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易混一百组
1社稷
蛇:土地神。稷:谷神。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2校、庠
序:属于乡学,地方学校。校:夏代学校名。序:商代学校名。庠:周代学校名。
3牺牲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牺:色纯牲口。牲:体全牲口。
4太牢、少牢
太牢:用牛、猪、羊各一祭祀。少牢:用猪、羊各一祭祀。
5仓廪
仓:贮存谷的粮仓。廪:贮存米的粮仓。
6府库
府:贮存文书档案。库:贮存金帛财货和武器。
7封禅
封:天子登泰山筑圆坛祭天。禅:天子登泰山脚下梁父山筑方坛祭地。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其中汉武帝五次封禅。
8朝觐、朝聘、奉朝请
朝:诸侯春天拜见天子。觐:诸侯秋天拜见天子。朝聘: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比年(每年)一小聘,使大夫;三年一大聘,使卿;五年一朝,则君自行。奉朝请:东汉设置,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者,即有以加朝会的资格。隋罢奉朝请,另设朝散大夫、朝散郎,作为文散官的官号。
9践阼(祚、极、统、位、国、帝)、践*(莅)、践袭、践事
践阼(祚、极、统、位、国、帝):国君即位,登基。践*(莅):当权。践袭:沿袭。监事:供职。
10道、路
道:①汉代少数民族聚居区,相当于县。②唐代原来是监察区,后成为行*区域(道-州、府-县)。路:①宋代时期行*区域,相当于明清的省。(路-府、州、*、监-县、*、监)②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元代实行行省制度。(行省—路—府、州—县,形成了四级地方行*制度)
11邻(比)、里(闾)、族、*、州、乡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25家;四里为族,家;五族为*,家;五*为州,2家;五州为乡,12家。
12姓、氏
姓:以女子为传承中心,别婚姻,秦汉时期姓氏合而为一。氏,以男子为传承中心,明贵贱。
13名、字、号
名:出生三个月后父亲命名。名供长辈称呼,自称时表谦卑,直呼时表轻蔑。字:男子20行冠礼尊长。取字;女子15行笄礼取字,词义相近或相反。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或尊敬。号:自称。
14伯、孟、仲、叔、季
伯:嫡长子。孟,庶长子。仲,老二。叔,老三。季,最小。
15孟、仲、季
孟,每季的第一个月。仲,每季的第二个月。季,每季的第三个月。如孟春是1月,仲夏是5月,季秋是9月。
16孝悌、孝廉
孝:孝敬父母。悌:敬爱兄长。
17椿楦
椿:代指父亲。楦:代指母亲。椿萱并茂指父母健在。
18考妣
考:先父。妣:先母。
19失恃、失怙
失恃:丧母。失怙:丧父。
20丁忧、丁艰
丁忧:丁,遭遇。忧,居丧。丁忧指遭遇父母的丧事,又叫“丁艰”“丁家艰”。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三年(一般为二十七个月)。丁艰:分丁内艰和丁外艰。丁内艰指母亲或祖母去世。丁外艰指父亲或祖父去世。
21泰山、泰水、东床、乘龙、令坦
泰山:岳父。泰水:岳母。东床、乘龙:女婿。令坦:对对方女婿敬称。
22丁男、丁女、丁口
丁男:又称男丁、丁,指成年男子。丁女,到服役年龄的女子。丁口,男女人口。
23姻亲、血亲
姻亲: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血亲:有血统关系的亲属。
24婚、姻、娅
婚:女方之父。姻:男方之父。娅:连襟,姐妹丈夫的互称。
25姑、舅、小姑(女妹)
姑:婆婆。舅:公公。小姑:丈夫之妹。
26女弟、从弟、舍弟
女弟:妹妹。从弟:堂弟。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27期功
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28五服
五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斩衰:五服最重,用最粗生麻制作,衣裳断处不缉边,服期三年。齐衰:以粗麻布制成,衣裳断处缉边,服期分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大功: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小功: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月。缌麻:五服最轻,用较细熟麻布制成,服期三个月。
29豪右(右族)、闾左
豪右:豪门大族。闾左:贫民百姓。
30左衽、右衽
左衽:古代衣襟又称为衽,左衽是衣服前襟向左掩,指少数民族或汉族死者的着装方式。代指不服朝廷的远方敌人。右衽:衣服前襟向右掩,指汉族。
31南面、北面
南面:称帝。北面:称臣。
32饥馑
饥:五谷不收。馑:蔬菜不熟。
33江河
江: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河: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
34江左、江右、江阴、江表
江左:长江以东。江右:长江以西。江阴、江表:长江以南。
35朔、望、晦
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36阡陌
阡:田间南北小路。陌:田间东西小路。
37阴阳
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38行伍
行:五伍为行,即25人。伍:一伍5人。
39稽首、顿首
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颂扬之辞。九拜最重,引头至地,长时停留。臣拜君,后来用于拜天地、父母、祖、师、庙、墓等。顿首:顿是“叩”的意思,顿首即磕头,请罪之辞。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用于下对上或地位相等或平辈相交;书信表奏首尾表示恭敬;臣拜君时谢罪或有重大请求。
40征辟、察举
征辟:征辟是汉代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征:皇帝征聘。辟:三公府、州郡辟除。察举:汉代至隋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汉武帝时确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自下而上考察推举。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洁者)、秀才(才能优秀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
41黜陟
黜:对官员降职或罢免。陟:对官员晋升或进用。
42秋闱、春闱
