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龙生九子何以能出现十二位龙子狐狸细聊
TUhjnbcbe - 2024/2/28 17:51:00

何为“龙生九子”?这句话的原话为“龙生九子不*,各有所好”,出自明代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用以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有关九龙子这一说法最早的出处其实和“凤育九雏”一样出自晋代,炼丹大师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瓠子河决,有蛟龙从九子自决中逆上,入河喷沫,流波数十里。”有关九龙子最初只是如这样一笔带过的简单记录,连葛仙师都并未深究这其中的细节,但架不住后世的人喜欢寻根探究九龙子的老底,民间传说中明孝宗朱佑樘(这位老哥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问礼部尚书李东阳九龙子各是哪几位,而李东阳一时答不上来,只得下来与其他大臣引经据典拼出了一个“九龙子”名录交差。

这种名人解读在引起了明代文人对“龙子”的兴趣,各种“九龙子”的说法也就在这一时期纷纷出现。而“龙生九子不为龙”之言加上每一种龙子特有的兽形态,以讹传讹之下,龙就被冠上了“龙性至淫”这个词,按郭老师的相声就是龙成为了跟谁都“好交朋友”的主儿,遍地留龙种,各种各样的“龙子”层出不穷。狐狸白夜今天就来给大家扒一扒这老龙家的这些“龙子”们。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一、龙生万物

在说众多的龙子之前,白夜还是先说一下为啥会出现龙生万物的这个说法。事实上这个说法也是由来较早,而最早开始于西汉刘安编写的《淮南子》,其中的堕形训篇中有这样一大段:

“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皇,凤皇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于庶鸟;”

“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

“介鳞生蛟龙,蛟龙生鲲鲠,鲲鲠生建邪,建邪生庶鱼,凡鳞者生于庶鱼;”

“介潭生先龙,先龙生玄鼋,玄鼋生灵龟,灵龟生庶龟,凡介者生于庶龟。”

这一段讲的是汉朝时期人认为的百兽族系关系,在古人传统的认知之中,世间的动物分为毛羽鳞甲蠃物种,蠃通“裸”基本上指的就是人类,剩余的分别对应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如龟一样带甲壳的动物,而这四种动物最早的祖先分别就是毛犊、羽嘉、介鳞和介潭。但是这老几位祖宗不是重点,重点是百兽的二代祖先却无一例外都是龙,分别是飞龙、应龙、蛟龙和先龙,而他们的后代甚至包括了凤凰、麒麟和灵龟。

《礼记》有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与其他三灵本应是同品级,但在这一部分记叙中却成了其他三灵的祖辈,以致于龙成为了所有动物的祖先,即是龙生万物最早的由来。而这其中由于“有翼曰应龙”,现代将飞龙也视为应龙,则网络上普遍流传应龙即是凤凰和麒麟祖先的说法,龙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应龙

不过白夜觉得,这样光说应龙飞龙,不讲蛟龙先龙的解释似乎有限片面。在白夜看来,在这个族系关系中,四种龙应该放在一起解释,而这就涉及所有龙的共有特性,也就是“水”。水应该是所有龙的共性,哪怕*龙司土,青龙属木也离不开水(涉及龙的属性的问题我会在另一篇中讨论)。事实上在列出这一大段的时候白夜耍了个滑头,没有将在羽嘉之前的那段写人的一句列出来,而这其中对应四条龙的那个人类二祖先是被称为“海人”。这个命名我觉得很是简单朴素,而对应和四条龙一起看,“海”这个字尤为显眼。如果我们也将龙概念化为水中动物,那结合我们现代人的知识来看这一大段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人和其他动物都是从水中或者直接说是海中进化而来的呢?或许公元前多年的人们真的已经知道了所有生物都是由水中而来这一世界本质,只是他们用一种更为神话的说法解释了这一切,如果这样一说,龙生万物的说法也未尝不可。

