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字也称“相字”,是一种迷信占卜法。在古代,由于认识能力及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不能正确认识汉字及其起源、发展及功能,从而给文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出现了文字崇拜。
测字隋代称破字,宋朝称相字。由于中华文化是神传文化,所以汉字有很深的内涵。据《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西汉末年的《春秋元命苞》也称,仓颉造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文字传给人类之时,引动“天雨粟,鬼夜哭”的景象,可见文字的力量非同小可,具有惊天动地的神奇内涵。
而测字就是求占卜的人从备妥的字筒中随意拈取一字或求占者随手写上一字,测字先生就所写字的偏旁点画予以增添、减笔、分拆、接合、对关,或者打乱字的组构形态,参酌人事,就可占卜出不同结果来判测祸福吉凶,洞彻天机。
01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生下来就有一块玉,这是他的命根子。不料,有一次,这块玉不知怎么弄丢了,弄得贾府上下不安。
为了找到这块宝玉,贾府管家林之孝就去大街上找那摆摊测字的刘铁嘴测字,结果拈得一个“赏”字。刘铁嘴说:“丢了东西不是?“赏”字上头一个小字,下面是一个“口”字,说明这件东西嘴里放得,必是珠子宝石。并且“赏”字下面是一个“贝”字,拆开不成一个“见”字,可不是不见了!因为上头有个“当'字,快到当铺里去找。“赏'字加人字,就成了“償”(偿)字,只要找到当铺就有人,有了人便赎了来,可不是偿还了吗?”
殊不知这块玉大有来头,却是那女娲补天留下来的,如今俗缘已满,被一和尚押着遭回天界。直到后来才有人明白,原来是和尚捣的鬼。自称刘铁嘴的测字先生终究没有测对,那“赏”字拆开不正是“尚”和“贝”吗,不就是和尚拿走了宝玉么?
上一段所应用的方法就是测字。所谓测字就是把字体拆开其偏旁点画,并参互其他字,加以离合发挥,以判断吉凶的方法。
拆字、合字的大规模使用,最初是在汉代谶chèn语里,并一直延伸到后世。
东汉末年,董卓进入洛阳,掌管了朝政,他行事残暴,不久有童谣流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千里草”合起来是“董”字,“十日卜”合起来是“卓”字,“何青青”是说董卓权势熏天,“不得生”是说他终究会死于非命。
清代的纪晓岚,曾经在科举考试之前测字,写了一个“墨”字。
测字先生说,墨”字的上面包含着一个“里”字,把“里”字拆开,是“二甲”,“墨”字中间有四个点,是“庶shù”字的底;“墨”字下面是“土”,和“士”字相似,那么你中的应该是“二甲”里面的“庶吉士”。
后来,真的应验了。
02
在古代,出现了文字崇拜。早在几千年前的商周时代,人们就利用甲骨来占卜,虽然它所依据的是龟甲灼纹而非文字,但仍可以把它视作文字.崇拜的起源不仅文字的起源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且文字本身也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或者蕴含着命运的枢机,或者预示着神鬼的意志。
人们便解拆字形,以预测吉凶和决定宜忌趋避。于是测字术产生了。后人认为,汉字象形的根本和古人追求天人合一是测字来源的根本。
宋人何薳《春渚纪闻》卷二说到,宣和年间四川人谢石“以相字言人祸福,求相者但随意书一字,即就其字离析而言,无不奇中者”。一日暮途穷微示亲自写了一个“朝”字,命令太临拿去给谢石测测看,微宗工于瘦金体画法(瘦金体即其所创);所画之字自有与众不同的气象。谢石看看字再看看人便道:“此非阁下所画者。”
太临遵守微宗的旨意,坚称是自己写的。谢石仅说明:“今日之贵仅凭些字。”而将下半句:“他日鲸配峦荒,也凭此字。”隐去不懈。太监一直要谢石说明白些,谢石只是沉吟不答。太监无奈,只得再问说:“若非本人所[写,请断为何人所画?”谢石答说:“‘朝’字上下左右,一分即成十月十日,写此字者,生于十月十日者也。”微宗果然是生在十月十日
