城河是第一道防线。守方一般会在河后面设有三四道人工障碍,主要有蒺蔾、鹿角木、陷马坑、拒马枪、羊马墙等。
蒺蔾有木蒺蔾和铁蒺蔾之分。木蒺蔾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果实外壳有坚硬的刺,将它收集后洒于敌军必经之路,可以刺伤敌军人马脚部。铁蒺蔾则是人工打造的“仿生”武器,具有同样的功能,更结实且能循环使用。与铁蒺藜相似的还有铁菱角,主要是部署在水较浅的壕沟,或是近城的溪流塘陂,以防止敌军涉渡。
鹿角木、陷马坑、拒马枪等也有蒺蔾类似的功能,目的主要是防止敌军,特别是骑兵部队近前。
值得一提的是羊马墙,它是一道五尺长的矮墙,距城墙约十步远。它的用意正如宋人陈规《守城机要》中所说:在羊马墙内设伏兵,用长枪袭击横渡护城河的敌人。敌人即便越过羊马墙,由于羊马墙与城墙间的区域较狭窄,不利于兵力展开,也无法使用攻城器械,反而有利于守军居高临下发挥守城军械的威力。
《武备志》中的羊马墙。来源/网络
年6月,金军进攻顺昌(今安徽阜阳)。顺昌是座小城,其北为颍水,宋军以其为护城河。宋军在顺昌原有城墙外增筑了一道羊马墙,城墙和羊马墙上都增开暗门便于调动兵力反击。
金军攻城时,虽有部分兵力冲过护城河,但被羊马墙挡住,只能在羊马墙和护城河之间向宋军放箭,绝大多数扎在城墙里。宋军则以神臂、强弩,自城上或垣门射敌,命中率很高,金军不得不暂时退兵。不仅如此,刘锜多次组织兵力,通过羊马墙上的暗门,对金军发动夜袭,金军被打退十五里。顺昌防御战以宋军胜利而告终。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护城河越来越难以挡住敌军。成吉思汗在进攻花剌子模帝国的不花剌城时,城前的锡尔河是一道宽大的护城河。成吉思汗令蒙古军在四个渡河点强攻正面,汉人和辽人的工匠迅速在河上架设浮桥,蒙古骑兵、汉辽步兵一拥而上,摩诃末的锡尔河防线迅速崩溃。
城墙的攻守
攻方
填平护城河后,攻城最关键的部分,是砸破高大厚实的城墙。只要城墙倒塌,或出现一个缺口,攻方大军就可以一拥而入。守方无险可守,战败是迟早的事。
砸破城墙,就要在城外摆好重型武器。大致上可分为近距离直接破坏型,与远距离抛掷型。在古代,攻城武器主要以木头打造,佐以基础的杠杆原理,将石头等重物抛出,例如投石机。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药与冶金技术的改进,攻城武器也演进为以火炮为主。
远距离抛掷型器械一般位于营地前排,大概是弩车、石弩、投石车等等,中国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用以抛射石弹的大型抛掷远射冷兵器“飞石”。
人力投石车。来源/网络
投石机应该是古代最常用的远距离攻城器械,它除了抛掷石块外,还可以抛掷圆木、金属等其他重物,或用绳、棉线等蘸上油料裹在石头上,点燃后抛向敌营,烧杀敌人。
近距离直接破坏型器械,以攻城锥为代表。攻城锥是用来撞击城门、城墙,以破坏敌城,从而达到攻城胜利的钝器。通常由一根巨大的桩固定在四轮车上,以巨大的惯性通过桩头冲击城墙或城门。在突破第一层城门之后,士兵会一拥而上攻击并摧毁脆弱的第二层城门。
冲车撞城门。来源/游戏《铁甲雄兵》画面
古代攻城战中,攻方通常是将近距离直接破坏型与远距离抛掷型器械结合起来使用。蒙古帝国的拔都在西征欧洲、攻打基辅城时,先在城池的四周架上投石机,昼夜不停地抛射燃烧物、轰击城墙(基辅城墙建于“智者”雅罗斯拉夫时代,由原木和石块修筑),同时,攻城车上的大锤不断撞击城门。基辅人的反击手段则是拼命往下射箭、扔石头,但这顶多只能击落一些试图攀爬云梯登城的敌军。最终,蒙古军的重武器终于摧毁了基辅的里亚德城门,大批蒙古骑兵冲进了基辅城。
