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作为甲骨文的主要书写载体,龟甲并非安阳及其附近的产物,其来源多种多样。有多种水生乌龟或者陆龟,有些品种甚至已经绝种。
无论是从古代典籍看,还是从近代方志的记载考察,我国产龟之地多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河南省近代方志中记载产龟之县也有十八个,但都在安阳以北或以南,唯独安阳不产龟。
甲骨文所用龟甲,大多数来自南方和西方的诸侯方国的纳贡。这在甲骨文和古籍中都有记载,如《诗?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淮夷地处淮河与长江下游一带),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生物学家对安阳殷墟出土部分龟甲的鉴定,也证明了“此种中国胶龟仅产于南方,如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
另一种殷墟甲骨文所用的龟腹甲,十分独特,其颜色淡*,纹路清晰,大小统一。由于乌龟壳的颜色与其生存环境存在高度关联。因此,只有生活在沙漠里的热带乌龟才有淡*的颜色。这决定了中国境内发现的甲骨文龟腹甲的主要龟种就是本土水龟以及埃及陆龟,埃及陆龟被捕杀太多现在已经绝种了。而大龟四版所用龟腹甲可能是非洲苏卡达陆龟,中国境内这么大的乌龟极少。大型的龟甲也有用海龟的,应该来自东海边的方国或部落。
商代晚期占卜所用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以及龟甲(龟的腹甲)。这时大部分是水龟了,是献给殷王的供品,其中有的来源远自缅甸。殷商后期占卜中,所用的龟甲大部分是水龟,而非陆龟。
大型甲骨文的龟甲来源很稀少
商代在杀龟之后使用青铜刀具将腹甲和背甲分开,对腹甲进行加工处理之后就开始用于占卜。而对龟甲的加工主要包括钻和凿。就是在龟甲之上开一些椭圆和圆形的洞,主要是使用刀具挖。
在占卜的时候并不是将整个龟甲放在火上灼烧(不然整块龟甲都烧得漆黑会导致无法占卜),而是使用点燃的树枝灼烧这些洞,然后龟甲就会裂开纹路,当然也有极个别的龟甲怎么烧都不开裂,这种龟甲在占卜中一旦出现是要被废弃的,甚至会被认为是不吉之兆。
可见,殷商的甲骨文书写者并没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是不远千里地收集似乎并不那么方便易用的书写材料。
从以上所述龟甲产地来看,甚至是需要千里迢迢运来安阳殷墟的。
考古发现还没用湾的龟甲
这实际上非常不合理,早期古代文明中:古埃及莎草纸的原料是非洲本土植物,在尼罗河中下游两岸密集分布,古埃及人得到原材料很方便。古代两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楔形文字的产生也起了很大作用:当地缺乏适宜制作书写材料的树和灌木,但是便宜的泥巴在河岸边容易获得,完全不需要成本,这使得泥板楔形文字和甲骨文的用途完全不同。
就楔形文字而言,自然地理环境是选择泥板为书写材料的决定性因素,并最终决定了楔形文字字形的特色和风格,而且泥板楔形文字有各种文学作品、账单、信件等各种题材,是适合大范围内传播信息的载体(当然也是相对而言,识字的只有贵族富商官吏);
而对于甲骨文,虽然其字形的特色和风格也直接源自书写材料的性质,但自然地理环境并非甲骨文选材龟甲的决定性因素,甚至没有起到积极作用。相比木牍竹简,在龟壳上刻写文字明显非常困难,而且保存起来不方便,明显不适合大范围的传播信息。
因此甲骨文刚被发现时有外国人不相信是真的,认为中国古人非得拿着乌龟壳写字非常不合常理--这和现代那些“伪史论者”很像,呵呵!
大型陆龟
但是,甲骨文的出现有更深层次的规律在发挥作用:
而殷墟所有的甲骨文几乎都是殷商人占卜求神的文化遗存。卜蓍在国家的*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商王朝统治者认为世间的一切都由“上帝”主宰,统治者作为“天子”,一切都要服从“上帝”的命令。而“天子”与“上帝”的沟通,就是运用龟甲兽骨为媒介去卜问“上帝”的旨意。《史记》载:“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
基于这一目的,甲骨文选择龟甲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也成为当时最适合的选择,原因有二:
其一,甲骨有局部过度受热便出现裂纹的性质,卜师在整治好的甲骨上施灼呈兆,占人判断吉凶,随后将所问之事及其结果契刻在甲骨上则理所当然;
其二,与楔形文字不同,甲骨文大部分是为商王朝或商王个人占卜的记录,小部分是为一些与商王关系密切的贵族占卜的记录。即是说,甲骨文不需要被广泛地应用和传播,也不需要更多的人理解和掌握,自然也没有必要选择易得、廉价的材料。
相反,为了保证占卜活动的权威感和神秘性,突出统治者的至高地位,避免其流入民间,甚至需要选择一种不那么容易得到的材料——《史记》中记载的“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正是通过神化龟甲来渲染这种权威感和神秘性——而产于南方、珍贵难求的龟甲恰恰能够满足这个需要。在这里,*治和宗教环境的影响取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成为了甲骨文书写材料、工具和方式的决定性因素,这同样是由文字背后的“事”,即“记录占卜求神的结果”决定的。甲骨文中常见的"龟"字写法如下,
甲骨文中龟字的写法
甲骨文中龟字的另外一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