娜迦

而关于龙生万物,其实还衍生出另一种奇特的说法,即是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出生,这就导致了如九龙子这样的兽型龙的由来,而这一部分则开始于佛教神话了。首先说明一下,佛经之中的“龙”不是咱们中国传统神话中的龙,而是指印度神话中的“娜迦”,也就是一种类眼睛蛇的怪物,《魔兽世界》中娜迦族的由来。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佛教流传到中国后,佛教文化也和中国的龙文化相互融合,“龙”的概念被混淆,在中国产生了诸多佛系龙神话,而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龙王”。而佛教对于世间万物的出生,讲求的是“四生”,即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不翻看涉及佛学的深层含义,前两个看字面意思就比较好解释,湿生是因潮湿等缘由孕育而成的生命、化生则是依变化而形成的生命。转回说龙,在《起世因本经》中记述:“复次,诸比丘!一切诸龙,有四种生。何等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如此名为四种龙。”

白夜呢是只说神话,不深究佛学那博大精深的理论。涉及这四生龙之中,白夜觉得应该是被粗浅的解释为,龙可以像人和哺乳动物一样胎生,像鸟、蛇、鱼一样卵生,因湿气孕育而生,或者是如鲤鱼跃龙门这样进化而生。对于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来说,龙与鱼蛇类似,应该是卵生的;而鲤鱼跃龙门这样的化生龙也很好理解,事实上在佛教之中,化生龙的地位还是最高的;胎生龙,这很可能就是后边那一大堆野兽型“龙子”的传说基础了;而湿生龙,这个在白夜在我国古代中并没有找到类似的龙的案例,比较接近的可能也就烽火戏诸侯中的女主角褒姒的由来,传说褒姒是龙沫流于王庭而变玄鼋孕女童所生之女,这其中玄鼋就是龙的唾沫变化而来,可以算是湿生。

二、龙生九子

在白夜看来,所说的龙生万物就是在以上这两个说法的基础上转化而来的,而众多的龙子也因此而有了各种的兽形态。转回来说九龙子,目前对于九龙子的解说流传的比较广的有3+1版,广泛流传的三版分别来自李东阳上呈明孝宗版(版本一),李东阳《怀麓堂集》版(版本二)和他徒弟杨慎《升庵外集》版(版本三,清代高士齐的《天禄识余》也基本引用这版),而另外那+1版则是早于李东阳之前的一位明代文人陆容的著作《菽园杂记》,其所写只是解释古代诸器物所用异兽,并非解释为龙子,说其为九龙子之说只是现代人误传。但白夜个人感觉应该是李东阳也是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其文章内容列出的九龙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里不多做说明。(参见《菽园杂记》卷二)

白夜这里先将流传三版最广的排列出来:

版本一:睚眦、赑屃、蒲牢、狻猊、螭吻、嘲风、蚣蝮、椒图、囚牛

版本二:睚眦、霸下、蒲牢、狻猊、螭吻、嘲风、负屃、狴犴、囚牛

版本三:睚眦、赑屃、蒲牢、金猊、螭吻、饕餮、蚣蝮、椒图、狴犴

这里白夜并未按原文顺序排列,而是按三版重叠部分优先排列出来,这样排列下来其实大家可以发现基本重复,而三版龙子总共有十二位,分别是:

睚眦、赑屃(同霸下)、蒲牢、狻猊(同金猊)、螭吻、嘲风、蚣蝮、狴犴、椒图、囚牛、负屃、饕餮

其实学过古文的都知道,古文中的“九”也可以翻译为很多,并不一定是九个,因此说龙子包含以上所有其实也是可以的。白夜在网络上看到有一种说法是其实龙生九子是龙和各种动物生的孩子,古籍之中虽有类似说法,但网上的那些文章中对于其所谓的母亲出处其实并无根据。相反《西游记》中西海龙王为孙悟空解释龙生九子那段明确说了九龙子本是一母九兄弟(这一部分下面会说到)。不过这种不靠谱的说法其实也说明了各龙子的兽性特征,这里白夜来介绍一下各个龙子:

