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II世纪)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书法特征是笔画线条流畅,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甲骨文的笔画大多有一个先写后刻的过程,由于用刀刻,刀有钝有锐,骨有细硬、疏松的区别,所刻成的笔画自然就有粗有细,有方有圆。笔画头尾尖细而且方折较多,笔画交叉处因剥落而粗重,这种“尖利直拙”的笔法给后世书法、篆刻留下了不少用笔、用刀的启示。
甲骨文的结体或对称、均衡,谨严规矩;或随体异形,歪歪斜斜,甚至部件移位,活泼多姿,无拘无束。甲骨文的章法大多是纵有行而横列不拘,或者错落疏朗,或者严整端庄,而且因骨片大小和形状不同而灵活多变,若繁星在天,一派生机,显露出原始文化古朴而烂漫的情趣。
郭沫若先生在《殷契粹编》中感叹说甲骨文书法“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甲骨文刻辞已经有了初步的布局意识,有列无行,大小参差错落。从放大了的刻痕中可以看出,这枚甲骨用的是双刀刻法,所以线条中间会出现一道深痕。在硬质的牛骨上刻画直线是最为省力的,但这里却常间以漂亮的弧线,而且有的点画中还有意识表现出肥瘦、提按等变化,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相得益彰。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