秋闱:即乡试,每隔三年秋天八月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凭秀才身份考取举人,第一名为解元。春闱:即会试,乡试第二年春天三月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凭举人身份考取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43荫、袭、赠
荫:子孙因先人有功劳而得到封赏、免罪、入学或得官(入学,荫生;得官,荫籍)袭:爵位分世袭罔替和世袭。世袭罔替,原爵次数不限。世袭,每承袭一次降一级。赠:皇帝为已死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赠是授赠或封赠,是对死者而言。授给本人的叫授赠,授给父母妻子的叫封赠。存者称封,死者称赠。
44孝廉
汉武帝设立的察举制,东汉规定年满40岁,三国魏不限,明清时对举人的雅称。分岁举与诏举。对象是地方石以下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孝:孝顺亲长。廉:廉能正直。
45致仕(休致、致事、致*)、乞骸骨、乞身
致仕:交还官职(辞官或正常退休、一般为70岁,称悬车之年。)乞骸骨,乞身:自请退职。
46介(甲)、胄
介(甲):铠甲。胄:头盔。
47拔擢
拔:无职为官。擢:在原官上提拔。超擢:越级提拔。
48俸禄
俸:俸银(唐中期至清朝)禄:禄米(战国至唐中期)。
49臧否
臧,表扬(褒)。否,批评(贬)。引申义:褒贬、评论(人物)。
50经传
经:儒家经典。传:解释经典的著作。
51四书、五经、六经
四书:论、孟、中、大。五经:诗、书、礼、易、春。六经:比五经多出《乐经》
52风骚
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后代用来泛称文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53脍炙
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脍炙:佳肴,被人称赞的诗文或事物。
54合纵连横
秦居西,燕赵魏韩楚从北向南依次排列(齐最东)。故六国联合谓之合纵,秦结盟某国谓之连横。
55间道、倍道、间行
间道:偏僻小路。从小路走。倍道:日夜兼程。间行:从小路走。
56穷达
穷,陷入困境,走投无路,困窘。达:显达。
57治乱
治,治世,安定。乱,乱世、动乱。
58本末
本:农业。末:工商业。
59桎梏
桎:脚镣。梏:手铐。
60涕泗
涕:眼泪。泗,鼻涕。
61户部、礼部、工部
户部又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北周始设民部。唐高宗改民部为户部,长官为户部尚书,侍郎为副长官。掌全国土地、赋税、户籍、*需、俸禄、粮饷、漕运、财*收支。类似现在的民*部、财*部、国土局等部门。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侍郎为副长官。礼部又称春官,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考吉、嘉、*、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工部又称冬官,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令、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陵寝修缮、宫室官衙营造修缮。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62歃血、衅钟、衅鼓
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衅钟,古时的一种祭礼,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行祭钟仪式,称衅钟。衅鼓,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
63御史、刺史
御史: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刺史秩六百石。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东汉之后成为州郡最高**长官。
64上元、中元、下元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十五。
65上九、中九、下九
上九:每月二十九日。中九:每月初九。下九:每月十九日。
66春社日、秋社日
春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秋社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67河汉、河南、河东、河朔(河内)、河西
河汉:又称天河,云汉,星汉,即银河。河南:*河以南地区。河东:*河以东地区,指今之山西省。河朔:泛指*河以北地区。河西:即西河,*河以西的地区。
68考课、铨选
考课:又称为考绩、考功,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即对官员定期进行考核,并依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优秀称为“最”,较差称为“殿”。铨选: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唐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官员除员外郎、御史及供奉官外,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
69三公、三师、三孤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丞相主民、太尉主*、御史大夫主法)。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后汉至宋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宋徽宗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沿袭到清。秦朝以后多为虚职。三师:东宫官职,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后成为荣誉称号,是虚衔。三孤:少师、少傅、少保是太师、太傅、太保的副职,称为三孤。
70出、入
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一般为贬谪。入,入京为官,由地方官调任京官。
71明经科、明法科
明经科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是指考察通晓经学(汉代专指儒家经典)的水平。明法科是汉、唐、宋各代察举人才及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是指考察通晓法令知识的水平。
72中央学官、地方学官
