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红楼梦的伏线谶语预示贾家的结局
TUhjnbcbe - 2024/4/24 18:09: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3800805210461453&wfr=spider&for=pc

作者:至真斋主

如果以胡适年发表《红楼梦考证》为创立新红学的标志,至今将近一百年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政治干预学术,胡适红学有幸成为官方红学,导致红学观点一家独大,索隐派在大陆销声匿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红学官方学术圈得不到体现,胡适红学的观点被写进了各种教科书、词典和文学史,误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要拨乱反正就必须批判胡适红学观点。

胡适红学的主要观点是:《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在清中期,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方法,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一书中认为:“我们只须根据可靠的版本与可靠的材料,考定这书的著者究竟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书的时代,这书曾有何种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的来历如何。这些问题乃是《红楼梦》考证的正当范围。”也就是说在胡适看来《红楼梦》这部书都写了哪些内容是不重要的。这种本末倒置的研究方法直接导致了胡适红学陷入错误的泥潭。

那么胡适是怎么得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自家事的结论呢?在《红楼梦》楔子文有一段话:“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胡适认为一开始提到的作者“石头”,和后来提到的“空空道人”、“吴玉峰”、“东鲁孔梅溪”“都是曹雪芹假托的缘起”,也就是说在胡适看来那些人和事都是曹雪芹用的障眼法,这部书就是曹雪芹一个人写的,而且只有曹雪芹是真名,其他人都是假名。按照胡适这种不经辨析考证,就全部否定于己不利信息的研究方法,搞《红楼梦》研究的确不难。胡适接着又说:“故当时的人多认这书是曹雪芹做的。”这句话又是不经过认真研究的信口开河。《红楼梦》回整理出版人程伟元(约年-年),在程甲本序言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爱新觉罗·裕瑞(年-年)在《枣窗闲笔》中说:“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叙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书删改至五次。”生活在乾嘉时期作为出版人的程伟元和作为研究者的裕瑞,距离胡适认为的作者“曹雪芹”时代更近吧,他们都不知《红楼梦》原作者是谁,认为这个“曹雪芹”只是增删者,胡适怎么就说当时的人大多认为曹雪芹是原作者呢?

又根据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就草率地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他的理由是:“他这样明白清楚的说‘这书是我自己的事体情理’,‘是我半世亲见亲闻的’;而我们偏要硬派这书是说顺治帝的,是说纳兰成德的,这岂不是作茧自缚吗?”其实《红楼梦》文本的原文是“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胡适在引用文本时进行了篡改。然后,胡适又根据第十六回赵嬷嬷跟凤姐议论元妃省亲时,提到小时候亲见“太祖皇帝仿舜巡”“独他们家(甄家)接驾四次”,正巧曹寅在南京接驾康熙南巡四次,就武断地认定《红楼梦》写的是曹家事,全然不顾康熙庙号是“圣祖”非“太祖”,康熙南巡也根本不是什么“仿舜巡”。胡适又根据《氏族通谱》上只称曹寅为通政使,称曹为员外郎,于是认为贾政即是曹,贾宝玉即是曹雪芹,即是曹之子。胡适根据曹家被抄家,曹雪芹穷困潦倒的境况推测《红楼梦》的结局为:贾家也被抄家导致衰败,贾宝玉沦落。胡适概括总结说:

因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将真事隐去”的自叙,故他不怕琐碎,再三再四的描写他家由富贵变成贫穷的情形。我们看曹寅一生的历史,决不像一个贪官污吏;他家所以后来衰败,他的儿子所以亏空破产,大概都是由于他一家都爱挥霍,爱摆阔架子;讲究吃喝,讲究场面;收藏精本的书,刻行精本的书;交结文人名士,交结贵族大官,招待皇帝,至于四次五次;他们又不会理财,又不肯节省;讲究挥霍惯了,收缩不回来:以致于亏空,以至于破产抄家。《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那班猜谜的红学大家不晓得《红楼梦》的真价值正在这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的上面,所以他们偏要绞尽心血去猜那想入非非的笨谜,所以他们偏要用尽心思去替《红楼梦》加上一层极不自然的解释。

