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勇,张勇,匠人工坊手工刀匠,代表作手锻大马士革刀《合璧》《长风》)
孔子提倡“文事武备,武事文备”。在古人的书房里,除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往往还有一宝必不可少,就是刀。
乾隆皇帝文房用刀,青金石、白玉手柄,金镂空花鞘白玉柄小刀金镂空花鞘白玉柄小刀金嵌绿松石鞘牛角柄小刀金胎烧珐琅鞘玉柄佩刀自殷商时期,刀就已经进入官吏书房,成为了一项独立的文房用品。那时候,文字主要刻在龟甲、竹木、青铜器之上,刀是文士必备的契刻工具,亦可作削错之用。在河西走廊的居延就曾挖掘出刀、砚、墨、毛笔等实物。
西汉漆鞘青铜书刀在汉代,十分流行佩戴书刀,天子常常把书刀赏赔给臣下。在汉《国三老袁良碑》有记载:“今特赐钱十万,杂缯卅匹,玉具剑、佩书刀……”
出土的汉代画像中,也均有佩戴书刀的官吏形象出现。佩戴书刀,已经成为当时上层社会的一种风尚。
其中,最讲究的一种叫“金马书刀”。这种刀,刀身经反复锻炼,锋利无比,刀柄用金丝镶嵌出各种花纹图案。《金马书刀铭》云:“巧冶炼刚,金马托形,*文错镂,兼勒工名。”
满城汉墓错金铁匕首,两面装饰火焰纹和张衡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文房中,还有一种裁纸刀,更是极富雅趣。
这是古代文士常备案头,用来裁纸写信作画的一种小直刀。
这种雅好一直传承至今,开卷读书,刀不离手,边裁边读,手、眼、脑并用,这说的就是许多文人墨客热衷的裁纸刀和“毛边书”。
毛边书,其“天”、“地”及四周,留有很大空白。书装订成册后,不加裁切,“三面任其本然”,纸页自然蜷曲,页与页相连,看书时,亲自用刀一张一张的裁开。
这是自然朴素、别具一格、极富情调的一种读书方式。
鲁迅,就是毛边书的热衷者,包括郭沫若、郁达夫、臧克家、矛盾、孙福熙等诸多文化大家的作品都曾以毛边书的形式面世。
毛边书《苦闷的象征》,鲁迅先生翻译的毛边书《中国小说史略》当年,鲁迅的《域外小说集》在出版时就是毛边书。年,鲁迅在致曹聚仁的信中写到:
“《集外集》付装订时,可否给我留十本不切边的。我是十年前的毛边*,至今脾气还没有改。但如麻烦,那就算了,而且装订作也未必肯听,他们是反对毛边的。”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文竹刻花鞘象牙裁纸纽约亚洲艺术周,一对格外引人注目的白乾隆皇帝御用小刀,浮雕龙玉质手柄乾隆皇帝御用小刀,浮雕龙玉质手柄清代小刀,羚羊角剑刀柄,犀牛角刀鞘清代小刀,羚羊角剑刀柄,犀牛角刀鞘故宫藏有一把国外回流的清代晚期文房小刀,上面刻有英文“china,据说是国外某个贵族高官特邀定制,或是当朝官邸贵族的外交之礼品。
除了裁纸,文人雅士在拆信时也很讲究。
古代王公贵族写信,为了彰显身份和品味,喜欢用精致的火漆或红色蜡油进行封绒。甚至,封蜡上还雕刻以精致的家族徽记、纹章等。
收到来信后,如果直接撕开可能会毁坏信件,用手去抠掉蜡封则会弄脏手指,所以,他们喜欢把摆在案头的精美小刀拿过来,慢慢裁开封口的火漆或者封蜡,然后才取出信来慢慢阅读。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金烧蓝牛角把小刀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洋金烧蓝柄白玉鞘小年广州解放后,叶剑英主管广东**大事。据说,在他的办公桌上,就有两件他十分珍爱的文房用品,一件是瓷笔筒,另一件就是一把象牙柄小直刀。叶帅常用它拆看公文,可谓刀不离手。
另外,在古人书房中,最常见的还有焚香和烹茶的器具。
图:《临宋人画册》这幅《临宋人画册》中,画面左下角是一个茶炉,纱罩下放着饮茶用的托盏等器具。
图:《英雄谱赞图》这幅明代《英雄谱赞图》,描绘的是典型的明代官宦人家的书房布景。画中最下面,是一个高腿香几,上面陈设香炉,袅袅香烟。
焚香以静气、烹茶以待客,自然少不了香刀和茶刀。
匠人工坊金刚六字诀茶刀茶刀,中国古代茶具之一,是一种解散紧压茶的工具,利用尖刃可以轻松插入老茶柄内,轻轻上提,茶饼便会自然张开,可以很好地保持茶叶的完整性,不会伤茶。
小叶紫檀柄汉风茶刀茶刀·金蛇锥荆轲茶剑至于熏香,也是古代贵族之家、文人墨客的一种雅趣爱好,他们经常在书房内召集文友,进行雅集活动。
香刀,多为手掌大小,刃口锋利,刀柄利于握持,用来切开沉香。
香刀·匠人工坊中国文人,自古追求沉静内敛、低调朴实,案头的宝刀,手柄也多以小叶紫檀、*花梨等名贵红木为材料,光泽柔和,不浮不嚣,锋芒内敛,有一种沉静优雅的魅力,因而格外受到青睐。
中国古代的文房用刀,集实用与美观于一身,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手工艺术精品,历经唐宋元明之后,至清代形成了鼎盛时期,其设计之精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年北京翰海春拍时,一把清乾隆竹*浮雕夔龙纹象牙刀,成交价达到了21.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