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怎么来的呢?书籍的由来经历了结绳记事、甲骨文、简、帛等阶段。结绳记事文字还没出现前,远古时期的人类,为了把部落的传统习俗和重大事件进行记录并传播,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即在一条绳子上打出大小不同的结绳来记录所发生的事和所做过的事。
到了商超晚期,王室为了记事而把文字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字;殷商时期,人们为记事而把文字刻在竹简或者木简上,然后将其编串起来,就形成了“册”;再到战国时期,人们用帛作为书写材料,在帛上写字,“帛”就是丝织品,因此形成了帛书。西汉时期开始造纸,隋唐出现雕版印刷,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书籍应运而生。
香港街头时常出现各种文物,这就不得不说到战国失传“古籍”了。失传“古籍”在街头被发现后,一些爱国人士为了使文物完好无损的“走上回家路”,便想方设法练习内地文物专家,专家经鉴定后再以巨资回购,解读后,内容被禁止公布。
香港街头都出现过哪些失传的“古籍”呢?年7月,一位香港的中文学家在香港街头发现一批竹简,并认出此简是内地楚简,随即意识到他的重要性,就向内地的古文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告知了这件事,李学勤立刻动身前往香港鉴定竹简,也认为这就是战国时期失传的“古籍”。但究竟是不是战国时期的楚简仍然存疑,直到北京大学加速器质普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此竹简进行鉴定,才最终确定这就是是战国竹简。
专家想回购此批竹简,但资金问题着实是一个难题,日本又窥觊这批竹简许久,前有后有追兵,专家们陷入了困境,这时清华大学毕业生赵伟国斥巨资购买竹简,并将其送给母校,因此被称为“清华简”。专家们对清华简的内容进行研究,但只了解到了一小部分,清华简里的大部分内容专家们认为具有不真实性,所以决定不把清华简的内容对外公布。
除了清华简之外香港还出现过其他古籍。年春,香港中文大学的张光裕在香港街头看到一批竹简,并将此消息告知自己的好友马承源,马承源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认真专研,最终确定次竹简就是战国时期的楚竹书,随即马承源则花费了多万港币将这批竹简收购,但日本人也对这批竹简虎视眈眈许久,所以为了使楚竹书全部回归中国,马承源在朋友的帮助下将全部的竹简购回并收藏。但因为楚竹书面临着真伪之争,所以专家们决定将楚竹书长期收藏而不向外公布。
年,岳麓书院的副院长陈松长到香港开会,得知了一件令人出乎意料的事情-----香港古董商要售卖一批竹简,随即陈松长立刻去找这位古董商,并对竹简进行鉴定后发现这批竹简就是秦汉时期的竹简。陈松长想买下这批竹简,但商家却开出了多万的天价,这给陈松长当头一棒,陈松长想法设法筹钱,但却不尽如人意,最后湖南岳麓书院得知此事后出资购入这批竹简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