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和合中国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
TUhjnbcbe - 2024/3/1 18:19:00
                            

湖南博物院藏“唐摹兰亭序(*绢本)”、吉林省博物院藏“金张瑀文姬归汉图”、南京博物院藏“明坤舆万国全图”、甘肃省博物馆藏东罗马鎏金银盘、辽宁省博物馆藏“北宋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卷”“明仇英清明上河图”……众多国宝级文物10月8日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和合中国”展览上与观众见面。

此次展览旨在通过古意盎然、彬蔚称盛的文物之美,解读“和合”文化所蕴涵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文明价值,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赓续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在“和合”文化传承与涵养中增强文化自信。

“和合”之源,上溯商周。中华文化崇尚“和合”,历来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人为本”,“和”的概念在甲骨文、金文中多次出现。此次展览分为“天人合一”“人心和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四个部分,共八个单元,综合运用彩陶、青铜器、瓷器、丝绣、书法、绘画、古籍、碑刻拓片等各类文物,以各自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来分别阐释主题。

“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基调。星空、草木、动物、流水、高山,先民对自然的体察,从具象到抽象,幻化成多姿多彩的艺术创作。

商周时期动物造型的青铜器更是充满了古人的智慧与想象。此次展出的山西博物院藏青铜盛酒器“鸮卣”憨态可掬惹人喜。其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双鸮首,环目,尖喙,弯眉,盖中央置四阿顶方柱钮,饰雷纹。腹作双鸮身,子口微敛,垂鼓腹饰卷曲羽翼纹。

音乐的本质是“和”,古人在倾听天籁之音时,心声相和,从远古走来,早期乐器与音乐的发展,见证了人对自然和认知与探索,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与共融,直到形成华夏的礼乐文化。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龟甲响器(带石子),由龟腹甲、背甲组成,背甲、腹甲可以紧密扣合。背甲颈部顶端经过磨制而减薄,背甲中前部以及后部十分光滑,应是长期手握的位置。内装石英石子14粒,颜色深浅不一,长期摇晃撞击,可见石子边棱磨平。

自古以来,和善、友爱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根深蒂固,人心和善、和而不同成为“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闪烁人性光辉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和合”文化的直接体现和绝佳注脚。

辽宁省博物馆藏“摹孝经图卷”根据儒家经典《孝经》所绘,计十八章,右书左画,表现出“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正所谓“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

中华“和”文化“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气质,开放性、包容性使历经数千年始终文脉不断、历久弥新。

周代双音钟的一钟双音三度音程结构,正是这一偏好的体现。人们把自然现象的“音程之和”类比为“和而不同的”社会观,象征中国传统和谐观的初步形成。

“和合”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并且天下大同成为“和合”精神的价值追求。人类世界因“和”而存在,因“合”而发展,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一体性,在文化认知层面就是主张和而不同、交流互鉴、天下为公。

展览陈列的“西周虢国波曲纹列鼎”,一组7件,形制、纹样相似,大小相次。该组器物庄重大气,做工精良,是西周列鼎制度的实证。

一件件传世重器、一幅幅精品书画、一部部缥缃翰墨,在宏观历史脉络中,通过文物之美解读“和合”文化。作为辽宁省博物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特展,此次展览展期三个月,共有三个展厅,展厅面积共.1平方米,展线长度米。展出“和合”文化有关文物、古籍件/组(单件),其中一级文物88件/组,在辽宁省首次展出的文物件/组,外借文物件/组(单件)。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勇陈坚图片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原标题:《?“和合中国”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合中国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