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腐败与文化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思想已十分明确。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第一节文化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积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内涵。国家、民族的差别,并不是简单表现在肤色上,也不是简单表现在文字上。*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都拥有许多不同国家,英语、俄语、法语等,也是众多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语言。但是,这些肤色、语言相同的国家,却有不同文化,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拥有不同的历史内涵。
如我们,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超过年,是人类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没有历史断层的文明古国。最早有*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他们奠定华夏文化基石,在我们的血脉里留下最早的也是最深的共同印记,我们一直都说自己是炎*子孙,离开他们,这个说法自然就不存在了,再早还有女娲、共工、夸父的传说,这都是我们特有的文化。
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生产力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那是一个圣贤辈出的时期,国家不大、人口不多,走在大道上,你可能遇到孔子带着子路、顏回等一干弟子在周游,讲授“仁义”之道。他开创了儒家文化,成为影响中国最深的思想,一路下来,孟子、荀子、董仲舒、周敦颐、朱熹、王阳明、顾炎武、梁漱溟等大儒一脉相传,成就了文化星河中最灿烂的一支。
还有传说当过孔子老师的老子,一部《道德经》开创道家文化,庄子、列子、王弼、郭象等人紧随其后,人类最早的辩证法就源于道家。还有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谷子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人类最早的唯物思想在那时也有了端倪。没有他们的成就,中国怎么能够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呢!
其后屈原登上历史舞台,一曲《离骚》让人们颂扬至今,一个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诞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唐诗,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宋词,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散文,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元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小说大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代表的杰出帝王;房玄龄、杜如晦、狄仁杰、包拯、张居正、曾国藩等为代表的名臣;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薛仁贵、岳飞、徐达、林则徐、左宗棠等为代表的名将;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为代表的名医;王羲之、顾恺之、米芾、郑板桥等为代表的书画家;李冰等水利家,祖冲之、张衡等科学家……
他们都是一部部传奇,每个人值得我们骄傲,每个人让我们难以超越。还有那些巧夺天工数不尽的文物,玉器、青铜器、瓷器等,件件让我们叹为观止,它们都出自有名或无名的祖先之手。那些几百上千年前就已建成的塔、殿、楼,寺院、石雕、桥梁,让我们流连忘返,它们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到了近现代,又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兴,鲁迅、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钱学森、李四光、王淦昌、邓稼先、袁隆平……这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地方,这些就是我们的历史沉淀,是我们的文化。他们,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理由,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决不可缺的东西。它是精神支柱,在民族存亡兴衰的关键时刻,它就是旗帜、就是号角,就是凝聚力量的纽带。二战期间,斯大林在战火燃烧的红场,在那次意义重大的阅兵式上,对勇敢的苏联人民和红*战士们说,敌人正在践踏这块诞生了托尔斯泰、普希金、别林斯基、屠格涅夫、柴可夫斯基……的土地,在那个危难时刻,他为什么要提到这些人?因为他们代表了俄罗斯民族的文化,代表了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是全俄罗斯民族及苏联人民的精神支柱。不保护他们的遗产,苏联就要灭亡、俄罗斯民族就要消亡,所以,斯大林用这些人激发人民和红*的战斗热情。
无论到哪个国家,到哪个民族,一定要注意了解那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了解他们敬仰的历史人物。到丹麦,你一定不要说安徒生的坏话,虽然安徒生在世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耀,但是,他现在就是丹麦人民的偶像,是丹麦文化的象征。到意大利,你就要尊重加里波第、斯巴达克斯、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伽利略、帕瓦罗蒂等,他们是意大利民族的骄傲,是意大利国家与民族历史的代表,代表他们最灿烂的文化。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或多或少,都有让他们刻骨铭心、无比自豪的人物,其中有许多如牛顿、达尔文、黑格尔、爱因斯坦等早已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要充分尊重。
今天是昨天的延续,现在是历史的继承。我们必须学习、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尊重历史和文化,对我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继往开来,才有美好明天。谁抛弃历史,谁就会被历史抛弃。我们的根在哪里?在炎帝、*帝那里,在祖先那里,抛弃历史,就是不认祖先。现在,有许多人叫嚣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叫嚣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可是,他们的根在哪里?也在炎帝、*帝这里,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历史里,不认祖先、把根抛弃,他们能有未来吗?
我们必须尊重民族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的精神。有些人认为,古代那些东西陈旧、落后了,不值一提;有些人认为,现代社会已远远超越古代,看,我们有汽车火车、飞机飞船、航母潜艇,能上天、能入海,我们有电话手机、电脑网络、高楼房高速路,生产方式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的,我们是文明进步多了,但是,我们超越古代了吗?我们超越祖先了吗?错,我们永远不能超越他们。
我们的躯体里流淌着祖先的血液,我们的脑子里印刻着祖先的思想,我们只是他们的衍生品。没有他们创造语言、文字,我们今天还比划着手脚,哪来的电话手机、电脑网络;没有他们发明造纸、印刷,我们还在龟甲竹板上写字,遇到好文章只能口传手抄;没有他们发明火药,别说飞船,就是大炮也没有,敌人来了仍是刀枪棍剑。一句话,没有他们的智慧,就没有今天的一切,哪敢说我们超越祖先?!
今天,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国家和民族实力的比拼更加侧重于软实力竞争,软实力说到底就是文化。哪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更加具有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我们曾经拥有辉煌历史、光荣过去,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可以躺在祖先的成就上睡大觉。批判、继承祖先的优良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用新的方法阐释它们,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新的力量,确保我们的文化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站在人类文明前进的前列。
尊重历史和文化,是为了建设今天,更是为了开辟未来。人类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哪个民族有更加清醒的头脑、有更加厚重的文化和思想,哪个民族就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自己,为全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我们要学习祖先的精神,脚踏实地,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积极创新,开拓新文化,迈向未来,让我们的优秀文化为全人类进步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