中央学官有祭酒、司业、博士、助教等。祭酒: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司业:国子监或太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专掌经学传授。现为学位名称。助教: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祭酒和博士教授生徒。地方学官有学*、教授和教谕。学*: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督查各地学官的官员。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汉唐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教谕:明清在县里设置“县儒学”,是一县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训导数人。
73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会武宴
鹿鸣宴:是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起于唐代,因为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中的鹿鸣之诗而起名。从唐至明、清一直相沿。琼林宴:是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起于宋代。琼林原为宋代名苑,在琼林苑宴新及第的进士,因此相沿统称琼林宴。鹰扬宴:是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及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所谓鹰扬,是取武如鹰之飞扬意思。会武宴:是武科殿试放榜后,在兵部举行的宴会,规模比鹰扬宴更大。
74杏坛、杏林、悬壶、梨园
杏坛出自孔子,指教师或教育。杏林出自董奉,指医生。悬壶:悬壶济世,指行医、卖药。人们对医生行医的尊称。梨园出自李隆基,指戏班、剧团。
75伞寿、米寿、白寿、茶寿
伞寿:80岁,“伞”的简写(仐)可分解成“八十”。米寿:88岁,“米”字可分解成“八十八”。白寿:99岁,“百”中去“一”。茶寿:岁,“茶”字分解得“十、十、八十八”。
76石、斛、斗
唐朝之前,斛为民间对石的俗称,1石=1斛,1斛=10斗=4钧=斤。宋朝开始,改为1石=2斛,1斛=5斗。
77寻、常
寻、常,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一丈六尺为常。比喻短或小。
78跬、步
跬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79金紫、青衫
金紫,指金印紫绶。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从唐代开始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青衫,古时学子所穿之服,借指学子、书生。唐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泛指官职卑微。白居易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又借指失意的官员。
80移疾、告疾、托疾
移疾即移病。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告疾即告病。指古代官吏因病请求退休。托疾,借口有病不做某事。
81归老、归养
归老,是辞官养老,养的是自己。归养又称终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养的是亲人。
82大理寺、太常寺
大理寺:古代司法审判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掌管刑狱案件审理。明代与刑部、督察院合称“三法司”,以大理寺卿为长官,少卿为副职。太常寺:掌管宗庙礼仪,是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机关,主管官员称太常卿。
83同列、同年
同列:处在同一班列,同等地位,也指地位相同者,犹如同僚。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
84鳏寡孤独
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85五礼、六礼、六艺、六书
五礼:中国古代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旅之事为*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六礼:①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②中国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艺:①指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就是指六经。②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86卜筮
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87洗马、驸马
洗马:念xiǎn音,秦时设置官名。汉时亦作先马、前马。为太子属官,掌侍从,太子出行时为前导,秩比六百石。晋时改掌图籍,唐代掌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驸马: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
88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时期左丘明作;《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刘向整理。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都属断代史。
89前四史、后四史
前四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从传说中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东汉]班固的《汉书》,记载汉高祖元年(前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记载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三国·蜀]陈寿的《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从魏文帝*初元年(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年)六十年的历史。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后四史的最后一部《清史稿》并不属于《二十四史》,《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明史》。
90博学宏词、书判拔萃
博学宏词:即博学宏词科,始于唐玄宗,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宏词科的考试内容是试文三篇,包括诗、赋、议论各一。乾隆名弘历,宏音形义与弘相近,故改为博学鸿词。主要方式是由各地的地方官和士绅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名士,直接参加这一考试。书判拔萃:即书判拔萃科,唐代考选科目之一,试判三条,中者授官,书判,即书写判词的能力。