唐军在攻打高句丽的辽东城时,李世民先在战场上全面铺开远距离抛掷型器械。唐军的抛车“以大木为床”,能将三百斤的巨石抛向五百米外目标,威力属实惊人。唐军对着辽东城昼夜不停地轰击,高句丽守军在城墙上支起了大型木质掩体防御飞石,但是没有作用。从天而降的巨石摧毁女墙(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后,唐军再推出撞车。辽东主城左近的副楼,在撞车的攻击下无不倾倒。
撞车。来源/网络
有时,攻方为了获得居高临下的打击效果,会在城外的某个制高点(如山、土丘等)安置攻城器械。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西征,攻打“刺客大国”木剌夷国的麦门底思堡。该堡垒高踞山巅、径绝攀援,矢石仰攻都打不到。旭烈兀为了打击山上要塞,就将投石机运上山去。士兵先将投石机拆分,然后利用精巧的滑轮绞车,将这些零部件一个个的运上山,最后在山上将这些零部件组合成一个个笨重的攻城利器。次日,旭烈兀下达进攻命令,一排排重达百斤的石块重重砸向峭壁上的要塞,很多围墙顷刻坍塌。要塞内的守军则用强力弓弩进行反击,但很快就被蒙古军射程两千五百步的弩炮所压制。
郑成功在攻打荷兰人在中国台湾的大本营热兰遮城时,先用40门火炮摧毁热兰遮城后面沙丘顶端的乌特勒支碉堡。拿下它,郑军就等于占领了攻城的制高点,只要在碉堡附近的山丘筑起炮台,就可居高临下攻击热兰遮城。
如果城池附近没有制高点,那就用人力建造一个制高点。唐军在攻打高句丽的安市城时,由于城墙太高,士兵很难一边爬云梯一边向上射箭,大将李道宗便在城东南修筑土山,试图在土山之上用抛石机强行轰碎安市城的布防。两个月的加班加点,唐军终于筑起一座比城墙还要高出数丈的土山。但是,土山的结构不稳,一夜之间,土山竟轰然倒塌!最终,唐军因为缺少攻城的制高点,功败垂成。
守方
对于守方而言,为了抵挡住攻方远距离抛掷型器械发射的石块、火球等“炮弹”,会在城楼上用渔网、布匹绸缎撑起帷幕,也就是搭一个大帐篷遮住城墙上空,由此化解“炮弹”的杀伤力。
守方会在城楼上架设跟攻方一样的远距离抛掷型器械,向攻方发起远距离的反击,类似于炮战。宋宁宗开禧二年(年)冬天,二十万金兵围攻襄阳,用九梢砲打城。襄阳守臣赵淳也用九梢砲对战,直接将巨石雨发射到金兵砲车上。赵淳还用九梢砲发射毒药和火药,消灭了一万多名金兵。
年初,蒙古大汗蒙哥亲率大军进攻南宋钓鱼城,从2月一直打到7月,钓鱼城岿然不动。7月21日,蒙哥在一处台楼下指挥瞭望,被南宋守将王坚发现,立即以抛石机轰击台楼,蒙哥被飞石打成重伤,几天后死去。
宋元战争绘画。来源/网络
当攻方在城外拥有一个制高点,使其远距离抛掷型器械可以居高临下地轰击城池,守方也可以在城内建成一个同样的制高点,在上面架设远距离抛掷型器械,与攻方对射。例如蒙古帝国在攻打高丽龟州城时,守将朴犀在城内筑起台城,在上面安置砲车、发射飞石,与蒙古军打起砲战,致使蒙古军死伤惨重。
壬辰战争时,日军第二次进攻朝鲜的晋州城,日军在东门垒起一座高过城墙的土台,并居高临下向城中射击。朝鲜军民也在城中同样的位置建起一座土垒,他们利用土台向对面的日军开了几炮,日本人损失了几人后逃离了那座土台,日军进攻计划受挫。
壬辰战争。来源/网络
西魏大统十二年(年),东魏丞相高欢领重兵进攻西魏的玉璧城,昼夜不停,守城将领韦孝宽则随机应变、竭力抗御。东魏军先是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则针锋相对地加高城楼,并始终高于敌军土山,同时多备战具,终使东魏军不能得逞,气得东魏统帅高欢大叫:“纵尔缚楼至天,我会穿城取尔。”
由于攻方可能会发射火球这样的“燃烧弹”,守方要让士兵和百姓加强防火意识。古代房屋建筑多为木头以及茅草房,所以要在火势难控制的地区添加足够的水源。墨子特别强调这一点,不厌其烦地强调“涂泥防火”和“多备水具”,他甚至要求每一百步挖一口井,以备之需。到了宋代,城墙消防主要采用水袋的形式。《武经总要》要求一座城门必须配置两具水袋。水袋系用牛马杂畜的皮毛制成,一般可以贮水三四石。而那些以往堆积在一块的稻草、秸秆都尽量分散放置,家家户户水缸备满水,再组织好灭火队伍,灭火的工具。
