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关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场面,很多时候会予以简化,要么就是清一色的长矛手,要么就是清一色的剑盾兵,战术往往也是一窝蜂地冲上去厮杀。然而,现实战争中,古代军队在选择使用的武器上,往往会与战术紧密配合,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其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可以判断出大致的战术的。
以古典时代的希腊军队为例,目前能有实际考古支持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迈锡尼时代,迈锡尼国人可能不熟悉,不过在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中,希腊联军的主帅阿伽门农就是传说中的迈锡尼国王。在大约公元前年的迈锡尼时代,希腊人其实也发明出了覆盖全身大部分位置的重装甲,根据发明地点命名的这套铠甲被称为登德拉铠甲。不过,虽然在那个时代有这套铠甲的士兵并不需要盾牌,不过由于活动不便,绝大多数士兵任以盾牌为主要防御装备。
另外,那个时代的希腊士兵,除了使用人类文明最常见的长矛作武器外,也使用短剑,甚至还配备有长剑武器,从这一点来看,就与后面的罗马军队存在差异。
而到了著名的希波战争期间,希腊人的武器中将长剑淘汰了出去,因为这一时期,希腊人发明了“方阵”战术,士兵不再单打独斗,而是与战友组成队列,以方形阵型向敌人发动进攻,为了保护自己、同时掩护战友,士兵们大多左手配备重型盾牌,右手使用长矛进行戳刺攻击,并且由于方阵队形的紧密型,因此无法使用武器进行挥砍,所以,较长的长剑便首先被淘汰了。因此,影视作品中如果出现不好好抡矛而是持刀个人冲锋的人,大概率事后要被军法处置的。
不过,在有取舍的对武器更新换代后,方阵战术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针对未发明方阵战术的异族人,例如波斯人,在同等数量的对抗下,波斯军队全然不是配合有序、战力强劲的方阵的对手,无论是马拉松会战还是普拉提亚战役,波斯军队,尤其是波斯步兵,根本无法在正面击败希腊人。
希腊人的以方阵战术为基础的装备,一直持续到了马其顿王国崛起。马其顿王国在腓力二世时期崛起,战术上,腓力将原本的方阵更加极端化发展,原本就不短的长矛长度更加夸张,一度长达3-4米多长,战法也由持盾冲锋转变为矛阵缓慢推进,这就是著名的马其顿方阵,而盾牌则被轻装化,被固定在了左臂而不是继续持握,这样才能让士兵用双手拿稳超长矛。超长矛构成的矛阵,使得方阵的正面几乎无人能突破,在喀罗尼亚战役中,发展到顶点的希腊传统方阵在马其顿方阵面前全然不是对手,而在伊苏斯会战和高加米拉会战中,数量占压倒性优势的波斯人也无法突破马其顿方阵。但是,在第二把武器的选择上,马其顿人依旧选择的是短剑。密集的队列,短小的刀剑,固定在左臂的盾牌,为马其顿方阵流出了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对近身肉搏的不堪一击,这也为马其顿方阵被彻底淘汰埋下了伏笔。
但马其顿人的骑兵部队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尽管他们也挥舞起了如同步兵一样长度的长枪,但在佩剑的选择上,却选用了长剑,一方面是是因为他们不太需要考虑阵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从战马上挥舞刀剑,自然也需要较长的剑,这样才能攻击到敌人。
不过,在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马其顿方阵的发展再次走了希腊传统方阵的老路,盾牌和铠甲都被重型化,虽然对于弓箭、标枪、投石等远程武器的防御得到了加强,但是重要的机动性却更加削弱,随着方阵兵装备的极端化,马其顿方阵与其装备也开始迎来了被淘汰的一天。
而在希腊人忙着让方阵兵更重、更硬、更不灵活的同时,他们西边的罗马邻居却被迫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罗马这个民族堪称是希腊的最忠实学生,除了文化以外,罗马人在这一期间,军队风格以及武器装备与希腊人如出一撤。早期罗马军队同样不怎么装备刀剑,主要武器同样以长矛为主,这样的武器装备,导致罗马人的战术与希腊人也相差无几,也采用了典型的方阵战术,然而很快,罗马人就发现希腊战术的问题了,那就是水土不服。