1.囚牛-龙型

囚牛囚牛琴头

小*龙一条,好音乐,这是能说的最少的一位龙子,但却是唯一的真龙,现今形象为胡琴龙头。

2.蒲牢-龙型

蒲牢蒲牢钟钮

其模样似盘绕的小龙,住海边好鸣叫,害怕鲸鱼,一见鲸鱼就大鸣,人们根据他这个特性将其做成钟上兽钮,而将敲钟的木杵设计成鲸鱼型。蒲牢算是永远和钟联系在一起,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其记叙,只不过对其类似龙的形象描述是在陈容的《菽园杂记》之中,书中称其为“徒劳”。而现在网络流传说蒲牢是龙和蛤蟆生的儿子,白夜觉得这算大谬于天下的说法。蛤蟆龙确有其记载,这还是出自佛经《大集经》之中,但与蒲牢根本没有任何联系,不能因为其擅鸣的特性就和蛤蟆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白夜在网上查找这个说法的出处时发现了一个挺搞笑的可能,年出产的茅台酒53度典藏版,其奢侈的外包装顶上就有一只蒲牢雕像,因外形趴着很像蛤蟆,所以这款酒被俗称为“蛤蟆茅”,莫不是由来于此?

3.负屃-龙型

负屃负屃碑首

负屃为龙型,是两个不重复的龙子之一,李东阳对其的描述是平生好文,石碑两侧的文龙是其遗像。白夜旅游西安时,在碑林博物馆中见过很多负屃的形象。对与其形态结合神话来说,白夜觉得负屃的传说可能来源于螭龙。早期石碑比如隋唐时期即有记载,唐《封氏闻见记·碑碣》有记:“隋氏制,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螭通俗上被认为*色无角之龙,类似虎。我国古代青铜器、玉器上流行的“蟠螭纹”即以此而来,陈容的《菽园杂记》中有称其为螭虎。而说起这个,有哪位看过《*吹灯》的朋友还记得胡八一他们第一次下地盗出来的蛾身螭纹双劙璧?

4.赑屃(霸下)-龟型

赑屃(霸下)赑屃负碑

赑屃、霸下其实是指同一种龙子,也就是上面说的“龟趺”,如《胡子衡齐》有写:“假令龙如赑屃喜能负重,则技止龟趺而已。”赑屃应该算是九龙子里最常见的几位之一,因为能负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驮着石碑,算是和负屃是老搭档了,甚至有的古籍之中其实是将赑屃和负屃两个混为一谈的。而赑屃的相貌似龟但有齿,龟甲也异于常龟,有的石碑下边的赑屃其实就是龙头龟身的形态。

5.蚣蝮-脱壳龟型或鳄型待考

蚣蝮蚣蝮镇兽

这位龙子相关简介甚少,只是说它喜欢水,所以其形象多为滴水龙头或桥柱雕塑。其实蚣蝮和上面那位赑屃又是经常被搞混,趴蝮通“霸下”这种说法在网络上时长能见到。白夜并没有找到什么有关于蚣蝮形象的有利证据,而网上的说法则是蚣蝮又被称为壁水兽,说的再通俗点就是避水金睛兽,西游里牛魔王和封神中哼哈二将的坐骑。事实上白夜觉得这个可能性不大,喜水和避水完全是两个概念。而古文中记载拥有“避水”这个技能且最常出现的神兽只有一种就是犀,即所谓“犀行于海,水为之开”。而对于蚣蝮的形象,网上的说法是犹如脱壳龟,这种名字在《*吹灯》里出现过。但实际上常见的形象倒是更像是鳄鱼,白夜觉得按《西游记》说法称其为鼍龙更合适。

