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透过左传卜筮叙事,看清春秋卜筮特点及
TUhjnbcbe - 2023/10/20 16:56: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s://yyk.39.net/doctor/306475.html

卜筮是我国古代以龟甲、蓍草推断吉凶,预测未来的巫术活动。这种巫术起源十分古老,甚至是伴随人类文明同时诞生。此后历经夏商周三代,巫术一直占据文化主流,特别是作为文字始祖的甲骨文,就是商代专为记载卜筮而出现的。

今天我们通过商周时期的甲骨和铭文知道,当时卜筮是决定国家大事是主要手段,它的社会地位也一直比较殊胜,人们对卜筮也有着较为神圣的信仰。

但以春秋为界,此后人们看待卜筮的心态发生了很大改变,卜筮在社会中的地位,转而日趋下降,逐渐走向衰落。

相对于先秦其它同期著作,《左传》因对春秋社会的*治、*事、外交和社会风貌,特别是当时的卜筮活动记载较为详细,使得我们能够对这一转变,看得较为全面和清晰。

图:占卜甲骨

那么《左传》能够告诉我们,作为卜筮发展转折阶段的春秋社会,卜筮有哪些特点?又是什么原因逐渐导致了卜筮的衰落呢?

一、《左传》卜筮叙事和当时卜筮职能

1、《左传》卜筮叙事特点

《左传》为后人所诟病者,多因他卜筮叙事的全知视角,这让历史事件和人物带有了浓重的宿命色彩。如晋代范宁就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

《左传》这种预言祸福的叙事方式,直接开创了后世叙事文学预言体主流。尤其是对后世神魔和世情小说,影响痕迹严重。

如《西游记》十九回,乌巢禅师以一首佛偈便预言了正个西天取经的经历脉络;《封神演义》更是在67回,姜子牙登台拜将中,诸仙用短诗预言了徒弟们命运;世情小说《红楼梦》更是深受影响,第五回以判词形式预言了大观园里痴男怨女们的各自命运结局。

图:左传

上述情节,或多或少都脱胎于《左传》影响。可我们不能就此断言《左传》就是宣扬怪力乱神之作。

因为我们如果结合历史,仔细推究《左传》这种叙事特点,就会得出这种叙事并非出于作者个人偏好,而是时代使然。

首先,春秋时期的史官仍旧残留“巫史不分”的性质。在原始宗教文化中伊始,巫史同源。甲骨文中已经有“史”“尹”字样,说明最晚在商代,史官制度已经确立。商代史官更是同时充任祭祀*神、甲骨占卜、传达上天旨意、指导商王行动等主要角色。

周代建立后,周代史官除了承袭原始宗教祭祀事物外,还参与*治、人事工作。他们主要职责既包含祭祀、祝告、卜筮、历数、天象、灾祥、丧礼等天事职能,又包含册名、聘问、刑法、盟誓、征伐与籍田等*治事务。

图:上古巫师

到了春秋时期,史官的纪事、*治职能继续扩大,与宗教的巫官再次进一步分离,可祭祀、卜筮等天道职能仍旧是史官的主要职能之一。

这种天道职能在《左传》中则主要体现为解释灾祥,进行占卜、参与各种祭祀活动。因此作为史官记载的史书《左传》,把这种天道职能包括在内是非常正常的。

再者,春秋时期确实存在重视*神信仰的时代状况。春秋时期的人们普遍相信天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地位至高无上,可以对人君进行不同形式的惩罚。如果说这种天命观是春秋时期的主导思想,那么作为反映时代客观思想的《左传》,不过就是如实记录而已。因此这也使得《左传》记载,难免充满神*荒诞色彩。

从以上分析可见,范宁等对《左传》失之于巫的批评,可能是对《左传》忠实时代记录的误读。更值得注意的是,《左传》同时也记载了当时人对天命观的怀疑情形,这同样是当时的时代真实反映。因此这也代表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史官思想。

2、《左传》卜筮案例反映卜筮社会应用十分广泛

《左传》中有关卜筮的记录大约有70多处,占卜案例也有50几个,包含内容和种类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第一类鲁国郊祭占卜。郊祭本为天子专礼,且每年只有一次。鲁国因周初周公功高,因此也就有了“天子礼乐”的郊祭资格。《春秋》对鲁国郊祭记载有8次,其中四次是占卜是否郊祭,4处是卜牲,有6次未进行郊祭。《左传》对上述祭祀进行了2次概括性记述。

第二类*治占卜。包含了国家命运、继位者、国都选择、能否得天下以及任用官员的占卜等诸种情形。

图:周初分封

第三类是战争占卜。《左传》记载的战争占卜最多,大概有15次。战争的占卜主要包括战与不战;占卜主帅选择、占卜退兵方法等多种情形。

第四类为婚姻占卜。《左传》婚姻占卜主要包括国君是否纳某妇为夫人;国君是否嫁女于彼国;大夫娶妇某人和嫁女给某人是否吉利等占卜内容。

第五类为个人命运占卜。《左传》对个人命运的占卜,不仅包含有对未出生的小孩子占卜;还包含人生某个阶段的前途命运;以及家族后世子孙的命运占卜。

第六类为疾病、生死、丧葬等占卜。具体包含探求疾病病因和死亡日期,以及丧葬必须择日,假如错过择日,当另行占卜择日的情形。

第七类其他杂占。如住宅、宴饮、祭祀、报仇、谋逆、家臣等都包含在这些杂占之中。

上述详细占卜案例分类不仅包含涉及国家大事的祭祀和战争,而且还包含涉及个人命运、婚姻、疾病、生死等多种情形。

图:记载武王伐纣占卜的铭文

这种大事、小事都进行占卜的情形说明,卜筮在当时社会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当时信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情形下,《左传》记载的国家祭祀和战争卜筮情形,同时说明,卜筮在春秋社会仍旧有着十分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卜筮下移衰落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左传》记载的卜筮案例,同时也反映了春秋社会的时代特征。这时期礼崩乐坏,带有神秘色彩的天命观和卜筮神圣性已经开始动摇,在人们理性精神高涨意识情形下,卜筮作为当时少数人支配的神圣活动,开始走向衰败。在《左传》中有如下详实表现:

1、不盲目相信卜筮结果,更相信自己道德理性分析

襄公九年,穆姜薨于东宫。穆姜当初因与叔孙侨如私通,还想要废掉成公另立叔孙侨如,结果事败被囚。

她曾经刚住进东宫时找太史占卜,得卦《艮》之《随》,太史解释说随,是出走意思,她应该很快就能出来。

结果穆姜自己说:

“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穆姜自己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是绝对不能对等元亨利贞四德,自己自取其祸,必然难以出去了。

在这里,穆姜以内心的道德判断为准则,不仅没有相信卜筮结果,甚至进行了完全否决,这种情形是之前甲骨卜辞里是完全没有出现过的。

还有人意识比穆姜走的更远。如昭公十二年,南蒯准备发动叛乱,事前进行占卜。占卜得到《坤》之《比》大吉之卦,爻辞为“*裳元吉”。南蒯以此求教子服惠伯。惠伯说:

“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裳元吉’。*,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犹有阙也,筮虽吉,未也。”

惠伯认为只有“在下恭敬”、“内心美”“做事善”三项德行俱全,方能和卦吉象对应。三者中如有欠缺,结果未必吉祥。南蒯没有听信惠伯言语,执意发动叛乱,结果事败出逃齐国。

图:鲁国三桓谱系

这个例子更是说明,卜筮灵验与否,竟然还和问卜人的道德水平密切相关。卜人针对卜筮结果,必须结合卜筮之外的理性分析来加以判断,才为准的。

2、公然违背占卜结果,自圆自话

《左传》中也有不少公然违背占卜结果的例子,如僖公十九年,卫国准备征伐邢国,以报复菟圃之役。可是战前占卜结果很不吉利。结果甯庄子仍然建议攻打邢国,陈述理由如下:

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今邢方无道,诸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从之,师兴而雨。

可见占卜结果有时又和道德可以没啥关系,完全看你怎么解释的合情合理,有时甚至还能根据己心,玩弄天意。

图:春秋战车

同时我们在《左传》中,也能看到出于民本思想而违背占卜的例子。如文公十三年,邾文公为迁都到绎地而占卜吉凶。史官说迁都利民而不利于文公自己。文公仍旧准备迁都,理由如下:

文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五月,邾文公卒。

这里的文公违背天意而选择民意,无疑是春秋时期人坚持理性精神,甚至可以抛弃神意的时代进步表现。

3、不仅弃卜,甚至责怪天意

昭公十三年,楚灵王,也就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那位楚王。他为想要取得天下进行占卜,结果不吉,结果楚灵王:

“投龟诟天而呼曰:是区区者而不余畀,余必自取之。”

如果说前面事例,还仅仅表现为对占卜结果的怀疑和更改,这里的楚灵王则把象征神圣的龟扔在地上,还对天意进行谩骂和反击。你不给,不妨碍我自己去拿。

图:好细腰的楚灵王

天意对于楚灵王来说,不再有任何尊严和敬畏感,占卜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形式而已。并且一旦这种形式不符合自己需要,都是可以指责抛弃的。

三、卜筮走向衰落的原因

1、商周易代,重德思想不断致使天命观动摇

从人对卜筮的绝对崇信到怀疑进而最终摒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可以肇始于商周易代,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观念。

殷商统治者历来*神观念严重,并且认为天命观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事事占卜,遵从天意。他们认为只要尊从占卜透露出的天意,就可以王朝永久。就连纣王在露台自焚前还高呼“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图:纣王

然而处处敬事*神、遵从天意,事事占卜问询的殷商却最后灭亡了。周初的统治者就据此认为天命对人庇护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对人德行的考验。所以提出了“敬德保民”的主张,这在《诗经》里也有多处体现。

所以在此前提下,穆姜和惠伯才会不顾占卜结果的吉兆,而依据占人的德行来对应解释卦理。

《左传》里类似以德解卦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晋献公当初没有听从史苏占卜结果,把自己女儿嫁给秦伯。后来导致儿子惠公被秦*俘虏,惠公因此埋怨献公不遵从史苏卜筮,而一同被捕的韩简子则不这样认为,他说:

“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职竞由人。’”

韩简子认为卜筮不过是象数操作,即使昭示吉凶,假若人败德作孽,一样上天不佑,即使占卜吉,也不会实现。

韩简子一再强调德的作用,并且引用了《诗经》原话,也说明德是超越卜筮吉凶般存在。不修德行,只遵从卜筮天命,上天是不会庇护,卜筮也不会准验的。

图:天命惟德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中期前的卜筮案例,并没有对德行的要求和

1
查看完整版本: 透过左传卜筮叙事,看清春秋卜筮特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