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我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目前我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反映着中华民族八千年文明史的最初足迹。
这种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最初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发现,只是被当作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常被便宜地卖出或磨成粉末。清末光绪25年(公元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王懿荣(~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他是光绪六年进士,泛涉书史,尚经世之务,嗜金石,为我国近代著名的金石学家。那些特殊的“龙骨”立刻引起他的兴趣,经过粗略观察,王懿荣觉得龙骨上面并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多片。通过仔细研究分析,王懿荣认为所谓的“龙骨”并非什么龙的骨头,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上面所刻符号,是表达一定内容与意义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在当时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轰动,王懿荣因此被誉为“甲骨文之父”、我国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
时过百余年之后的年,世界名校清华大学图书馆在网上展示了其收藏的部分甲骨,并介绍说:“馆内共收藏有甲骨块,兽骨块。尤其以潘氏旧藏:滂喜堂藏龟,令人瞩目。潘氏为苏州世家,以潘祖荫收藏最高。潘祖荫,字伯寅,号郑庵。幼年好学,涉猎百家,以家资大肆收购珍本秘籍、青铜、甲骨,解放后,其后人将家藏多捐献国家。”这批资料公布后,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很多网络资料重点介绍清华大学藏有潘祖荫旧藏甲骨。潘祖荫(~)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收藏家,收藏颇丰,尤以书画和钢器为多,但甲骨收藏尚未见。而且,潘祖荫去世于年,如果“滂喜堂藏龟”确乎为潘氏所藏,则甲骨文的发现必然在年之前。那么甲骨文是年由王懿荣发现的说法,就要重新审视。以此资料为基础,有学者提出甲骨文是潘祖荫发现了甲骨文。年5月6日的《苏州商报》发表了《苏州人发现了甲骨文》,即提出了这一观点。而潘氏侄孙潘景郑也曾收藏甲骨片,似乎也为之提供了佐证。由此,许多相关学者开始在潘祖荫收藏品记录和著作中寻找甲骨文的线索,认为如果潘氏与甲骨有关,将改变甲骨学术史甚至近代学术史。
但是,清华大学所藏的滂喜堂甲骨是否出自潘祖荫,却成为认定究竟谁是发现甲骨文第一人的关键。相关学者之所以把潘祖荫视为发现甲骨文第一人,主要因潘祖荫的堂号名“滂喜斋”,他们以为将“滂喜堂”写成“滂喜斋”是因为笔误,“滂喜堂藏龟”的主人就是潘祖荫。但是,通过对清华大学网站上提供的“滂喜堂藏龟”相关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进行考察.可以看到“滂喜堂藏龟”五字是契刻在收藏甲骨的盒子上,而非书写的记录。盒子木质,是为收藏甲骨专门精心制作的,文字并非随意书写,所以“滂喜堂”肯定不会是“滂喜斋”的笔误。沿“滂喜斋”这一线索探寻这批甲骨的来源是不可靠的。
滂喜二字源于汉代字书。汉平帝时,征召精通小学的学者,令各书其所记文字,*门侍郎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终于“滂熹”二字,后郎中贾鲂又用此二字为书名作《滂熹篇》。古“熹”与“喜”通用,所以“滂熹”常书作“滂喜”,意为盛大。后人把《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合称“三仓”,作为识字的教材。所以,“滂喜”常被治古文的学者用作书斋名。历史上用滂喜斋作书斋名的学者有潘祖荫、蒋曰豫、章钰等人。清代著名藏书家*丕烈在苏州开设的书铺,还称过滂喜园。所以,可以肯定滂喜堂不会是滂喜斋,而且有滂喜斋名记的金石或书籍,也不一定是潘祖荫所藏。
清华大学网站提供的图片中,收藏甲骨的木盒上除“滂喜堂藏龟”刻字外,还契有“庚戌九炢玖耼”“震旦第一山樵”等字样。顾廷龙编《章氏四当斋藏书目》著录《瘗鹤铭考》一卷,上有“柽之印信”“震旦第一山樵永清朱玖聃藏书记”“朱印庚玖聃鉴赏之章”“永清朱柽之字淹颂号玖聃滂喜堂藏经籍金石书画记”等印,与“滂喜堂藏龟”木盒上所契“玖耼”、“震旦第一山樵”相合。另外,河南省图书馆藏高世异校《欧阳行周文集》,上有楷字印章“永清朱柽之字淹颂号玖耼滂喜堂藏经石书画记”,将滂喜堂与朱柽之联系起来。所以清华大学所藏的“滂喜堂藏龟”的旧藏者应当是永清朱柽之。
朱柽之(~),字淹颂,号九丹,一作玖耼,又号琴客、皋亭,居直隶永清(今河北永清)仁和里,是清末民初的收藏家,收藏有字画、拓本、书籍等多种,其中书籍最多,尤以集部抄本、金石拓本最为丰富,最古者为南宋监本,明、清刻本和抄本也很多。当时,朱柽之以藏品丰富,颇多与罗振玉等名家相互往来,《永丰乡人手简》即录罗振玉与朱柽之书信二通,皆写于年春,内容是罗振玉向朱柽之借金石拓本并赠书。以罗振玉的收藏和名望,还向借索奉赠,可见当时朱柽之在收藏界是颇引人注目的。
在收藏金石书籍之外,朱柽之同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在清末的国民捐运动中,朱柽之的事迹甚至登上了北京的报纸《京话日报》,“城内有一位热心的志士朱九丹倡议劝办国民捐,并立演说收捐处。自己首先捐银40元,邀请村中几位正绅,分任劝导的义务”。此外,年,朱柽之还与英国传教士鄂方智一起创办永清存实学堂并担任第一任校长,存实学堂即今永清县第一中学的前身,朱氏的工作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清华大学藏“滂喜堂藏龟”与潘祖荫无关,滂喜堂是清末民初河北永清收藏家朱柽之的书斋号,这批甲骨也应是朱柽之旧藏。因此,可以说永清朱柽之是发现、收藏甲骨文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