6.螭吻-鱼型

螭吻螭吻脊兽吞头

或者又被称为蚩吻、蚩尾、鸱吻、鸱尾,其形象是鱼身龙头,从其形貌就可以看出与水有关,因其控水能避火灾,所以常置于殿堂之上,即是现在殿正脊角上的鱼龙吞头。相较于螭吻,其实鸱尾或鸱吻之名更是由来已久,这还涉及古代建筑学,分别有宋代和唐代的两种说法,以名字就可以看出这种鱼或者尾巴像鸱鸟或者嘴巴像鸱鸢,不过如今我们去故宫等古建筑看到的都是龙头,所以这里或以螭吻和鸱尾两名字最为合适。

摩羯鱼

而有关螭吻的形象,最早应该是在晋朝之后出现的,而其由来一般认为是来源于佛教中所谓的“摩羯鱼”,又称为摩伽罗,实际上就是鲸鱼,印度神话水神坐骑。《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如来作摩羯大鱼,从河而出,十二年以肉济人处”因此摩羯鱼成为佛教圣物,到中国后又和“鲤鱼跃龙门”这类鱼化龙的文化相互结合,产生了现在这种鱼身龙头的形象。

7.椒图-蚌型

椒图椒图兽首衔环

有关于椒图的说法是其形状似螺蚌,性好闭合,现在的形象并不是阴阳师手游中软萌的人鱼妹子,而是作为大门的铺首衔环,形象么是怎么看怎么像是狮子。有关椒图的记载并不多,其好闭的个性明显来自蚌的特征,白夜个人认为对于椒图的与蜃有关,“椒”可认为是香料,如《阿房宫赋》中有云“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明显与香气有关。而《本草》中对于蜃的记载又有:“蜃,蛟之属......其脂和蜡作烛,香凡百步,烟中亦有楼台之形。”单字的解释来说,“椒”“图”两字完全符合《本草》中对于蜃的形容,更有蜃本就有是蛤蜊之属的记载,所以白夜猜测这就是椒图蚌型这一说法的由来。

8.嘲风-犬型待考

嘲风脊兽嘲风

嘲风的身份可以说是在九龙子中最复杂的一个,因为嘲风和鸱尾在古籍的记载中其实是混淆在一起的,比如清代文《窦存》就有“蚩吻一云嘲风,好险”之说,这也就是为什么杨慎的九龙子说法中只保留了螭吻而去掉了嘲风。而嘲风现在的形象区分于螭吻被认为是殿角脊兽的排第一位的坐兽,它在这里的理由就是因为嘲风比较好险,但该脊兽一般又被认为是坐龙。

华表上的朝天吼

有关嘲风的形象,古籍中记载的是兽型,但并没有明确是哪种兽。而网上普遍流传的两种说法,犬型和凤型。说嘲风是凤型的明显是将“风”当“凤”了,这纯属以讹传讹;而说嘲风的犬型,网络上的说法是将作为脊兽的嘲风、立于华表上的朝天吼和传说中观音大士的坐骑僵尸至尊金毛犼赛太岁三者形象混在一起,因其中犼是犬型所以由此说法。

赤金走龙

事实上,嘲风和朝天吼的形象确实比较类似均为蹲坐的兽体龙,而古代这种兽体龙型其实多类似于犬,尤其是哮天犬原型-细犬,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唐代赤金走龙其形体即是如此。而这二位和犼的关系出处并不确切,何况犼还是是吃龙的动物,如清代东轩主人的《述异记》卷中:“东海有兽名犼,能食龙脑......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辄不胜。”所以这种说法白夜只能说是待考了。

9.狴犴-虎型

狴犴虎头牌

以《天禄识余·龙种》的说法,“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监狱门”。有关狴犴,我们应该讲两个字分开来说,“狴”本指一种兽,在南北朝时期的《玉篇》就有记载其名字,但未有多做说明,宋代《广韵》认为其代指“牢”。而“犴”也指一兽,《说文》中的解释是:“犴、胡地野狗也”,现代辞海中的解释被认为是古代监狱用的警犬,后来本字引申为古代的监狱。显然狴犴之名是将这两种指代牢狱的兽名合二为一之作,至于为什么后世多做虎型而不是像犴一样为犬型,白夜个人的观点是与金神蓐收有关,蓐收本为天之刑神,而郭璞对其的注解是:“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执钺”其形象上类似于老虎,所以才有狴犴类虎型的说法。

