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华民间杂谈中国民间祥瑞之物
TUhjnbcbe - 2024/4/24 18:09:00

由于“四灵”崇拜历史悠久,在民间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四灵”同时还浸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研究“四灵”,对于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都是非常有益的。

中华民族和龙图腾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因为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中国的大地被称为“龙的土地”,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到了今天,仍然到处都可以看到”龙”,龙的雕刻,龙的绘画,龙的器皿,龙的装饰,龙的旗帜……端午节划龙舟,元宵节玩龙灯。中国人都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有一首歌曾风靡了台湾和大陆,名字就叫《龙的传人》。“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龙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总之龙是一个本来不存在的各种动物的混合体。

龙的传说历史久远。龙的概念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相传在“感天而生”的上古时代,有女登感“神龙”生炎帝,附宝感“北斗”生黄帝,庆都感“赤龙”合婚而生帝尧的故事。而《山海经》中也有“龙身而人面”、“人首蛇身”的诸神,这都是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族徽图腾。

由于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与其他氏族、部落混战、融合,形成华夏大氏族。而华夏族原本的蛇图腾就吞并了其他氏族、部落的图腾,拼合成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龙”体现着华夏各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大团结。“龙”具有着无限强大的生命力,变幻莫测、气象万千。上可腾云驾雾,下可遁地入海,它无坚不摧,不可战胜。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无可估量的创造力的象征。

民间祭龙求雨的习俗

求雨的习俗在我国民间早已形成。据说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天降甘霖,人们首先想到了龙,因为龙在人们心中一直是能播雨的神。人们还尊称神龙为龙王爷。在这期间,人们用泥土塑成龙,然后涂上颜色,把龙放置在祭台上,摆上各种祭品,对其焚香跪拜。

求雨成为一种习俗,在中国的广大地区已持续数千年。即使在今天,在那些尚未摆脱蒙昧的人群当中,对这种徒劳无益的旧风俗依然是乐此不疲。求雨只能表达一种期盼,至于求来求不来,与心诚与否无关,倒是多少有一点儿运气在其中。

到了汉代,这种祭龙求雨的仪式,又增添了许多祈祷、巫术以及阴阳五行一类的活动。求雨的人还围着龙跳舞,一直跳到天降大雨方肯罢休。后来,许多地区都盛行舞龙,这或许是由求雨仪式演变过来的吧。

求雨的发起人,当然是由地方上颇有威望的乡绅和财主老爷们商定的。他们根据历书上的“雨期”阶段,选定拜水求雨的日子,并在当地神庙前设立水坛,从地方上选出八位德高望重而又三世同堂的老年人做龙孝子。从僧道进入水坛做道场开始,龙孝子要远离女色,斋戒沐浴进入水坛,紧密配合道士们做完七天七夜道场后,再列队直奔龙潭去求雨。

求雨前一天,选派两名谙熟水性的青壮男子,在龙王庙的保界境内(离龙潭越近越好)的水域里,每人捕捉小水蛇一条,将其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管状布袋里,以备取龙时用。

求雨那天,全乡各村男子以自然村为单位,在指定的地点集合,鸣锣开道,鼓乐喧天,大纛旗前行,然后各村队伍擎着一面一丈六尺多高,二尺多宽的全幅龙旗依次列队到龙潭来取龙。队伍后面由二人抬着柏树叶扎成的龙轿,轿内安放龙甑,由龙孝子、僧人、道士念佛诵经开道,乐队等拥簇着随队而行。

到龙潭后,在龙潭沿边摆上三张桌子为香桌,上摆祭品,中设龙甑,龙孝子们焚香祝告,拜祭过后,两名取龙男子把上一天捉来的“龙”束在腰间,跃入龙潭,一会儿潜水,一会儿在龙潭四周摸来摸去,然后将束在腰间的水蛇取出,抓住三寸处高高举起,向着围观的人群大喊:“龙取到啦!”此时取龙队伍锣鼓喧天,鞭炮震耳。取龙人将捉到的“龙”放在龙甑里,并小心翼翼地在甑口蒙上一层纱布。然后将大红绫缠在龙甑上,由龙孝子们顶礼膜拜后,恭恭敬敬地摆放在龙轿内。取龙队伍徐徐而行,直把龙甑护送到水坛内,然后各自回家。

趣话东方神鸟——凤凰

凤凰是东方神话传说中的“神鸟”“长生鸟”,也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

凤凰的神话传说,最早流传在东方,因此有“东方神鸟”之称。古阿拉伯的神话认为凤凰是一种长生鸟。古埃及传说认为,凤凰和鹰一样大小,全身长有金色的羽毛,闪光的翅膀,斑斓的外表,鸣声悦耳,能给人降福添寿;同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只凤凰,它可以存活整整五百年;临死时,凤凰就采集芳香植物的树枝和香草,营造一个巢,然后点火自焚,在熊熊火焰中,一只幼凤凰诞生了,新生的幼凤凰就将老凤凰的骨灰装进蛋中,在蛋上涂上防腐的香料油,带着它飞到太阳神那里,由太阳神将它放在太阳庙的神坛上。在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神话。