贾家的结局真的像胡适推测的那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胡适错误地认定《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清中期,仅仅根据清人笔记中记载的有跟《红楼梦》中交代的增删者同名的“曹雪芹”,就武断地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且认为是曹寅的孙子,从而根据曹家事来反推《红楼梦》中贾家结局,这样简单对应的推理当然是牵强附会极不靠谱的。其实关于贾家的结局作者在书中通过伏线谶语的方式进行了交代,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领悟就不难判断。

一、《红楼梦》主要是写贾家的故事,却以甄士隐家开篇,甄士隐家跟贾家无任何瓜葛,甄士隐家的遭际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故事。作者设计甄士隐一家的悲惨遭际也是在为贾家这个大家族未来的遭际做谶,按照批书人的提示,作者的笔法是:“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也就是说,甄士隐一家的小荣枯是贾家大荣枯的缩影。甄士隐一家人口衰丧,贾家也是人口衰丧;甄士隐的女儿被拐,由主子变成薛家的奴仆,贾家一干人也会各奔东西,由主子变成别人家的奴仆;甄士隐家被大火烧毁,贾家也会遭遇类似劫难;甄士隐最后出家修行,贾家的主子贾宝玉也会远走他乡流浪,批语提示说:“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甄士隐梦游太虚幻境的结局是:“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山崩地陷”跟《石头记》正文开篇说的“那日地陷东南”是一个意思,也跟古代文人常用“神州陆沉”指代国土被侵占意思相同。同时也是甄士隐家后来女儿英莲被拐、大火烧毁家产的谶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结局是:“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忽而大河阻路,黑水淌洋,又无桥梁可通......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一夜叉般怪物窜出,直扑而来。”也就是说贾宝玉陷入了艰难的境地。黑溪中“木居士、灰侍者”渡他,也是修行的意思,甄士隐是出家修行,贾宝玉是在世修炼。而曹家只不过是被抄家籍没财产,遣散家奴,家中人员安好,没有贾家这么悲惨。

二、甄士隐解《好了歌》预示了贾家及相关人物的结局。贾家由“曾为歌舞场”变成了“衰草枯杨”“蛛丝儿结满雕梁”(批语提示:宁、荣既败之后。潇湘馆、紫芸轩等处)。“歌舞场”是“宴饮歌舞的场所,比喻生活奢侈幸福。”“衰草枯杨”与第五回《红楼梦曲·虚花悟》中的“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连天衰草遮坟墓”是一个意思(后面再详解)。“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批语提示: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先说场面,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覆不了)从歌词和批语提示来看,这是改朝换代的暗示。“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批语提示:甄玉、贾玉一干人)贾宝玉做了乞丐,说明贾家家破人亡,府第已经归了别人,贾宝玉只好去到处流浪。“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批语提示:柳湘莲一干人)柳湘莲不属于“训有方”,做强盗的一干人肯定有贾家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批语提示: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反认他乡是故乡”(批语提示: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前一句是政权更迭、改朝换代的讽刺说法,后一句是指死亡去了太虚幻境,归隐去了青埂峰。

俞平伯在《评好了歌》一文中说:“《好了歌解注》与《红楼梦》不相当,不是由于偶然的。一、广狭不同。《红楼梦》既是小说,它所反映的面是有限的,总不外乎一姓或几家的人物故事。《好了歌》则不同,它的范围很广,上下古今、东南西北,无所不可。《红楼梦》故事自然包孕其中,它不过是太仓中的一粟而已。妙在以虚神笼罩全书,如一一指实了,就反而呆了。二、重点不同。《红楼梦》讲的是贾氏由盛而衰,末世的回光返照,衰而不复盛。然而《解注》的意思却不是那样,它的重点正在衰而复盛上,却不与《红楼梦》本书相抵触,因得旺气者另一家也。”

俞平伯敏锐地看出了甄士隐《好了歌解注》对结局的预示和内涵,如果还像胡适红学理解的那样,把《红楼梦》仅仅当做一个或几个大家族盛衰的故事,那就与《好了歌解注》的预示不符。按照《好了歌解注》,一个家族衰亡了,另一个家族兴起了,这岂不是在说朝代更迭吗?如果联系到书中多次交代的“末世”、“地陷东南”、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通灵玉嘲讽诗“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等,这岂不是在说明清改朝换代的故事嘛。贾家或者曹家衰落了,他们都没有能力再复兴。而《好了歌解注》影射的是一个王朝覆灭了,新的王朝兴起了的改朝换代。