10.狻猊-狮型

狻猊狻猊莲花香炉

狻猊被认为是喜烟好坐,故现在遗像为佛前香炉上坐兽,狻猊和其造型-狮子的关系应该是最具时代特性的。狮子虽然是作为舶来品汉朝时期进入中国的,但狻猊之名则早在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中就有记载,晋朝的郭璞对其的注解中开始将狮子和狻猊进行对等:“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唐代也有称呼狻猊型的香炉为香狮子的诗句流传。而这其中最主要的是佛教将狮子和狻猊混为一谈,因此狻猊才有了狮子那种懒懒的好坐特性,又由于其用作香炉,因此好烟之说。

但是当进入到明清文化之中,狮子和狻猊又是区分开的,比如在古建筑上他俩就如同是嘲风一样也是作为殿角脊兽的,但是狮子排在第三位,狻猊排在第六位。而现代狻猊最常见的形象又一般被认为石狮子颈带中间的兽头图像而并非石狮子本身,由此可见其不同之处。有关于这种情况白夜个人的理解是在明清之前狻猊类似狮子,但明清之后由于“龙生九子”这个概念的出现,狮子和狻猊做出了区分,狮子还是狮子,但狻猊则成了半龙半狮子之型。

11.睚眦-豺型或豹型待考

睚眦睚眦吞口

睚眦因为其好勇斗狠的特性,现在被认为是刀剑等武器的龙头吞口。有关“睚眦”,白夜觉得是由名字配出的龙型,“睚眦”两个字从字形上来看都是与眼睛有关系的,单字解释都是眼角的意思,而合起来可以引申为怒目而视的意思。说睚眦好勇斗狠的性格,白夜个人的理解这完全就是引申自《史记范·雎传》中的“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这句话引申出来的,而说其是豺型,则是因为豺虽瘦小但凶猛、胆大很符合这种性格。有关睚眦类豺这种说法白夜百度是从清代高士奇的《天禄识余》中流传出来的,但还有一种豹型白夜并没有找到相关的信息,有称睚眦类似豺豹,又有说豹头龙身或龙头豹身的说法,这里只能做待考。

《封神演义》中的龙须虎

有趣的是,在《封神演义》中,出来打酱油的龙须虎就有这样一句赞儿:“龙与豹交真可羡慕,来扶明主助皇图”,如果真有豹型这么一说的话,那龙须虎可能就有一些睚眦的影子。

12.饕餮-狼型(肯定不靠谱)

饕餮,亦名狍鸮饕餮纹青铜鼎

贪食的代表人物,“七宗罪”的说法把“暴食”做中文翻译时就称呼为“饕餮”,而《灵*摆渡》里称饕餮为“五公子”。事实上有关饕餮能称为龙子之一是白夜觉得最不理解的事情,而且饕餮作为龙子的形象还普遍被认为是狼型这就更无法理解了。有关饕餮的形象,一般都是以《山海经》与郭璞的注解为准:“羊身人面,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郭璞注解此处狍鸮即《左传》中记载的“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缙云氏算是远古氏族,但他到底是*帝的又一称号、炎帝的后裔还是蚩尤的苗裔,没确切说法)。

不提网上那不靠谱的上古四大凶兽之说,在《吕氏春秋》和《路史》两书的引申下有饕餮蚩尤头颅所化的说法,所以其来源确实很早,甚至可以说与龙的祖先应龙为同时代。这里能说把其列为龙子,白夜只能认为是杨慎也引用了陈容《菽园杂记》中的说法,拉饕餮来凑数的,所以白夜个人并不赞同版本三的说法。而饕餮类狼型的说法,只能说饕餮贪食似狼,但即使是周鼎上的饕餮纹也完全看不出狼的样子,这种说法白夜觉得并不可取。