“十二月里腊梅香,百鸟齐来朝凤凰;白鹤孔雀凌空舞,百鸟朝凤呈吉祥。”这是一首广泛流传在江南的《百鸟朝凤》的民间歌谣。反映了我国人民是如何尊敬地将“百鸟朝凤”当做吉祥喜庆的象征来讴歌传颂的。正如《诗经》所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隽秀娟美、仪态万状的凤,一方面被封建帝王所御用,一方面已摆脱宫廷的束缚,远走高飞,追求光明,在民间得到进一步的集体口头传承。因此,我国民间产生了不少关于“百鸟朝凤”的优美传说故事。

凤凰

传说很早以前,百鸟欢乐歌唱,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大森林里。有一只穿戴朴素,名叫凤凰的小鸟,它不像其他鸟儿那样,吃饱了就玩,而是从早到晚,忙忙碌碌,采集果实,还把别的鸟扔掉的果实,一颗一颗地收藏在山洞里。尖嘴利舌的喜鹊讥笑它是“财迷”,笨嘴拙舌的乌鸦也讽刺它是“大傻瓜”。但凤凰既不生气,也不答理,照常辛勤劳作。不料某一年遇上大旱,森林里草木枯萎,百鸟找不到吃食,有的饿得头昏眼花,有的饿得奄奄一息。这时,凤凰将自己多年积存的吃食,分给百鸟,终于使大家渡过了难关。百鸟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每只鸟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做成一件五光十色、绚丽耀眼的“百鸟衣”献给了凤凰。从此,凤凰成了最美丽的神鸟,并被推选为“百鸟之王”。每年凤凰生日,百鸟都要飞来向凤凰祝贺。

我国的民间传统,总把凤凰与喜庆结合在一起。把结婚之喜,称为“龙凤呈祥”,新娘要戴“凤冠”和“凤钗”,拜堂要点“龙凤花烛”,喜宴上要吃“百鸟朝凤”等吉利名菜。新房中的一切家具、日用品也爱用凤凰图案装饰,诸如织有“凤凰牡丹”和“双凤团花”的被面、帐帘、台布,雕有凤凰的大床、高柜、台灯;画有凤凰的茶杯、茶盘。甚至装喜糖的塑料袋,也印有龙凤图案,称为“龙凤喜糖”。

民间传统的元宵灯会,也少不了凤凰灯、“百鸟朝凤”灯。而且把凤凰灯作为百鸟灯中第一盏。在欢庆建国三十周年时,杭州的西湖和哈尔滨的松花江上,还有装饰的“凤舟”和“龙舟”一起在绿波中荡漾,更显示出火树银花、龙飞凤舞的节日景象。

龙与凤的不解之缘

从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在利用“龙”作为“真龙天子”、帝王化身的同时,也把“凤”作为自己高贵、尊严的象征。传说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禹的时候,天下升平,臣民欢庆,连百兽也齐来庆贺,凤凰也飞来朝仪。

历代统治者还将“凤”作为皇家女子的祥瑞化身。《东周列国志》记载,春秋时期,秦穆公最喜欢的小女儿在周岁时抓周,唯独抓了一块别国进贡的碧玉,不舍放下。于是秦穆公给她取名为弄玉。弄玉不仅活泼聪颖、美艳伶俐,而且能歌善舞,还吹得一口悦耳的竹笙。秦穆公素来疼爱这个小女儿,于是将她周岁时所抓宝玉打制成笙赐于弄玉。弄玉长大以后,出落得容貌非常美丽,而且聪明无比,善喜吹笙,并无师自通,技艺精湛。每每在凤凰台上吹碧玉笙,定能招来百鸟合鸣。秦穆公自视为掌上明珠,欲为女儿召邻国王子为婿,将来可做国君夫人。但弄玉不从,自有主张,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于她。

一天仲夏之夜,月华如水。弄玉正在凤凰台上吹笙。一阵阵微风拂面而过,弄玉耳畔忽闻一派优美轻柔的音乐之声。这乐声从天边远远传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深沉凄婉,仿佛在召唤远方的亲人。弄玉又惊奇、又佩服。再吹笙时,这乐声竟应和着弄玉吹奏的节拍、曲调,吹起和音。好像合奏者就在呼吸相闻的咫尺之间,若远若近,配合得水乳交融,天衣无缝,衬托着弄玉的笙声更加细腻悦耳。啊,这是箫!只有如此技艺高超的吹箫人才是弄玉梦寐以求的夫君。

秦穆公派人从百里外的太华山把名字叫做“萧史”的吹箫者请上凤凰台。只见他少年英俊,气宇轩昂,举止潇洒,落落大方。萧史取出一支赤玉箫,在阳光照耀下,玉箫闪着赤红的光辉,耀眼夺目。他吹第一曲,天上就飘来阵阵清风;吹第二曲,彩云从四方聚合;吹到第三曲时,只见一双双丹顶白鹤在空中来回飞舞,一对对开屏的孔雀相伴栖息在树林之中;百鸟随着飞来,争相鸣叫。穆公、弄玉及群臣百姓陶醉在美妙的箫声之中。