三、《红楼梦曲·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甲戌本眉批:“怀金悼玉”,大有深意。〗”“怀金悼玉”有何深意?“怀”有如下意思:1、归向、依附。《后汉书·吴汉传》:“夫仁义不足以相怀,则智者以有余为疑,而朴者以不足取信矣。”2、怀恨。《后汉书·周党传》:“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如果把《红楼梦》这部书放在明末清初时代背景,这里的“金”就指代“清朝”,因为清朝是从后金改的国号。这里的“玉”指国家政权,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虎兕出於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国家毁败。在《红楼梦曲》这里,“玉”指代汉族明朝政权。《红楼梦曲·红楼梦引子》说“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怀金悼玉”也就是《红楼梦》的主旨。在这里“怀金悼玉”也就有了两层意思:“依附清朝悼念明朝”和“怀恨清朝,悼念明朝。”

四、《红楼梦曲·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不见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作者在这里采用一笔两意的写法,表面上看是了断尘缘出家修行,不被外面“清淡天和”的世界所诱惑。如果把时代背景定在明末清初,“不见那清淡天和”就隐含着不仕清、不承认清朝天下的意思。“清天”两个字巧妙地藏在其中。“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这两句诗的意象借用了唐朝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古代文人常以“天”、“日”指代皇帝,以“雨露”比喻君恩。碧桃是传说中仙界的一种桃子,指代在朝中的显贵。红杏与碧桃的意象指代一样。高蟾的诗用比兴的手法,以生在秋江上的芙蓉自譬,跟那些在“天”上的碧桃、“日”边的红杏相比,地位相差悬殊。

从《红楼梦》中惜春的有限情节看,她一开始就流露了出家的想法,既没表现出追求荣华富贵的意思,也没有对他人追求荣华富贵进行嘲讽,那么《虚花悟》中来一句“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就显得很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结合开头两句“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隐含的意思就清楚了,三春就是贾家的三春,桃红柳绿也是指贾家。“把这韶华打灭”指离开贾家。这样,“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还是指的贾家,那么贾家就是暗指皇家。惜春表面上是公侯家的小姐,而影射的真实历史人物必然是皇家人。“到头来,谁把秋捱过?”依然是采用比兴的手法,这里的“秋”跟书中大量的中秋咏月诗和场景中的“秋”是相同的意象,那就是指改朝换代后清朝。这里的“秋”是运用了易学思想,秋天五行属金,“秋”与“金”都指代大金和大清政权。清人得了天下,明朝的皇族和那些忠于明朝的官员们被秋金杀伐,就像秋风扫落叶般烟消云散。“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因为古代墓地多种植白杨,文人们常用白杨暗喻坟冢所在。例如,南朝萧统编辑的《古诗十九首》之十三:“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青枫林”也跟“白杨村”的指代相同。“青枫林”取意杜甫的诗《梦李白》:“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虚花悟》里描绘的景象只能是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际生灵涂炭、白骨如山、人烟稀少、坟墓成片的惨景。

五、《红楼梦曲·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家事消亡首罪宁。”“消亡”之意是“消失、灭亡”,只能是指朝代的灭亡,而非指作者家族的灭亡。这就秒杀了一切作者家事说、作者自传说。《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甲戌本侧批:二句先总宁荣。〗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岂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甲戌本侧批:将通部女子一总。〗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里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总写贾家结局是“树倒猢狲散”一败涂地的衰败景象,贾家子孙死的死、散的散。

(元妃省亲)