古代战争中,最危险和艰难的莫过于攻城战。来源/电影《大明劫》片段《武备辑要》中有一点着重提出,就是火药库的看管,不得马虎。
如果守方忽略了防火工作,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唐军攻打高句丽的辽东城时,本来攻势一度受挫,唐太宗李世民命令一队精锐士兵,偷偷爬到冲竿(一种攻城梯)顶端,点火引燃了位于辽东城西南角的塔楼。火借风势,强风将燃烧着的塔楼碎片吹向城内各个角落。风助火威,熊熊大火很快在城内蔓延开来,城内顿时陷入一片火海,所有军民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唐军趁机大举进攻,杀入城内,拿下城池。
守方应对近距离直接破坏型器械对城门的攻击,有自己独特的武器。例如塞门刀车,该兵器就是在一部推车上放置几十把锋利的刀刃,用来堵住城门门口,敌人要是攻破,士兵死死顶住敌人就进不来,而且该兵器也可以在正面战场使用,士兵推进人群中,瞬间就能击杀数人;
塞门刀车。来源/网络
夜叉檑,两边有助于移动的轮子,中间是镶嵌有锋利的狼牙,从城门上丢下去,在动能的推进下,一路摧枯拉朽碾压敌军,沿途压到的士兵直接血肉模糊,造成很大的持续性范围伤害。
最简单易得的是石块,还以日军第二次进攻朝鲜的晋州城为例。日军久攻不下,就用木板和皮革做成一种“龟甲车”,日军以此为掩护向晋州城墙发起攻击,箭矢、枪弹全都不管用。眼见日军就要拆毁城墙,朝鲜人丢了几个巨石下去砸掉了日军的攻城车。
要说最有创意的,还是宋朝人用的铁汁。金兵攻打开封,前后动用了几百架鹅车,平均每架鹅车需要两百人推动。两百名金兵钻在洞子里面,每人都携带沙包或砖块,先将鹅车推到护城河边,用沙包和砖块填平城壕,然后越壕而过,将鹅车推到城墙跟前。鹅车一旦靠近城墙,就会有敢死队爬上洞子,竖起云梯,踩着云梯攻上城墙。
宋军在城墙上架坩埚,坩埚里放铁块,炭火熊熊、铁块融化,再将铁汁倒在鹅车上,可以烧断云梯,烧毁护板,烧得洞子里的金兵痛苦不堪。
争夺城楼
攻方
攻方为了杀伤守军,在城墙上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前进阵地,需要让士兵登上城墙。在很多文学描写和影视剧中,攻城都是采用把梯子搭在城墙上爬上去的方式。其实,攻打一些小城池,用梯子还可以,但打一些稍微大的城池,显然是不行的。梯子的承重力有限,长度也有限,况且,守军只需要用两根杆子抵着梯子一推,就能把梯子掀翻了。因此,用搭梯子来登上城楼,是不靠谱的。
中国古代常用的梯子,其实是云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云梯,从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的图案能看出,云梯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而且梯身可以上下仰俯活动,依靠人力扛抬来倚架在城墙上。
云梯。来源/网络
唐朝时的云梯梯身主体采用了固定式,缩短了架梯时间。攻城时将梯身停靠城墙下,并增加活动式“上城梯”,便可攻城,谓之“飞云梯”,底部“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从而减少了架梯的危险,免遭受敌军破坏。
宋朝时的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变化,云梯采用了折叠式的梯身,梯底增添了防护设施,更降低了梯身在攻城时的危险,增加了云梯的稳定性。明朝以后,云梯因为笨重问题而被渐渐废弃。