萧史和弄玉彼此仰慕,即结成夫妻,他们相亲相爱,生活十分美满。

有一天,皓月当空,夫妻在月下吹箫弄笙,一时,彩云朵朵,引来了紫凤和赤龙,便双双脱离人间,乘龙跨凤,驾云仙去。后来,人们就把好女婿称为“乘龙快婿”。

秦穆公还在宫中建了“凤女祠”,来祭祀爱女。“凤凰台上忆吹箫”也就成为宋词牌曲名而流传后世。从此,箫就美称为“凤凰箫”;笙箫细乐,称为“凤吹”;把音律也比喻为凤凰的鸣声,称为“凤律”;宫中吹奏细乐的宫女队伍,称为“凤队”。同时,还把凤凰降临过的京城,称为“丹凤城”。以后,历代帝王都把京城称为“凤城”。唐诗中的“丹凤城南秋夜长”,“银汉遥应接凤城”,就是指当时的京城长安。

凤凰,其实是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禽鸟,它只是原始社会里古代人民从幻想中的保护神演化出来的鸟图腾形象。传说黄帝后裔中的商族,曾经是鸟类图腾族,这个鸟就叫做凤鸟。

周武王伐纣,相传有“凤鸣岐山”的瑞兆,才兴周灭商。而龙、凤也就作为“华夏文化”被保留下来。龙凤从此合成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年来凤凰与龙总是形影不离,延续至今,在民间一直还将凤凰和龙作为吉祥喜庆的美好象征。

四不像的麒麟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现实中常认为长颈鹿是麒麟的原型,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

唐代,武则天在她母亲的墓前,用石头雕刻了一头高大威武的麒麟,作为守陵之兽。它的形体雄伟丰满,平仰的颈部长着微曲的一角,双耳平翘,双目有神,圆蹄子,长尾巴,身上两边还有云状飞翼,说明这是能够飞腾天空、穿行日月的神兽。

麒麟

麒麟的艺术形象,最早可能始自秦始皇的陵墓石刻,但目前已无法见到。汉代的麒麟形象,与现在的鹿相似,只是头上有独角,角上长肉球。记载最详细的是《毛诗正义》,书中说:“麟,麇身,马足,牛尾黄毛,圆蹄,角端有肉……”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于一身,乃吉祥之宝。有角,为龙角,其角极为坚硬,为浅灰色。据古籍的描述,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鹿;尾巴像牛;蹄子像马;圆的头顶,有一对角。但据说麒的开头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毛之虫的意思是有毛的动物)。民间俗称“四不像”。

实际上,麒麟这种怪兽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幻想、神化和美化了的“灵物”,主要是历代统治者在心理和政治上的需要,并借此歌颂盛世,粉饰太平。历史上的“西狩获麟”故事,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春秋》中记载:哀公十四年春天,在西部狩猎,捕获麒麟。此事被孔子知道,十分哀伤,他流泪悲叹周王室注定要衰亡。因为古代认为麒麟是给人们带来吉祥的瑞兽,它被射死捕获则被视为是凶兆,也是王室将亡的预兆。因此,孔子就中断了他的《春秋》写作,后由其弟子续成。因此,后人称《春秋》为《麟经》,也称《麟史》。从这里可以看出,那时对麒麟的信仰已经很深了。

传说中的麒麟,性情温良,“不履(踩)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生肉,是“设武备而不用”的有德性的“仁兽”。因此,历代帝王都爱麟,把它的出现视为国之吉瑞,以示自己皇威显赫,昭示清明。汉武帝也曾获过白麟,为此更改年号,并铸黄金为麟足马蹄之形,被称为“麟趾金”,俗称“马蹄金”——根据汉墓发掘的实物来看,宽6厘米左右,厚达2厘米左右,重约克。汉武帝还下令在长安的未央宫中,建造了一座麒麟阁,阁上挂了霍光、杜延年、张安世等十一位功臣的图像,以此表彰他们的功绩。唐代诗人杜甫曾为此发出慨叹:“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总之,“麟现”被宣扬为圣王的“嘉瑞祯祥”,是太平盛世降临的象征。

民间“麒麟唱”和“麒麟送子”的习俗

在江南地区,每逢春节,人们便抬着用竹骨纸扎的麒麟,配上锣鼓伴奏,依次到各家门前演唱,以示祝贺,俗叫“麒麟唱”。其内容大都为祝贺新年,也可唱生产农事,也可咏叹古人,也可以讲唱故事。被贺人家都欢喜地认为是麒麟给他们带来了吉祥。

但最普遍的是所谓“麒麟送子”习俗。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纬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见载于王充《论衡·定贤》及晋王嘉《拾遗记》。民间有“麒麟儿”、“麟儿”之美称。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此后有“麒麟送子图”之作。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治新年纪俗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原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麒麟送子。”

关于“麒麟送子”,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有一位画师,老而无子。画师偏爱画麒麟,屋里挂满他所画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麒麟。有一天晚上,他突然看到一匹金光闪闪的麒麟,身上驮着一个小孩子,朝他走来。画师一高兴,笑醒了,原来是场梦。第二年,他老伴使得一“老来子”,生下后,聪明绝顶,六岁就能赋诗作画,人们称这孩子为“麒麟童”。于是,“麒麟送子”这一说法,就在民间广泛传开了。

