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周易,都绕不开“甲骨文”。不仅因为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还跟它的文字内容大都是“卜卦”性质的有关。
那什么是甲骨文呢?我们不妨来读读高伯雨的《甲骨趣谈》,便会比较清楚地了解甲骨文的形成了。
高伯雨,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学者,博古通今,精通书画,金石,历史,文学,与当时文化、学术、书画界名家接触密切。
甲骨文拓本
正文:甲骨趣谈(节选)作者:高伯雨
甲骨文是一种专门的学问。
“甲”是龟壳,“骨”是牛骨(也有鹿骨、猪骨、也许还有羊骨)。“文字”就是古人在甲骨上刻下的文字。我们把甲骨上的文字用墨拓下来研究,这种学问就叫做甲骨学。
古人为何要刻些文字在甲骨上面呢?原来殷人很迷信,当时的皇帝,凡遇到水、旱、田猎等,都预先教卜臣(专主卜卦的臣卜)去“贞问”一下(“贞问”即是占卜)。卜得的是凶是吉,太卜就在甲骨上仔细研究,用口宣布出来,太史就照他所说的话用文字录下,刻在甲骨上,然后用墨或朱涂上去。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见的甲骨文字了。
太卜是一种专门人材,他们几乎是代代世袭的官。史臣(即太史)也是要有专门学问的人才可以充当,他不止要会刻字,而且还要字写得好。在武定时代,几个太史,如“韦”、“亘”、“岳”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大家,我们现在见到他们所刻的字的拓本,真有银钩铁画之致。
说到这里,我还没有提到“贞问”是怎样进行的。现在可以说了。
殷人用龟甲牛骨来占卜,把牛的两个肩胛骨背面的支骨锯掉,然后合在一起,成为一对;然后加工打磨,是牛肩胛骨光滑异常。这种手续完成后,就进献给皇帝,以备占卜之用。专为皇帝占卜的史臣,他们收到进贡来的骨,又再把骨施以凿钻,使骨板薄一些,将来使用时,易于爆裂,太卜在裂纹观出卜兆。
史臣收到各地进贡来的骨(或甲),就好好保存着,等到皇帝下令占卜,太卜就预备了火来灼骨。史臣说明了要占卜的是什么事之后,太卜就拿火灼肩胛骨的钻过之处,过了一会儿,胛骨爆裂,正面就显出卜兆。钻过的地方,横裂的纹才可以定凶吉,直裂的是不算的。占卜工作到此告一段落(以龟甲占卜也是同此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