而洪迈的《夷坚志补》卷19说的是另外一种版本:宋徽宗写了一个“问”字让宫中的人去找谢石测字,谢石在“问”字旁批了几句话,密封好,吩咐那人到家后才能拆封。宋徽宗拆开一看,上面写着:“左为君,右为君,圣人万岁。”于是就封了谢一个官。有个道士听说后,也写了一个“问”字找谢石去测。
谢石说:“门虽大,只有一口。”道士愕然。原来他所住的道观,只有他一个道士。但道士仍不服气,另写一“器”字,请别人再去测。谢石说:“人口空多,皆在户外。”道士这才大为叹服。
相传在明末,崇祯皇帝刚刚登基不久,眼看大明天下已是日薄西山,朝不保夕,于是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一天他微服出行,在街市上察访。只见一个去处,围着一大堆人,原来是一位号称“活神仙”的先生正在拆字算命,崇祯帝圣心一动,也想来拆个字,预卜一下国运。那先生一看,大庭广众之间,耳目众多,有些违碍的话如何说得,于是带他到落脚的小客栈里,随后低声谈话。
崇祯帝写了一个朋友的“友”字叫他来拆。先生看了一看,皱皱眉头说:“客官你可不要见怪。这个‘友’字很不好啊,它乃是‘反’字的出头。您看,现在李闯王已攻进洛阳,杀了当今皇上的叔叔,这不是意味着造反者已经出头了吗?”
崇祯帝听后十分不悦,但还是强作镇静,当下说道:“这不怪你,原来是我自己搞错了。实际上我想拆的字不是这个‘友’字,而是这个‘有’字,因为音同字不同,所以搞错了,你不妨再替我拆拆看,吉凶到底如何?”那先生想了一想,眉头皱得更加紧了,对他说:“哎呀!更为不妙啊!把这个‘有’字拆开来看时,它是由‘ナ’和‘月’拼起来的,这不明明是‘大明’的天下已经去掉一半了吗?”崇祯帝是个很迷信的人,这下子可真把他吓坏了。原来他想讨个吉利的口彩,不料天不从人愿,反使他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是他还不肯认输,说道:“先生莫见怪,我今天有点心不在焉,连续讲错了两次,实际上,我想要你测的是这个‘酉’字,你再替我讲一讲吧。”拆字先生听了,神色紧张地向他附耳低语:“哎呀!不得了啊!‘酉’字是把‘尊’字去掉首尾而成的。‘至尊’(对皇帝的称呼)都说不定会去头去脚呢!你可不能随便乱说啊,否则是有灭门之祸的。”
崇祯帝一听,面孔顿时发白。回到宫里,立刻下令捉拿这位拆字先生,不料此人早已逃之夭夭了。
这虽是一则笑谈,却也不得不让人感叹中华文字的独特魅力。古时候的测字术大都是用这样的拆字法,通过对字的拆分来向咨询者点明未来的种种选择。
03
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上边刻有乾隆皇帝手书之“虫二”。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虫二”二字,寓意“风月无边”。(将“风、月”二字的边框去掉,就剩“虫二”。)
泰山也有一“虫二”石刻,这块刻石在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年)才子刘廷桂题镌的,是泰山七十二景之一。
相传,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看到眼前景色蔚然深秀,一切景物都在云盘雾绕之中,灵机一动,当即挥毫写下了“虫二”二字。朋友问何意?他说,这里虽无无边风月之亭,但的确风月无边啊。
“虫二”两字本无意,但被文人雅士演绎得如此意蕴丰厚,从中,华夏文字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应该说明的是,测字术中还有一部分属于笔迹心理学的内容。
《六言测字诀》里说:
写来笔法圆活,为人处世谦和。
笔底停而又写,为人性慢心多。
举笔茫无所措,胸中学问不大。
若是写罢复描,行事可为斟酌。
确实是“字如其人”,一般来说,流畅而圆润的字体线条,反映出从容不迫与温和灵活的性情。
笔画有棱有角,往往显示热烈尖锐、爱批评的性格;笔画之间互相勾连,显示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因此,《指迷赋》里说,“相人不如相字”。
如今,键盘鼠标代替了笔和纸,我们也失去了一个观察人的参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