因此,每年春节,民间有张贴《麒麟送子》的年画和举行“麒麟送子”的活动的习俗。前者画面主题突出,描绘生动有趣。画面正中为一匹龙头、狮尾、鹿身、细腿、马足、全身披鳞甲的麒麟,背上驮着一个手抱莲蓬的儿童,寓“连生贵子”之意。后面跟随送子的女子,穿戴华贵,温柔可爱。背景则是祥云缭绕,充满着“天赐贵子”的喜庆吉祥气氛。后者是在春节时,送纸扎麒麟(下巴上有许多胡须),上门演唱时,那些未生孩子的妇女或者刚过门的小媳妇,往往被一些大嫂们,连拖带拽地推到“麒麟”面前拽胡子。据说是拽一根就能生一子,拽两根就生双胞胎。在戏耍麒麟时,旁边则有人唱着“早生贵子早得福”,“寿比南山不老松”等一类吉利话。唱完,每家都得给钱致谢。

麒麟作为一种艺术形象,为人们所熟悉,所喜爱。至今民间还有把麒麟雕刻为小挂件,给孩子们套在颈上,以祈求幸福和健康的习俗。在绘画、雕塑等部门,麒麟的艺术造型更是丰富多彩,它们反映了我们祖国的传统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并成为我国文化艺术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唯一真实的灵兽——(玄武)龟

四灵中的龙、凤、麟都是神话中的虚拟动物,并不存在,只有龟是唯一与人类关系密切,自然界实有的动物。因此,龟的被神化,要比龙、凤、麟被神化的时间早得多。最晚在殷商时期,就有神龟知人情、知吉凶和可以充当神与人之间媒介的信仰,龟因此成为我国原始宗教中先民崇拜的神灵动物——神龟。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将龟视为神物。早在原始社会,龟已作为鲧氏族部落的图腾而被崇拜。但是,以龟的自然特性来看,它体小貌丑,生活在水中,与人的生活十分疏远,很难与其具有知人情、知吉凶的神性联系在一起。那么,龟是怎样被神化而具有上述神性的呢?

《史记·龟策列传》记载着这样一个古老故事,传说古代有位南方老人,由于南方地气潮湿,他就用四只龟来支垫床脚。经过二十多年,老人死了,后人搬移他的床铺,发现四只龟经过二十多年的不食不动,照样活着。于是,知道龟能运气长寿。因此,我国人民早就将龟视为长寿的象征,民间常用“龟龄鹤寿”、“龟鹤延年”来比喻人之长寿。前辈学者还认为,古人或许就是根据龟的天年长寿这一点,而引申出其经历长、阅历多,所以有能知未来的灵性。但是,这种迷信的说服力可能并不强,因此,又进一步把龟变成了人与神的媒介灵龟,认为灵龟来自天上。《史记·龟策列传》记载:“元王曰:龟其神灵,降于上天。”

因为龟是天下至宝的神灵,具有所谓降于上天、知天之道等神与人之间媒介的神性,殷王室就用龟甲来进行占卜。殷时,为了取得具有灵性的龟甲卜具,要举行十分神秘而隆重的仪式。《史记·龟策列传》记:宋元王得到一只大龟,十分高兴,感谢上天赐予神龟。择定良辰吉日,群臣斋戒,由王室人员沐浴跪拜,祭祀上天。然后提出占卜的问题,如祭祀、战争、饮食、宴会、气象、农业收成、狩猎、行旅、灾祸、福佑、奴隶逃亡等,巫师就用烧红的木棍,烧灼龟甲,使发生爆裂而产生裂痕,这就是所要祈求的兆象,称为“龟兆”,以此来判断吉凶。龟甲占卜后,还要在龟甲上契刻上卜词。这就是现在从殷墟中大批出土的甲骨文了。

我国历史上,龟曾普遍受到过人们的崇敬。龟曾经与城市、帝位、官爵、货币、人名、山川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有过一段显赫的光荣历史。

龟在历史上曾作为城名。《搜神记》就有关于“龟化城”故事的记载。相传春秋战国时,秦惠文王廿七年,张仪、司马错取蜀后,在成都筑城,屡建屡毁。这时,有一大龟浮出江面,沿着原有子城爬行至东南而毙。张仪问巫师,巫师告诉他:“可依龟行筑城。”最后,成都城终于筑成。于是,成都又有“龟化城”或“龟城”之称。这段记载已将龟神化了。

龟也曾与帝位、官爵、货币产生过密切关系。《周礼·春官》中就有以龟命名的“龟人”,掌六龟之属,有祭祀,龟人就带龟前往,以示祭祀的隆重。汉朝时,还以元龟铸九鼎,称为“龟鼎”,作为国家之守器,以喻帝位之所在。帝王迁都,必先迁移龟鼎。当时,诸侯、丞相的官印,都用黄金铸成的金龟做印纽。古代虞夏时,还曾以龟贝作为货币。到了汉朝还以银、锡、白金来铸成“龟币”。唐朝,“龟袋”又作为爵位高低的佩饰,三品官以上佩戴金龟,四品官佩戴银龟,五品官佩戴铜龟。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在长安街头邂逅李白,相邀酒楼一聚,因为贺身上未带分文,就解下金龟来换酒吃,与李白一醉方休。“因解金龟,以酒为乐”已成为文坛佳话。