《西游记》中的鼍龙

以上就是白夜对这三版龙生九子中合计十二位龙子做的一些介绍和个人猜测,但是以白夜个人观点来看,有的龙子有的的确由来自龙,但最后四位龙子和龙的关系确实不大,纯属拿来凑数。支持白夜这一观点的证据来自于《西游记》,黑水河之难中(电视剧《西游记》的第二部演过这段),西海龙王向孙悟空解释鼍龙由来的时候,也有这样一段龙生九子的说法:“舍妹有九个儿子,那八个都是好的。第一个小*龙,见居淮渎;第二个小骊龙,见住济渎;第三个青背龙,占了江渎;第四个赤髯龙,镇守河渎;第五个徒劳龙,与佛祖司钟;第六个,稳兽龙,与神宫镇脊;第七个敬仲龙,与玉帝守擎天华表;第八个蜃龙,在大家兄处砥据太岳。此乃第九个鼍龙,因年幼无甚执事,自旧年才着他居黑水河养性......”

对比职能来看,徒劳龙即蒲牢,稳兽龙即螭吻,敬仲龙即朝天吼或说嘲风,蜃龙即是赑屃(但其形也可能是椒图),鼍龙上面说了白夜个人认为是蚣蝮,拿掉囚牛本就是*龙不提,剩下的三位则以河龙王的身份取代了如狻猊、狴犴、饕餮、睚眦这四位明显是狮虎狼豺这样的猛兽型龙,同样从白夜上面列出的一些资料来说这几位也确实和龙的关系不大,只能说是这些明代文人牵强凑数之作。

三、龙性最淫

龙生九子大抵就是如此,但在之后的神话小说之中,以“龙性最淫”之说有为龙延伸出更多的“龙子”来,比如郭老师在说单口相声《济公传》的时候就会讲到“龙与牛生麒麟,龙与马生龙马,龙与猪生猪婆龙,龙与蛇生蛟,龙与野鸡生走蛟,龙与人生秃尾巴老李。”这一系列的说法,而这似乎也成为了“龙性最淫”的有利根据。但是就如龙生九子是明朝的李东阳编出来的一样,这些话的原版也是出自明朝佚名著作《五杂俎》之中,其中对于龙性最淫的记载如下:“龙性最淫,故与牛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即妇人育之,亦有为其所污者。”这一段后面还有一段谈到龙生九子的说法,最后那句总评“盖龙性淫,无所不交,故种独多耳”成为了网上那龙与九种动物生九子那不靠谱说法的原始依据,老龙家这“淫”的名声基本完全就是来自于这本书之中。

白夜个人认为《五杂俎》之中龙性最淫的说法非常不靠谱,但如果引申来看,这段话其实体现的是在中国历史文化之中龙这种遥远的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与马、猪这些常见动物之间的关系。龙的形象毕竟源自于各种动物的组合,其原始雏形马说、牛说、猪说、蛇说、鱼说、鳄鱼说等等都有其各自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确有可能是这些动物“生”出了龙,白夜查阅了一些资料,这类龙子的说法确有其出处或一些关联,这里白夜就一些比较靠谱的说法再来介绍一下;

1.龙与牛生麒麟,这句话本话就出自《五杂俎》之中。

麒麟

龙与麒麟的关系,上面讲《淮南子》的时候白夜就已经说过,而龙与牛的关系在神话中比较有意思,白夜觉得抛开图腾说的话,其最明确的关系就是来自于“夔”。

夔牛

《山海经》中对夔的形容是:“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因为这样的形容,现在人们一般称夔的时候都会称为夔牛。但是夔到了《说文》中却变成了“夔,神魅也,如龙一足”的夔龙,并且它还变成了夔龙纹到青铜器上和饕餮纹作伴去了。而关于这种变化就白夜觉得后来所说的夔龙的形象可能是将夔牛和龙身雷神(当鼓槌那位)的形象合二为一而来产生的,这样一来可说成由牛而“生”龙。不过虽然这样说,但龙与牛和麒麟的关系白夜没有在《五杂俎》之前的文献中找到类似说法。