对于方阵战术,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阵型必须保持完整性,但是意大利地区起伏不断的地形,却导致方阵很难保持完整,一旦出现空隙,就能被敌人利用打击,特别是罗马人在意大利地区的死敌萨莫奈人,对方阵战术进行了一定改进,因此他们比罗马人更擅长山地作战。对此,罗马人的选择,是放弃方阵战术,选择更加灵活的小队战术,于是,罗马军队中,第一次大规模出现了使用刀剑为主的战士。在单打独斗和移动的综合考量下,剑盾士兵有着比枪盾士兵更强的综合能力,可是,罗马人也没有完全放弃长矛,包括壮年军、预备军这样的兵种,依然会配备长矛,而主要使用短剑的青年军,也配备有标枪。
顺带一提,即使是不以短剑为主要武器,这些手持长矛的士兵,同样也拥有佩剑,所以,很多影视作品中士兵无论何时都使用长矛的景象,很多时候不大可能出现。另外,那个时代的士兵,还有一点与现代人认识不同,那就是他们的佩剑悬挂的位置,一般和惯用手同一边,普通人佩剑的位置因此大多在右侧而不是左侧。
采取短剑为主、实行小队战术的罗马军队的存在,在方方面面都成为了希腊军队的克星,在狗头山会战以及彼得那会战中,采取从侧面的打击的方式,轻而易举地攻入了马其顿方阵之中,涌入方阵中的罗马士兵,利用短剑大量收割马其顿士兵的性命,面对对手的攻势,马其顿人全然不是对手,虽然同是短剑,但他们的剑比罗马人的更加短小,而且固定住的盾牌也非常不便于使用,数米的长矛更是完全不能用于近身作战,因此,仅仅在多个罗马小分队的突袭下,马其顿方阵很快就瓦解了,自此,马其顿方阵在战场上彻底走向了终点。
短剑的大规模崛起发生在罗马军团大规模改革以后,在凯撒的姑父马略的努力下,经过“马略改革”的罗马军队,终于以我们最熟悉的姿态出现了。这一时期,所有的罗马军团士兵装备被统一化,军团士兵统一配属盾牌、标枪和短剑,长矛被从标准武器中剔除。不过,这一时期的罗马士兵的短剑,与早期士兵的短剑略有不同,早期罗马士兵的短剑模仿自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城邦,而改革后的短剑则参考了西班牙蛮族的武器。
由于这一时期的骑兵尚处于缺乏优秀马具的状态,因此尽管没有长矛,罗马军团士兵依然可以只需标枪和盾牌构成的龟甲阵进行列阵抵抗,实际上,在凯撒与宿敌庞培的决战中,凯撒的高卢老兵,就是通过挥舞标枪战胜了庞培的骑兵,从而从右翼打破了战斗的僵局,为凯撒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对于敌人的步兵,罗马军团的短剑和盾牌完全可以抵挡住对方的冲锋,并且通过更精良的近身对决击垮敌人。在尼禄时代的布狄卡起义中,布狄卡军队的最后一战-华特林大道战役中,罗马方只用了1万军团士兵,便通过单纯的步兵近身战击溃了数倍于己方的不列颠蛮族军队,事实证明,这一时期罗马人的短剑-盾牌-标枪组合远胜蛮族的长剑-盾牌组合。
而这一时期的蛮族,无论是高卢人还是不列颠人或者是之后的日耳曼人,在近身武器上,大多还是选择长矛和长剑,尽管他们也配备有盾牌,但是由于缺乏阵线战术,采取一窝蜂的打法,因此全然不是罗马军队的对手,当然,从他们大量装备长剑这一点来看,也能说明此时的蛮族人对于阵型作战还是知之甚少,实际上,尽管罗马帝国末期蛮族开始取得对罗马军队的胜利,但那会的罗马军队已经很蛮族化了,所以并不能说蛮族人终于掌握了击败标准的罗马短剑-盾牌体系的方法。
而在罗马帝国末期时,愈发蛮族化的罗马军队,在武器装备上,再次走了回头路,许多士兵重新拿起了过去曾被淘汰的长矛而不是标枪,短剑也被蛮族人更熟悉的长剑所取代,这一时间,罗马军队本身的实力大幅度下滑,自诩的纪律性和组织性大幅降低,对于蛮族士兵而言,过去罗马军队需要依靠纪律和战术才能发挥最大威力的短剑-盾牌-标枪体系成了累赘。
不过,要是说帝国末期全然没有一丝亮点,当然也是有误的,实际上,罗马人在三世纪危机后的戴克里先时代,开始逐渐装备弩箭这一新式武器装备,同时,在骑兵方面,罗马人也对长期被西方忽视的骑兵进行了充分的发扬,萨尔玛提亚人的龙旗被引入军中,据说这种龙旗可以用于骑射手判断风向。另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百年,还为分裂的罗马帝国西部,就已经出现了不少的罗马重骑兵,不过有意思的是,除了盔甲和马具外,这一时期的罗马骑兵的武器其实变化并不大,要说最主要的改变,应该就是武器与步兵相同,同样蛮族化了。
纵观古典时代的士兵武器变化,其实可以发现一点,那就是士兵的武器,往往是根据军队的战术以及军队成员而发生改变的,而不是根据兵器本身来选择的,从这一点来看,历史上各国军队武器的极端相似,其实反而是现实导致的最优选择,不过对于影视作品而言,对于小兵这种表现太过于复杂,而对于一些类似主角的重要人物而言有过于简单,这或许就是文艺表现和现实注定要有的差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