龟,还用于天文上。古人把天均分为四个主要的“宫”,分别以一种动物命名,即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白虎、北宫玄武。玄武,就是乌龟的美称。玄,是龟背上带黑的颜色;武,形容龟有硬甲,可以抵御外侮。后来,道家又把“北宫玄武”改为“北帝玄武”。各地的北帝庙实际上就是“乌龟庙”。广东佛山的北帝庙(即祖庙),殿前水池中就浮着一只大型石雕乌龟。

古人对龟很崇拜,不但不避讳龟,反而喜用“龟”字取名,象征长寿。如《左传》中记载宋国有公子围龟;汉朝有陈龟、朱龟;三国曹魏有刘龟;南北朝元魏有叱列伏龟;唐朝以龟为名的人更多,最著名的有音乐家李龟年和文学家陆龟蒙。最富有情趣的,当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隐居绍兴时,曾用龟壳做了顶二寸多高的冠,自称为“龟屋”。他在《近村暮归》一诗中说:“鲎樽恰受三升酝,龟屋新裁二寸冠。”陆游还取名龟贵、龟闲、龟寿,称自己的居所为“龟堂”。“鼻观舌根俱得道,悠悠谁识老龟堂”,指的就是此事。

此外,龟与山川、古迹也有联系。从西安的碑林到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有不少著名的碑碣,都是安在石刻龟背上的,所谓“龟趺负穹石,浮语极褒侈”的出处就在这里。至于用龟来命名的山川地名,如龟山、龟川、龟谷,在四川、山东、安徽、湖北各省都有。

“三星高照”中的三星

民间所谓的“三星高照”,通常是指福、禄、寿三星。

“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民间年画中也常常把福、禄、寿三个神仙凑在一起,合称福禄寿。它们分别代表着福运、官禄和长寿,非常受人们欢迎。特别是在春节,许多人家的墙上都换上了喜气洋洋的“三星”年画。

福、禄、寿三星,流传于我国年深日久,家喻户晓。千百年来,我国民间一向将福、禄、寿三星作为交往礼仪和日常生活中幸福、吉利、长寿的象征。正如江南民间小曲中所称颂:“福星高坐把福施,禄星送子下祥云;寿星骑鹿送蟠桃,三星高照喜临门。”

迎接新年的“三星”是猎户星座中由左向右的参宿一、参宿二和参宿三。民间称这“三星”为福星、禄星、寿星或福、禄、寿。

除夕夜在迎春的鞭炮声中,我们从朝着南面的窗户里向夜空望去,就会看到“三星”发着闪闪的蓝光直入眼帘。

那么,究竟是哪“三星”呢?在夜空,牛郎星和他挑着的一对“儿女”是“三星”;天蝎座的“心宿”是“三星”,一颗大星两旁各有一小星;天鹅座的翅膀上也有三颗星……那些“三星”都是夏季夜空的重要角色,并不是迎接新年的“三星”。

这三颗亮星高照,象征吉祥幸福、健康长寿和富裕。与其他“三星”不同,猎户座中的这三颗星排成一条直线,距离相等,亮度相同,均为2等星,而且都闪烁着青蓝色的光芒。

福星高照话福神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尽管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千差万别,但人人都想得到幸福,希望有福气,能赶上福运。在俗语中,福和美好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好地方称“福地”,好消息叫“福音”,体态富贵是“福相”;看到好景象叫“眼福”,吃到好东西叫“口福”,连交“桃花运”也被戏称为“艳福不浅”;那些总能不费力气就赶上好事的,逢凶化吉的叫“福将”;能给别人也带来好处和希望的人称“福星”。总之,人们都希望福星高照,这样福神也就应运而生了。

古时称木星为岁星,谓其所在有福,所以又称“福星”。旧时,星相术士说:“岁星所照,能降福于民。”

由于我国民间传统把“福星”作为吉祥之神,在日常生活中也就形成种种关于“福”的民间习俗和礼仪。如封建时代妇女行礼致敬,要屈膝弯身,双手按住右腹,口称一声:“万福、万福。”送亲朋好友出远门,也要恭手相送,口称“一路福星”,也习惯称“祝福你,一路顺风”。农村造新房,到了上梁时,也要挂一块红布,写上“紫薇高照”(即“福星高照”)。最为隆重的要数春节的年终大典“祝福”:从腊月十五日开始,就要舂糕裹粽、杀鸡宰鹅、买鱼买肉,日夜忙着准备“福礼”。到了“祝福”吉日,凌晨就烧煮“福礼”,用两张或四张八仙桌拼拢,摆上鸡、鹅、元宝肉、猪头、鱼等“五牲福礼”,祭祀“祝福菩萨”。然后再祭祀祖先。除夕之夜,男女老少,合家团聚,吃团圆饭,称为“散福”。