有趣的是到了清代,《清史稿》中却有很多牛产下麒麟的记录。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此类记录,纪晓岚对此下的判断是:“麟本仁兽,实非牛种。犊之麟而角,雷雨时蛟龙所感耳。”白夜觉得纪晓岚这“感而生”的批语较为有趣,可以是说将之前提到的佛教中湿生的说法和《五杂俎》说法相结合而产生的,这应该算是对于“龙种”的产生明确了一个缘由:龙种为寻常动物感应到龙而生。这样说其实相对龙性至淫来说更靠谱,并且有一个炎*子孙谁都无法否认的神话传说——炎帝是他母亲感应到龙而生的,*帝的出生也大类如此。

2.龙与猪生象和龙与猪生猖,前一说法来自《五杂俎》,而后一说法则来自于小说《济公传》了。

红山文化玉猪龙

首先来说在古人的认知之中,猪因为喜欢在泥潭之中打滚,所以和水有关,因此猪又有“水畜”的说法,这就与龙建立了属性上的关系。猪龙的形象又是在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中即已出现,此类形象被认为是龙形图腾的原始雏形,所以猪与龙的其实非常密切的。

白石象

而对于他们的龙子,先来说象,猪和象大体类似,无非就是鼻子长短的问题,猪生象大体就是因此种类似而来。而龙与象的关系其实还是来自于上文中提到的娜迦。娜迦在中国被翻译为龙,而在印度它本体其实指代的是眼镜蛇,但是娜迦在印度语中其实还是指代着大象的,佛教有“龙象之力”的典故,比如《神雕侠侣》金轮法王的龙象般若功,大抵即是如此的关系,才会有龙生象之说,并且在《大集经》中亦有象龙的称呼;

漫画《非人哉》里的猪龙

至于说到猖,其实白夜觉得应该是由猪龙的传说而来,而猪龙这种龙子在历史上确有出处,有且只有一位,那就是造成“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下:“尝与夜燕(同宴),禄山醉卧,化为一猪而龙首。左右遽告帝。帝曰‘此猪龙,无能所’终不杀,卒乱中国。”以安禄山之行径,以一字“猖”形容不足为过。

3.龙与马生龙马,“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是有关龙马最早的传说。

西安钢铁龙马

其实马与龙的关系在古文中相对猪、牛来应该算是最密切的,古代常用龙来命名马,比如说青龙就指代好马,对应注解为“马八尺以上为龙”。白夜偶然看到新版《三国》中许褚对马超赤膊上阵那段,跟曹操要的马即称为“大青龙”,该援引此说法。而龙马的说法有两种,一说马首龙身,一说马身龙首,基本上被认为是天地之精气所化之祥瑞神兽,《五杂俎》之前并未说与龙有关,不过但凡看其身态体型,说*与马所生也确实易于让人信服。

4.龙与驴生特,有关特驴的说法多出自评书之中,据说袁阔成先生的评书《水浒传》之中铁笛仙马麟的坐骑就叫千里独行特,白夜能知道这个名字其实还得感谢郭老师的单口相声。

漫画《一品芝麻狐》中的龙特

而白特在道教神话之中被认为是文昌帝君的坐骑,北京道教圣地白云观里就有白特的雕像,其形态为马头、骡身、驴尾、牛蹄,俗称就是四不像。而说到四不像,我们就该联想到的是《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这里的四不像被认为是龙子,有赞儿形容其体型:“鳞头豹尾体如龙,足踏祥光至九重”。不过白夜认为说特跟龙的真实关系并非如小说所写,《骈雅·释虫鱼》有说“白特,如蛟”,这话就把白特认为了蛟的一种,其实此白特非彼白特,龙与驴生特之说法大概就是白特这种同名混淆。