六、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贾妃省亲点了四出戏,批语说“这四出戏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己卯本和庚辰本在第一出戏《豪宴》下有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我们吴氏红学的“潇湘夜雨”有文章《一捧雪》在《红楼梦》中为贾家之败埋下的伏笔,论证了《豪宴》这出戏表现的莫怀古败家跟贾家败家是相似的,莫家因“一捧雪”败家,贾家因“通灵玉”败家。通灵宝玉影射传国玉玺,贾家影射的是皇家。而贾宝玉是通灵宝玉的人格化,林黛玉和薛宝钗争夺贾宝玉影射了明清争夺天下,贾家之败影射了明朝的灭亡。而胡适派红学认为贾家之败只是指贾家被抄,影射的是历史上的曹家被抄,其实曹家被抄与书中所说的家事消亡以及白骨如山的结局是完全对应不上的。

七、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有一段著名的“史湘云论阴阳”的情节。阴阳思想是易经的核心,易经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经典。《红楼梦》作者借史湘云之口对阴阳的论述,其实已经暗示了贾家的结局。史湘云这一大段阐述阴阳的理论其核心就是这段话:“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这段论述深刻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易学中的阴阳一体、阴长阳消、阴消阳长、阴阳交替、阴阳转化的思想内涵。这种思想贯穿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始终。贾家必然是由盛而衰,再到消亡,“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白骨如山忘姓氏”、“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悲剧结局。

八、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元宵节贾府夜宴,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这部戏是明末剧作家徐元的《八义记》,剧情是大家熟知的赵氏孤儿的故事。贾府上演的是《观灯》八出,正是赵盾家族鼎盛时期,不久便是遭屠岸贾陷害,赵氏一家被满门抄斩。作者设计贾府在第五十四回上演这部戏,也是预示着贾家从此走向衰落,以及最后会出现类似于赵家被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

九、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人杜绝宁国府”,探春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的话是贾家败亡的谶语,贾家的败亡主要还不是大饥荒、奢侈浪费、层层贪腐等,而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叶向高说过跟探春类似的话,他在给万历皇帝的上疏中说:“非陛下奋然振作,简任老成,布列朝署,取积年废弛政事一举新之,恐宗社之忧,不在敌国外患,而即在庙堂之上也。”

十、我们也可以从作者对贾府的设计看出作品的影射意义。其实贾府就是微缩的明末各方势力形势图。明朝鼎盛时期疆域囊括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北达戈壁沙漠一带。西北至新疆哈密。西南临孟加拉湾,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并在安南设交趾布政司。明朝曾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努尔哈赤在抚顺期间,曾被辽东总兵李成梁收养,成为其麾下侍从。后被明朝封为龙虎将军。年(万历四十四年),已经暗自征服了女真各部落的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割据辽东,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也称大清国、清国。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建立“大顺”国,以西京(即西安)为首都。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于武昌创建“大西国”。年,张献忠于四川成都称帝,国号为“大西”,并改元“大顺”。贾家的贾蓉、贾蔷,名字合起来谐音“戎羌”,居住在东府宁国府,影射辽东满族贵族新生势力。赵姨娘、贾环(谐音“家患”)居住在西府荣国府,影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势力。薛家影射大清的前身后金势力和后来的清统治者。薛姓谐音“雪”,在护官符有明示,薛家隐喻东北“雪国”人之意。香菱判词说“菱花空对雪澌澌”。薛宝钗蘅芜苑的居室像“雪洞”,红楼梦曲说她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兴儿说薛宝钗是“雪堆出来的”,见了薛宝钗不敢出气,怕“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贾母、贾政把薛家安排在荣国府东北角“梨香苑”,“梨香”谐音“离乡”,正是影射后金定居东北。在历史上女真族曾被俄罗斯、朝鲜驱赶,是明朝把他们安置在东北。

综上所述,胡适把现实中的曹家附会《红楼梦》中的贾家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不谈影射,仅从地位来说,曹家是只有五品官位的普通官宦之家,而贾家是公爵之家,且是一门两国公。贾家人口众多,第五回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贾家单单女孩子就有几百人,而曹家抄家时把仆人算在一起统计才一百多人。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曹家都不能跟贾家相提并论。胡适错误的考证如果仅仅作为个人观点是无所谓的,成为官方红学就危害无穷,导致《红楼梦》真相被蒙蔽,一代又一代读者被误导。这是广大读者的不幸,这是中国文学的悲哀。

—————————————————————

校对:王华东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楼梦的伏线谶语预示贾家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