此外,民间年画“天官赐福”中的天官是最常见的福神,天官是道教“三官”之一,三官的职能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年画中的天官,其典型形象是身着朝官红色袍服,绣龙玉带,手持大如意,慈眉悦目,五绺长髯,一副雍荣华贵之像。天官赐福的“福”,也包含着财运,所以有的年画,又把天官作为财神。

关于“天官赐福”还有一个神话。传说从前有个叫陈子祷的人,长得温文尔雅、俊美绝伦,与龙王的三公主一见钟情,结为夫妇。后来分别在二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生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这三兄弟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得到当朝太师的赞赏。后来,封建统治者还把天官封为“紫薇大帝”,掌管“赐福”;地官封为“青灵大帝”,掌管“赦罪”;水官封为“赐谷大帝”,掌管“解厄”。这就是全国各地“三官庙”里的上元、中元、下元“三元大帝”。不单封了爵位和帝号,而且连神职、神权,也都由人间皇帝给予明确安排,难怪后来“三官庙”香火那么兴旺,因为人们认为三官大帝的所作所为一定可以尽如人意。从前民间戏班子开场戏的“天官赐福”,就是从这里脱胎过来的。

“五福临门”中的五福

国人喜欢讨个吉利,所以经常把五福临门、三阳开泰一类的话挂在嘴边,但要问起五福的具体所指,大多数人可能会一片茫然。

五福的说法,出自《尚书·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亦即寿、富、康宁、好德、善终。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生命即将结束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念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按照一般理解,只有五福全部合起来才能称得上幸福美满,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会出大问题。例如有的人虽然长寿却贫贱度日,有的人富贵却短命,有的人富贵却健康情况不佳,有的人虽然富贵但十分操心,有的人贫贱而善终,有的人富贵长命最后却遭横祸不得好死……人生境遇多得不胜枚举。因此,只有五福全部拥有才是完美的,其余的各种情况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

古人认为,今生的境遇不好,都是由于过去(包括前世)所造的恶行(恶业)的结果。譬如说,过去或前生爱虐待动物的人,今世就多病;过去杀害动物的人,今世就会尝短命的苦果;过去或前生吝啬的人,今生就会贫穷;过去或前生傲慢的人,今世就卑贱;过去或前生激动好怒的人,今世就丑陋;过去或前生以残忍的方式杀害人类或其他动物,今生就会不得好死。

长寿而贫贱的人是因为他过去慈爱动物,而却吝于施舍;富贵而短命的人是因为爱施舍财物,而却杀害动物;丑陋而富贵的人是因他过去慷慨大方,可是却容易发脾气;容貌端庄而地位卑微的人是因为前世有容忍心、持守戒律,而轻视他人所导致的结果。总括一句话,五福有缺陷,主要是由于行善和积德不完全。

在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生性仁善、宽厚宁静的德,这是最好的福相。古代中国人认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和表现,随时行善,广积阴德,才可以培植其他四福使之不断增长。

能带来高官厚禄的禄星

“咚咚锵,咚咚锵!”在一阵阵开场锣鼓声中,一个身穿大红官袍,戴着白色面具的官员,手抱朝笏,缓步走上庙台,绕场三周,笑而不言,下场。二次进场,手里抱着个道具小孩,依然绕场三周,下场。最后出场,站在台中,喜笑颜开,双手扯一“加官进禄”的赐赠红幅,向看戏的人们祝福升官发财,再绕场三周下场。这就是旧社会传统庙台戏上所演的彩头戏——“跳加官”。这位红袍白面者,就是禄星,民间称为“司禄神”。

禄星,顾名思义,是主管功名利禄的星官。和天官福星一样,他也是由一颗星辰演化而来。但他的形象变化却远比福星要复杂许多:有人认为他就是著名的文昌星也称文曲星,保佑考生金榜题名。也有人认为他原本是一位身怀绝技的道士,擅长弹弓射击,百发百中。还有人认为他就是那位著名的美男子兼亡国之君——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因为他英俊潇洒的形象,博得众多女性的好感,最终又附会他为最出名的送子神仙——张仙。

古代封建社会以科举取士,士人一旦通过科举考试,便可以做官发财。禄,即官吏的俸禄。高官厚禄是士人一心向往的,于是便产生了禄神崇拜。由于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做文章,禄神崇拜便也包含对文运的祈求,所以禄神又不仅仅是士人的主宰神,也是一般崇拜文化、崇拜文才的百姓所喜爱的吉祥神,或可称文神。

当然,也有读书人不要当官,不要禄位的,《宋史·陈仲微传》所说“禄饵可以钓天下之中才,而不可啖尝天下之豪杰”,就是一例。我国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也写到,贾政要宝玉读书上进,以求取功名利禄,遭到贾宝玉的蔑视和拒绝。他把功名利禄看得像粪土一样,并把专门投奔功名、猎取利禄的人骂做“禄蠹”。