5.龙与蜈蚣生飞龙,这说法也是出自《济公传》,济公的徒弟之一飞龙僧悟禅即是龙与蜈蚣所生之飞龙。

龙头蜈蚣风筝

此飞龙肯定不是《淮南子》中那个飞龙,有关于这个飞龙,相关记载白夜并未找到,对其名字的由来白夜个人的理解是源于中医,蜈蚣在中药之中亦称呼为天龙,引申为飞龙亦可。

6.龙与蛇生蛟河龙与雉生蛟,这两种说法其实由来已久,但是白夜并没找到什么出处渊源。

对于蛟其实说法很多,比如《韵会》有云“蛟,龙属,无角曰蛟”,但《抱朴子》却说“母龙曰蛟”。虽然说法众多,但而一般认为蛟似蛇但有四足,其必须依靠修炼才能升为真龙,而这种说法原始出处来自《述异记》: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这其中的水虺就是一种大水蛇,蛇是可以通过修炼变成蛟。无独有偶的是雉鸡也是可化为蛟,《本草》引《月令》云:“雉如大水为蜃”蜃为蛟属,算是蛟龙的一种。以此来看,所谓的龙与蛇或与雉生蛟的说法或来源于此,而龙在这种说话的作用就是证明蛟为龙种这个概念的。

7.龙与蛟生猪婆龙,猪婆龙和猪龙其实是两个概念,猪龙被认为是猪身龙首,而猪婆龙则是猪首龙身,古代一般指的是鼍,也就是鳄鱼,现在特指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特有一篇名即是《猪婆龙》描写此类。

猪婆龙在我国的民间神话中有好名声也有坏名声,江苏的部分地区有猪婆龙化身为人帮助百姓治理洪水,疏通山川河道的神话传说。其具体故事被天下霸唱引入了《*吹灯》中“好个大王,有身无首,娘子不来,群山不开”那段对龙川王的描述。这个地方神话后来甚至与大禹治水的神话相互结合,在宜兴地区的传说中猪婆龙变成了鲧的妻子,大禹的母亲,帮助大禹治理洪水。

周处杀蛟

有关龙与蛟生猪婆龙的说法,在形体等结构上鳄鱼是和龙最接近的动物,而鳄鱼与蛟则很多情况下被认为相混淆,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周处杀蛟”的故事,清代郑光祖在其《一斑录杂述》中就有“周处斩蛟,或谓是鳄鱼也”的说法,或许正是由此延伸出蛟生猪婆龙的说法。

8.龙与人生秃尾巴老李,当时听郭老师相声的时候一直以为是调侃,但后来百度才知道这是山东即东北地区的民间神话。

《秃尾巴老李》连环画

清代志怪小说《子不语》中有一篇《秃尾龙》即记录此事,大体梗概就是:

山东文登的一妇女毕氏,三月洗衣的时候见到树上有一个李子,吃掉之后遂怀孕生下一龙,小龙出生就飞走了,但每天清晨回来喝母乳,毕氏的丈夫十分厌恶,就拿刀追杀小龙,砍断了他的尾巴,小龙从此不来了。后来毕氏死后,龙为她起坟并不准她丈夫与之合葬,后来村里人称呼此坟为“秃尾龙母坟”,祈晴求雨没有不应验的。

老李之名因其有李子而出,特有一种龙耳李,《群芳谱》有写:“天罚乖龙,必割其耳,耳坠于地,辄化为李。”即描写此传说由来。事实上有关类似的故事却有很多,如《子不语》后边有篇《龙母》,《太平广记》中的《长沙三蛟》亦是此类故事。而如果上追其源头,炎帝、*帝、大禹甚至都如此类故事,人为万物之灵,而龙为百兽之长,人感应龙之灵而生龙,并非龙与人交而生。

龙生九子不为龙

龙生九子所引申的神话大抵就是如此,这个本为明朝文人一时兴趣引发的说法可以为我们这些后来人提供了大量的神话素材。网上虽多有写龙生九子,但出处依据不甚明确,所以白夜这里通过翻看相关资料,分析推测了龙子们的原始出处及由来,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讨论。

(以上使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生九子何以能出现十二位龙子狐狸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