影视剧中出现的梯子。来源/网络
还有种叫冲车的机械,冲车又叫临冲吕公车,一般高达十几米,可与城墙相平或者高出城墙。有时候上面安装天桥,可以直接搭在对方城墙上,使攻方士兵轻易能冲入对方队伍中;有时候在上面安装石炮,用来撞城门或者破坏城墙。
在明代的《武备志》上,冲车被记载有五层楼那么高,最下面一层是推着车前进的士兵,而上面四层全部都是攻城的士兵。
冲车。来源/网络
为了鼓励士兵们攀越上城楼,攻方会给予“先登”(第一个登上城墙的人)者很多赏赐,赏赐甚至会超过斩将夺旗之人。韩非子曾说:“秦之攻城,有能先登者,皆赐高爵、上田宅。故人争登,无何坚城,秦皆能破。”
在明朝,“先登”的赏赐程度更大,在李如松奔赴平壤攻打倭国占领的城池之时,就下令:“先登赏银五千两!”其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万元。那些先登的,很多都平步青云、成为军中大将。樊哙在秦末起义战争中屡次成为先登,最后被刘邦封为侯爵。周勃也因帮助刘邦攻打下邑和啮桑时,两次成为先登,最终被封为重臣。
为了取胜,一些军队还会专门组成“先登部队”。例如袁绍军中的“先登死士”,以人击败公孙瓒的上万人;吕布的将领高顺的“陷阵营”,仅有人,击败刘备万人驻守的小沛。成为先登者是所有军人的目标和理想,这也激励着后世的军队。
守方
守方要阻止攻方攀越城楼,会准备好大量的滚木礌石。
礌石指经石匠打制过的、形状重量适中、适合抛掷、专用于守城的石头,称为礌石。守城士兵不用冒着敌军的箭雨杀伤而露头,可以躲在城墙垛口后,只瞄着被敌军云梯钩子钩住的地方,挥臂将石头沿着云梯钩住下一扔。就算正在攀梯而上的敌兵甲士高举坚盾挡住了石头,石头砸在盾牌上产生的巨大的冲击力,也会让他稳不住身体,顿时就让石头砸下了云梯。
礌石滚木和狼牙拍。来源/网络
滚木是长短重量皆有形制的圆木,木上有铁钉,圆木两端有绳索铁链。守军只需要将滚木沿着云梯向下一滚,正在云梯上攀爬的敌军甲士,无不纷纷从梯上坠落,犹如砍瓜切菜。
类似的还有“狼牙拍”,这是一种吊在城墙上的兵器,用一块木板制成,上面放置数百根狼牙钢钉,守城时,待到敌军到达指定位置,直接按下投掷的机关,狼牙拍就会直接砸下去,具有大面积杀敌的效果。
狼牙拍。来源/网络
滚木、狼牙拍等器械抛出后,可用绞车或抓着绳链拉动回收。这些兵器不属于消耗品,可连续性使用,敌人压根就上不了城墙。
守方除了用滚木礌石砸,还有沸油、金汤二种杀器。沸油用大锅倾倒下去,或用喷筒将火油喷射下去,然后用火箭点燃;金汤就是沸水,敌军列队登城时,守方直浇下去。无论敌军穿着多坚厚的铠甲,让沸水兜头一淋,无不遍体鳞伤,凄惨哀嚎一片。
蒙古军西征、进攻基辅罗斯的梁赞公国时,就驱使罗斯俘虏来到城下,强迫他们爬上云梯,充当进攻的炮灰。梁赞人可不管你是蒙古人,还是自己的同胞,统统都泼洒滚烫的开水和热油来招呼。于是,城下哀鸿遍野,死伤无算。梁赞人以这种防御手段,与蒙古人较量了五天五夜。
守方的手段还有很多,当敌人爬上云梯时,在烟灶内点燃柴草,并加硝磺、砒霜等造成毒烟,通过烟道送至外侧城面,爬城之敌难以呼吸;在浇开水、扔烧着的木炭(古代很多起义军都是光脚的)时乘势扬撒砂子、灰土、糠秕、草屑迷盲敌人眼睛,用撞竿撞翻云梯,当敌人就爬上城顶时,守卒马上用长矛、长柄刀砍杀登城之敌。
影视剧中的攻寨画面。来源/电视剧《楚乔传》片段
总之,在城池攻防战中,要么守方优势赶跑了攻方;要么攻方击破城池,进入城内。一旦攻进城内,接下来的攻守双方很可能会发生惨烈的巷战。由于攻方人数往往占优势,战斗力相对凶悍,所以巷战的结果大多数都是攻方胜利,攻城战至此也就宣告结束。
参考资料:
1、《宋代城池建设研究》
2、《中国古代的城市水系》
3、《武经总要》
4、《中国历代军事工程》
5、《壬辰战争》
6、《武备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