在封建社会里,十年寒窗,读书做官,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因此,过去读书人常把“金榜题名”时,作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影响所及形成民间对“禄星”的崇拜风俗。《史记·天官书》记载,文昌官第六星是专管司禄的禄星。关于禄星,民间有几种说法:一说,张仙,姓张名远霄,五代眉山人,入青城山,学道升仙(见《苏老泉集》)。一说,张仙,姓张名恶之,越嵩人,晋末后秦人(见朱彝尊《重修张仙祠》)。另一说,张仙就是宋后蜀主孟昶,他原是孟知祥第三子,后来平步青云,当了皇帝。他曾为自己画《张弓挟弹图》。后来,宋平了蜀,花蕊夫人带了此图到宋宫,将画中此人托名为张仙,说能使人有子,才祭祀他。传入民间就把他作为祈子之神,称为“张仙送子”,也就是传统戏曲中所唱的“禄星抱子下凡尘”。

备受喜爱的“寿星”

寿,就是寿命。《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云:“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

寿,自古以来,有“五福寿当先”的说法。寿神即寿星,又叫南极老人星,是二十八宿的角和亢。传说只有天下太平之际才能见到,没有它时,便兵荒马乱。每当它一出现,人们便争相向它祈求享福和长生。自周、秦始都把祭祀寿星列为国家祭典,一直到明代始罢。东汉,国家还将祭老人星和敬老结合起来,为全国进入古稀之年的老人分发饰以鸠鸟的玉杖。

传说,北宋仁宗嘉佑八年(年),一位来路不明的老道士出现在京城,相貌奇特,好喝酒,时而转来转去,时而停下占卜,惊动了仁宗皇帝,传旨召见。老人进宫,落落大方,毫无惧色。皇帝赐予一石酒,老人手舞足蹈,像个孩子,迫不及待地喝酒,如久旱逢甘露,喝了七斗酒后,悠然而去。人们猜测他就是寿星的化身。

寿,在民间美术中,常常用鲜桃作为象征。表现寿星的年画和民间工艺品被用来作为向老人祝寿的礼品;“寿星”、“老寿星”、“寿星老儿”也常常成了对高寿者含有敬意的称呼。

而在民间,寿星被刻画成老态龙钟的老人模样,满脸白须,持龙头拐杖,头部长而隆起,民间叫做“寿星头”。民间艺术品中的福、禄、寿三星,以寿星的形象最有人情味,身量不高,大耳朵,长眉白发,弓背弯腰,拄弯弯的龙头拐杖,杖上还挂着一个盛着灵丹妙药的葫芦,手托仙桃,突出的大脑门,俨然是个慈祥和善的老者,深得人们的喜爱。

关于寿星的形象还有一则有趣的传说,说寿星母亲怀胎九年,寿星尚未诞生。他母亲十分着急,问他:“儿啊,你为何还不出世?”寿星在娘肚内回答:“如果家门口的石狮双眼出血,我就出生。”不料,此事被隔壁屠夫知道了,他就用猪血涂石狮双眼。他母亲见了,就告诉儿子。寿星急忙从母亲腋下钻了出来。因为年份未到,他的头就变得长了。因为一般凡人都十月怀胎,传说寿星要十年怀胎。当然,这是一则解释型故事。至于“寿星”究竟是何人,有的说是彭祖,有的说是张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民间的其他祥瑞之物

吉祥文化、祥瑞文化,表现了人类对于幸福美好追求的禀性,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也是幸福物得以孕育的基石。前面已经介绍了龙、凤、麟、龟、福、禄、寿,以下再介绍一些其他的祥瑞之物。

松柏

中国人视松为吉祥物,松被视作“百木之长”,称作“木公”、“大夫”。松的特点是凌霜不凋、冬夏常青。苍松劲挺,饱含风霜而生机勃勃!因此,古人视松作长青之树,古代有长生不老松之说,人们赋予其延年益寿、长青不老的吉祥寓意。松也是吉祥的梦兆。松更普遍地是被视作祝颂、祈盼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象征物。

松是古今被咏赞的植物。《花镜》云:“松为百木之长……多节永年,皮粗如龙麟,叶细如马鬃,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宋代王安石在《字说》说:“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有人拆字“松”为十八公,元代冯子振写有《十八公赋》,明代洪璐著有《木公传》,现代革命家和军事家陶铸也写有“松树的风格”等等。史载秦始皇巡游泰山,风雨骤至,在大松下避雨,后来封此树为“五大夫”,后人称此树为“五大夫松”。《幼学故事琼林》云:“竹称君子,松号大夫”,语亦由此来。松耐寒耐旱,阴处枯石缝中可生,冬夏常青,凌霜不凋,可傲霜雪。松能长寿不老,民俗祝寿词常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在书画中常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以示吉祥。在书画、器具、装饰中常有“松柏同春”、“松菊延年”、“仙壶集庆”(松枝、水仙、梅花、灵芝等集束瓶中)。松是广泛被视为吉祥的树种。