91城市
城隍: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的护城壕称为“池”。
92五声、七声
五声:又叫五音。古代指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近似现代音乐简谱的1、2、3、5、6。七声:又叫七音。指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个音,近似现代音乐简谱的1、2、3、4、5、6、7。变徵声调悲凉,“羽”声激愤。
93东隅、桑榆、桑梓
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桑梓之情应该就是“思乡之情”。
94《诗经》六义、汉字演变八过程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内容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颂是祭祀和颂圣的乐曲。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汉字演变八过程:汉字形体经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八个过程。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因其多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形式。金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也被称为“钟鼎文”或“吉金文字”。大篆是西周晚期的文字,又称籀文。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形成的文字。隶书起源于战国,发展兴盛于东汉时期。一般认为,隶书是由小篆发展而来的。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
95掾吏、掾史
掾吏: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掾吏指官府中辅助官吏的通称。掾史:官名。掾与史的合称。汉衙署分曹办事。曹有掾与史,掾为长而史次之。
96万家
商贾,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97干戈
干戈: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干指盾牌,上古时期,秦称盾,山东六国称干,戈指进攻的类似矛的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后来引申为指战争。
98剖符、虎符
剖符:又叫剖竹。古代帝王在建国之后,分封诸侯、功臣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用铜或竹、木制成,上刻有字。后因以“剖符”、“剖竹”为分封、授官之称。虎符: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专符专用,一地一符。
99鼎甲、鼎元
鼎甲:①指豪族大姓。②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因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有此称。鼎元: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鸿胪、传胪
鸿胪:鸿,大。胪,传达。汉武帝太初年间改典客为鸿胪,专管朝廷庆贺吊丧赞导之礼。既是官名,又是官署名。传胪:①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②明代称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清代则专称二甲第一名(殿试第四名)为传胪。
烽燧
烽燧:①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②指战乱。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陛下、殿下、阁下、膝下、麾下、足下、在下、节下
陛下: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殿下:宫殿阶陛之下。唐代以后,殿下一般多用于称呼皇太子,也用以称呼皇太后和皇后。后来,在称呼君主国的王储、亲王、皇太后、皇后、公主时等仍称殿下。阁下:最初只用于对中央宰执之臣和地方郡守一类高官的敬称,后来各级官吏,甚至是普通人都可以用此称呼。旧时对人的尊称。也常用于书信中。膝下:子女幼时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后来借指父母,有亲切之意。后用以表示对父母的爱慕;并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为敬辞。麾下:“麾”,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后世也用麾下指部下。足下:意为“您”。属称对方的敬辞。下对上或同辈相称。在下: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节下:主要用于魏晋时期。“节”是*中权力的象征,大将常有“持节”、“假节”之衔,故而对高级武将尊称为节下,后世对使节及地方疆吏也称“节下”。
左袒、右袒
左袒:袒露左肩臂。偏护一方叫左袒。在案件中倾向于赞同某一方或问题的某一面。右袒:袒露右肩臂。《汉书.高后纪》:勃入*门,行令*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皆左袒。后以右袒表示倒向不义者一方。请罪待刑,则右袒。
车右、虚左
车右:一般情况下,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而兵车情况不同,(君王或主帅的指挥车)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车右是有勇力之士,任务是执干戈以御敌护卫主将,并负责战争中的力役之事(如地势险阻需下车助推等)。虚左:古代马车的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
关东、关西、关中、关外
关东:指山海关以东的一带地方,泛指东北各省,也叫关外。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为“关西”。关中:相当于今陕西省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又名秦中。关外:①秦、汉、唐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为“关外”;②明清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其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
