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人为什么要读书的这个题,我主要从“人类社会为什么要有书、书籍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三个方面讲一下。
首先,谈谈人类社会为什么要有书?
(一)人类社会为什么要有文字?
人类是地球上最善于使用大脑的生物种群。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人们就在苦苦地追寻着改造自然,改造自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光阴是无限的,如果人类在有限的生命中,积累的经验不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发展,人类就只能在维持生命的低层次上循环往复。人类中的智者,经过一代又一代坚忍不拔的探索,最早发明了语言,开始用语言交流与结绳记事,但语言不可留存,既创造了文字,用文字记事则可长期保留,并可向后人传承。
(二)书籍的发展史
先人们创造文字,主要是为了记事。但记事的文字需要有一种载体将它保存起来,而人类为了寻找储存文字的载体,苦苦探索了几千年。
从现在能找到记录文字的载体看,炎*子孙是最早保留与传承文字记录的:
一是约公元前13世纪,殷商时期的龟甲骨、兽骨载文,就是现在所说的甲骨文。
二是约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用青铜器载文,现称之为金文。
三是约公元前5世纪,周朝末期的竹简载文,现称之为简书(史上用毛笔写字称为书),将竹简连在一起,即为籍。现时所说的书籍,就是这个时代确定的名字。
四是约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纺织品载文,在纺织品上书写的文字,称为帛书。
现在考古发现,在公元前七世纪,西亚两河流域用草和泥巴制成板,并在上面刻有楔形文字。
造纸载文是书籍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书籍的印刷与出版上又一次革命。
年,美国在研究原子弹时,众多的科学家苦于大量的数据计算,而发明了计算机。年11月,第一本电子书出版。于年在欧洲核研究所科学家博纳斯-李发明互联网,使得文字的装载量及传播又发生了一次革命,时至今日,人们能够通过计算机、手机阅读互联网上浩瀚的数字图书。
配图。(三)现代文字载体的多样性
文字载体如今有好多种,从图书馆收藏看,主要有六种:
(1)纸质载体(一本纸质书最多可载百万文字);
(2)胶片载体(一张胶片可载数万文字);
(3)磁带载体(一盘磁带可载数十万字);
(4)光盘载体(一张光盘可载上百万字);
(5)U盘载体(1G的U盘可载五千万个汉字,而一个1T的移动硬盘就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级图书馆的收藏量);
(6)网络载体(网络的后台可无限存储文字,并且能快速传递与方便阅读。
我曾经将人类的信息传播分为五次革命:语言、文字,印刷术,无线电,网络。十多年过去了,有学者加了一次革命:视频交互。后来,有学者将5G作为第七次信息革命。
人类社会为什么要有书?简单的讲,书籍记载人类的活动过程与经历;是实践到理论的总结、提炼与升华;是传递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主宰世界的力量源泉。
第二,说说书籍在人类文明与进步中的作用
(一)书籍是人类强大于其他动物的唯一力量源泉。
人类早期,大家在一起联合狩猎,共享共生,事情多起来需要记载,发明结绳记事;群体之间需要交流与传递信息,又发明语言;为了记事与传承,人创造了文字;文字记载多了,就装订成卷成册;为了记载更多的信息,还要便于携带与查阅,又发明了纸张与印刷术,许多纸张订在一起,成了今天还在用的书籍。书籍可将前人的智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二)“人”和“民”都能读书,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
先人创造文字时,“人”和“民”不是一个概念。“人”是指贵族阶级,而“民”则是指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如贵族阶级称谓“大人”、“圣人”、“文人”“才子佳人”,而老百姓的称谓是“民众”、“庶民”、“黎民”、“贱民”等。
在奴隶社会,只有“人”才有读书的权利,“民”是不能读书的,后来人和民组合成一个词:人民。普通平民百姓也能读书,是通过抗争得来的,是人类的文明进步。
(三)读书能促进人类的文明,推动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字,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记载了所处时代的兴衰和做人做事的经验与教训,供后人学习借鉴,总结并记载了所从事行业的有用知识、发展历史,以及探寻规律的方法与途径。
后人阅读前人的书,则是与人类的智者进行交流,得知他们做人做事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以及了解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现在的科学技术能保证人类上天、入地、潜海,不是现代人突然变得厉害了,而是通过学习前人传承下来的智慧——书籍,再加之奋斗与创新发展的结果。季羡林说过:“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四)人类的后世子孙只要读书,就能提高自身素质与生存能力。
大家在读中学时,应该都学过《劝学篇》,这篇古文的开篇就是“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甚于蓝。”当今社会,读书的多少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志,学历高低与一个人能否成为专家、人才紧密相连,诸多事实反复证明,读书多少与一个人的成功及对社会的贡献息息相关。
英国史学家萨克雷教授讲到:“读书能够开导灵*,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读书能使人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生存能力。
(五)各个时代的精英对读书的认识与总结出的箴言: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
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前苏联乌皮特)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前苏联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英国莎士比亚)
书籍是幼年人的导师,是老年人的护士,在岑寂的时候,书籍使我们欢娱,远离一切的痛苦——(英国柯里叶尔)
我认为:书是提高一个人生存质量的倍增剂!是温暖一个家庭、家族的太阳!
第三,讲讲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
怎样读书,前人说过很多,网上查找也很容易。在此,我想说的主要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书籍,以及简要的介绍一下读书方法等方面讲一讲。
一、对在校学习的主要目的应有清醒的认识
现代社会,在校各个阶段的学习应达到的基本目的:
1、小学、初中、高中:认识-字,会计算,能阅读,了解一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楚知识,具备生存与交流的能力;
2、中专、大专:学习一门技能,提高生存本领;
3、大学:学习一门专业,并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4、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会从事研究的方法;
5、博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
6、博士后:在导师小组的指导下,自己选课题并完成研究。
博士生前的在校学习,是继承性的学习,属学历教育。博士后的学习,是创新性的培训。一个人走出校门后,各行各业都还设计有不同的职位、职称,从初级、中级到高级,总有某个机构会根据每个人的学习进步情况,还将不断地进行考试考核、评审评价,而给予相应地定位,一般是一级一级的提升,对特别善于学习与实践者,尚可破格提升定位。
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可以这样说,一个人从他启蒙、参加工作,直至退休、乃至消亡前,只要不断地学习进取,总有高一级的平台等着你。但无论何时,只要你停止了学习,你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与机会。
二、对现时各种传递信息的载体要有较全面的了解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传递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不仅仅只有图书,还有其他很多种类,现在讲读书,就不能只是说阅读纸质书籍了。下面,我简要介绍六种信息载体的优缺点:
1、图书。优点:系统、全面、知识成熟,刊载的知识都得到实践的验证;不足:出版周期长、新知识揭示不够。如一本自然科学的著作从编写到出版,一般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有些社科书除外),虽然是新书,但书中所介绍的知识,都是三年前的了。
2、期刊(也叫连续出版物)。优点: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报导及时;不足:探讨性的比较多,有待时间与实践的检验。
3、科技报告。优点:源于实践、可靠性大、先于期刊。不足:控制发行、获取较难。
4、学位论文。优点:观点新颖、有参考价值。不足: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公开发行。
5、网络文献与数据库。优点:时效快、获取便捷、收索范围大。不足:鱼龙混杂、要有支撑条件,保存时间有待检验。
6、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