有贞德者,故字从白。白,西方正色也。“不同流合污,坚贞有节,地位高洁”。王安石在《字说》中云:“柏犹伯也,故字从白。”松为“公”,柏为“伯”,在“公侯伯子男”五爵中,伯列第三位,柏也比作“位列三公”。《风俗通》载:魍魅喜食死人肝脑,惧于虎、柏。故阴宅陵墓多植柏立石虎。民间习俗也喜用柏木“避邪”。《本草纲目》说“元旦以之浸酒避邪”,“柏性事凋而耐久,禀坚凝之质,乃多寿之木,是以可入服食,道家以之点汤常包饮,元旦以之浸酒避邪,皆取于些。麝食之而体香,毛女食之而体轻,亦其之正验矣”。(毛女,《抱朴子》载,成帝时,猎人在终南山见一裸女,全身毛,跳涧如飞,后合围捕获。问之,是秦之宫女,避乱逃入山中,饥无食,一老翁教食柏树叶实,遂不饥不寒,体轻如飞。至汉成帝时应已三百岁矣!)《列仙传》也说“赤须子好食柏实,齿落更生”,“服柏子人长年”。《汉宫仪》云:“正旦饮柏叶酒上寿。”在民俗观念中,柏的谐音“百”是极数,极言其多其全,诸事以百盖其全部:百事、百鸟、百川等。故吉祥图案常见有:柏与“如意”图物合为“百事如意”,柏与桔子合成“百事大吉”(桔、吉音近)。《西湖游览志》有云:“杭州习俗,元旦签柏枝、柿饼以大桔承之,谓百事大吉。取柏、柿、大桔与百事大吉同音故也。”

常见的吉利画有《松龄鹤寿》、《松柏长青》、《松菊犹存》等。

在道教中,鹤是长寿的象征,因此有仙鹤的说法,而道教的先人大都是以仙鹤或者神鹿为座骥。中国传统年长的人去世有驾鹤西游的说法。

在中国、朝鲜和日本,人们常把仙鹤和挺拔苍劲的古松画在一起,作为益年长寿的象征。其实,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

丹顶鹤性情高雅,形态美丽,素以喙、颈、腿“三长”著称,直立时可达一米多高,看起来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地位仅次于凤凰。除此之外,鹤在中国的文化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它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密切的关系。

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

鹤为长寿仙禽,具有仙风道骨,据说,鹤寿无量,与龟一样被视为长寿之王,后世常以“鹤寿”、“鹤龄”、“鹤算”作为祝寿之词。鹤常为仙人所骑,老寿星也常以驾鹤翔云的形象出现。

鹤也常和松被画在一起,取名为“松鹤长春”、“鹤寿松龄”;鹤与龟画在一起,其吉祥意义是龟鹤齐龄、龟鹤延年;鹤与鹿、梧桐画在一起,表示“六合同春”。

画着众仙拱手仰视寿星驾鹤的吉祥图案,谓为“群仙献寿”图。鹤立潮头岩石的吉祥图案,名叫“一品当朝”。两只鹤向着太阳高飞的图案,其吉祥意义是希望对方高升。鹤、凤、鸳鸯、苍鹭和黄鸽的画,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五种社会关系。其中,鹤象征着父子关系,因为当鹤长鸣时,小鹤也鸣叫。鹤成了道德轮序的父鸣子和的象征。

蝙蝠

蝙蝠(哺乳动物;又名仙鼠、飞鼠),形状似鼠,前后肢有薄膜与身体相连,夜间飞翔,捕食蚊蚁等小昆虫。

元稹《长庆集》十五《景中秋》诗:“帘断萤火入,窗明蝙蝠飞。”蝙蝠省称“蝠”,因“蝠”与“福”谐音,人们以蝠表示福气,福禄寿喜等祥瑞。民间绘画中画五只蝙蝠,意为《五福临门》。

旧时丝绸锦缎常以蝙蝠图形为花纹。婚嫁、寿诞等喜庆妇女头上戴的绒花(如“五蝠捧寿”等)和一些服饰、器物上也常用蝙蝠造型。

冯梦龙《笑府·蝙蝠骑墙》:“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它说自己不是鸟类而是一种四足动物。后来轮到麒麟过生日,百兽都来朝贺,蝙蝠又不到。这次它说自己有翅膀能飞,是鸟不是兽。这个笑话,讽刺蝙蝠是一个滑头的骑墙派。

云南省景颇族普遍认为,蝙蝠是阴险狡猾的象征。相传古时大阳的温度很高,地上的动物被烤得难以忍受,纷纷诅咒。太阳听了很生气,一扭头就上天去了。从此天下一片黑暗。于是众动物聚集一起,商定筹些金银去请太阳出来。当鸟向蝙蝠筹款时,蝙蝠收起自己的翅膀,说自己不属鸟类而属鼠类,不愿捐款。当老鼠找到它时,它又拍拍自己的翅膀,说自己属鸟类不属鼠类,也不捐款。蝙蝠就这样连骗带赖地分文未捐。因此,景颇族人称那些口是心非,随机应变,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为“蝙蝠人”。

在华夏的文化里,蝙蝠绝对是“福”的象征,这在许多留存古老的建筑,以及砖刻、石刻中几乎处处可以见到,不用多说。但如把人作为蝙蝠来称,则丝毫也没有吉祥的意思在里面,上面的传说已讲得很清楚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民间杂谈中国民间祥瑞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