建元、改元
建元: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建元。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更换年号,称为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阴文、阳文
阴文:器物或印章上所雕铸或所镌刻的凹下的文字或花纹。印章的阴文也叫白文。阳文:表面凸起的文字或者图案。
流民、遗民
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遗民:指亡国之民,或者沦陷区的百姓,或者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或者劫后余留的人民,或者指后裔、隐士、百姓等。
股肱
股:大腿。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临朝称制、垂帘听*
临朝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由西汉时期的吕后开辟。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事。垂帘听*: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形容女后当朝处理国事。起源于战国,垂帘听*的制度到唐朝武则天时期才开始。
四夷、中国
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按族划分,不按地区方位划分)泛指外族、外国。即东夷、西戎(氐、羌)、南蛮(越、巴、蜀)、北狄(胡)。两两对举时指四方少数民族。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河流域*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又称“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在文言文中指中原。
服阕、起复
服阕:又叫服除、终丧,守丧期满除去孝服。阕﹐终了。起复:①明朝以前,又称夺情起复(夺情、夺服),官员因父母丧而辞官守丧未满而奉召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参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副官代理。②明清时指官员父母丧服满期后补官。③降官后又复职。
酷吏、循吏
酷吏:本意为执法无情的官吏,后指用残酷的方法进行审讯、统治的官吏。如汉代张汤、郅都,唐代来俊臣。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淫祠、淫祀、生祠
淫祠:不合礼义而设置的祠庙,邪祠。淫祀:指不合礼制的祭祀。生祠:旧时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其对象都是官员。有德*于民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但其下级官员也能出于阿谀奉承的目的为上级官员立祠。所以其对象不一定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昭穆
昭穆:是宗庙制度之一,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即左三昭右三穆。以周代天子七庙为例,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排列时,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亲疏远近。
白衣、青衣、青衿、*衣、*裳、赭衣
白衣:指平民。亦指无功名的人;也指既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未考中功名的叫白衣秀才。进士又称白衣公卿。青衣:表示婢女。明清时代也指寻常百姓。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青衿:泛指读书人,在明清科举时代专指秀才。*衣:指道士。*裳:指嫡妻,也指太子。赭衣:是古代囚犯所穿的赤褐色的粗布服,是犯人的代称。
堂、室
①窗、户之外曰堂;窗、户之内曰室。②堂指母,令堂指对方的母亲;室指妻,家室指妻子。堂在前,室在后,堂大于室。在堂上面南背北之位为最尊。室为东西长南北窄的矩形,面东背西是最尊之位,即所谓东向坐。其次是面南背北之位。再次是面北背南之位。最卑之位是面西背东的席位。登堂入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谕旨、俞旨、中旨
谕旨:①晓谕帝旨(动词)。②皇帝的诏令(名词)。俞旨:俞,允许的意思。俞旨是表示同意的圣旨。中旨:①皇帝的诏谕。②唐宋以后皇帝自宫廷发出亲笔命令或以诏令不正常通过中书门下,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称为中旨。③符合君主的意旨。(此义项“中”读四声)
优诏、矫诏
优诏:是褒美嘉奖的诏书。矫诏: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
西席、东床
西席:又称西宾,古人席次尚右,右为宾师之位,居西而面东。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西席就成为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出自汉明帝刘庄尊敬老师桓荣。东床:又称东袒,出自王羲之,东床就是女婿。令袒或东床这种称谓一般都用于称对方的女婿、别人的女婿。
太子、世子
太子:①春秋之前,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或儿子中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称太子,有时称世子。②战国时诸侯嗣子皆称太子,不能称世子。③两汉时皇帝与诸侯王的继承人皆称“太子”,只是被预定为皇位继承人者称皇太子。别称有东宫、青宫、春宫、*裳、储副、储贰、储君、副君、元良等。世子:①春秋之前,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或儿子中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称世子,有时称太子。②曹魏时期,诸王公侯嗣子改称世子,后世多以王爵嗣子为世子。明清两代亲王嗣子称世子。
雅乐、俗乐
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是一种古代的传统宫廷音乐,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俗乐:指世俗的音乐,与雅乐相对。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古代对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和散乐(百戏)的泛称。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