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什么?是孩子们在笔记上努力写下的一笔一划;是印刷在书本上的思想内涵;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标语招牌......
文字随处可见,伴随着我们的日常,记录着我们的一生。很多人都听过“字如其人”这句话,所谓字乃文之衣冠,先敬罗冠后敬人。
即使是在用电脑打字写文越发常见的现代,书法也没有过时。一个人书写出来的字象征着他的内在面貌,而一个国家的文字则承载了一国的文化底蕴。
在上个世纪,为了适应普及教育的需要,国家将汉字进行了简化,也就形成了今天所通用的简体字,而在近些年,不时有着恢复繁体字的呼声出现。
著名导演冯小刚甚至于在一次采访中发表了“只有恢复繁体字才能拯救中国文化”的言论,那么如今的简体汉字,真的应该被取缔,转而繁化吗?
不断变化的文字
自传说仓颉造字以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便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纵然传说不可考,但存在于龟甲、钟鼎、布帛等各种材料上的各代文字却可以向世人展示汉字从古到今的演变历程。
从极为象形的甲骨文到逐渐方正规矩的钟鼎文,再到东周时期的各国大篆,光是古文字的演变便已是丰富多样。
从笔画上来讲,这一阶段的汉字变化大体是以繁化为主,从最开始的随心写意,到逐渐有了框架笔锋,横平竖直,方方正正。
由于秦汉以前华夏地区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大一统,所以各地文字的写法和读法都不尽相同,甚至于邻国之间的百姓无法正常交流。待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之后,中国各地区汉字的不同写法这才慢慢统一下来。
文字的简化通常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使是相较于先秦时期的大篆而言,秦统一之后的小篆已经简单了许多,但仍是繁琐异常,对于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的下层官员以及应征办公的奴隶来说,学习起来极为耗时。
于是为了适应实际使用的需要,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隶变”应运而生。在隶书之后,汉字的演变则主要以简化为主,也有了楷书、行书等各种书法字体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才慢慢演变成了如今所说的繁体字。
上个世纪,新中国的文化普及水平程度非常低,为了扫除“文盲”,推进祖国教育事业的建设,繁体字的简化不可避免地被提上了日程。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有部分较为极端的学者,提出了直接废除汉字的做法,向英语学习,改用拼音代替在中国有着四千多年的汉字。好在有识之士还是占据了大多数,最终确定一系列繁体字简化的标准,才形成了如今的简体字。
文字要和现实的需要相契合
简体字与繁体字哪一种书写出来更为优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繁体字,特别是对于学习书法的人而言。繁体字保留了一部分象形文字的特点,笔画丰富,更有美感。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提倡恢复繁体字。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简体字书写方便,易于学习,更适合于日常生活的使用。如果骤然恢复繁体字,那么社会中大多数人都需要重新学习汉字,这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无疑是会起到阻碍的效果的。
秦始皇当年规定书同文,正是为了大一统国家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而国家的汉字简化*策,同样也是为了适应新中国的发展需要。
我们欣赏繁体字的美观,规矩,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兴趣学习繁体字,但没有必要轻视不懂繁体字的人,也没有资格要求其他人顺着自己的意见和爱好,被迫地学习繁体字。
有人说,文字是文化的外在体现,只有恢复繁体字,才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没错,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但繁体字绝对代表不了汉字,也代表不了传统文化。
时至今日,简体字的读音和写法都会随着时间的前进和使用的需要而进行微调,这是因为文字是为人而服务的,而人却不必拘泥的一成不变的字音字形。
事实上,繁体字也是从它之前的文字简化而来,那如今又为什么需要抛弃已有的成果,既不溯本回源,而又脱离了现实呢?
弘扬传统文化,靠的并不是繁体字
“‘亂鼂龜鬰’这四个会写吗?”
面对恢复繁体字的声音,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提出了质疑。乱、灶、龟、郁这四个简体字,在简化之前笔画繁琐,极难书写。由此可想,若是恢复繁体字,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多大的困扰。
如今提倡恢复繁体字的人中,有些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感,有些则是为了哗众取宠,还有一些是确确实实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而着想。
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靠的繁体字。
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无论是因为实际的需要还是自身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都有意愿主动学习中华文化,第一个难关就是汉字的书写。
试想连简体字都极难学会的外国人,在面对繁体字的时候岂不是会更加望而却步?若是恢复了繁体字,不但不利于国人学习传统文化,更会阻碍到传统文化的国际输出。
不提倡恢复繁体字,并不代表就放弃了繁体字。繁体字代表不了传统文化,但却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少数一部分的繁体字上,甚至还保留有一些象形字的特点,自然山水,花草树木都包罗其中,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古人造字的魅力。每一笔,每一划,都在纸勾勒出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拈花妙意。
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我们欣赏那些飘逸的书法,赞美那些宣纸上的笔墨,因为那是值得品味的艺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却终究无法取代生活。
繁简之争,或许更类似于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我们理想着诗情画意、田园风光的日常,却经历着忙忙碌碌、离不开空调网络的现实。但毕竟现实是朴实的眼前,目光之所见,理想是最好的未来,最深处的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