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体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商代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文字,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魏晋至今的楷书(包括草书与行书)。
甲骨文甲骨文出现于商代,刻写在龟甲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也用于记事,甲骨文既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
金文金文始于夏商,古代铸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主要是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以大盂鼎,毛公鼎等青铜铭文为代表。
战国文字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治经济文化有很大的差异,用于书写的材料较多,文字的种类也较丰富,字形字体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用毛笔写在竹简上的简册文字,写在丝织品上的帛书文字,铸或者刻在金属器物上的铭文,刻在石头上的石刻文字。
小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的*策。推行小篆为标准字体,具体是由李斯作的《仓颉篇》,赵高作的《爰历篇》等。小篆是在秦国原有的文字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字体的统一极大地促进了古代中国的*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隶书隶书在历史上也叫佐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的一种字体。秦朝统一后推行的小篆并不便于书写,隶人(指衙门中专掌文书的书吏)为了简约易写,大量使用了隶书。
楷书楷书楷书也叫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到今。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演变发展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