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亦称用事,指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增加词句含蓄与典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用典使立论有根据。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唐)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今天我要告诉您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占卜用的龟甲和蓍草。
这个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真玉要烧三日才辩出,真才要经过七年时间才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才能露出本来面目。
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历史上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事实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其忠心耿耿是真,篡权则是假。
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但事实证明他的“谦恭”是虚伪的,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如果不用时间来考验,过早地下结论,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从而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诗一开头就用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一下子抓住了读者想知道的心理。
接着先说不是什么,是什么也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然后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辨材”两个例子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周公”,“王莽”两个故事是从反面证明。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既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又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
文中“周公”,“王莽”两个典故是用来验证所说的理论或想法。
又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有感》:“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其中“蛇足”的故事作为引证,比喻不要另生枝节。
用典(二)用典方便比况和寄意。
《别房太尉墓》
杜甫(唐)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我身在他乡又要四处奔走忙碌,今天挤出时间在你孤坟面前停下马来告别。睹物思情想起历历往事,不觉眼泪把近处的泥土都弄湿了;抬头看看低暗的天空中漂浮着一片片残云。
往昔你下棋像谢安一样镇定儒雅,我像吴季札一样拿着剑寻找徐君。只看见林中的花朵纷纷落下,耳边不时传来*莺啼叫的声音送我渐渐远行。
诗人临行前凭吊友人,心情异常沉重,在一片愁惨哀伤中,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及敬佩。全诗写情、写人得体恰当,一往情深,情真意切,却又不失含蓄委婉。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两句,着意刻画出一个幽静肃穆的氛围,只看到这样的场景,只听到这样的声音,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哀。
诗中“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两句为用典,以此比喻作者与房太尉的生死交情。
又如宋代诗人陆游《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难堪伯仲间”,“出师一表”为典故,明引诸葛亮《出师表》篇名,暗取诸葛亮坚持北伐,统一中国之意,表达了诗人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热忱。
(三)用典减少辞语繁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姑且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应处之泰然。沉舟侧畔有无数帆船竞相奋发;病树前头各种各样的树木正欣欣向荣。今天听了你的诗歌真是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自己的精神吧!
这首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既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特别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以“沉舟”、“病树”喻困难曲折,反衬出“千帆过”、“万木春”的无限生机,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和潮起潮落的豁达开朗。提示人们:不要被困难和挫折吓倒,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胜利总是和勇敢者在一起。
文中“闻笛赋”和“烂柯人”是用典。“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奇才嵇康一个人物的历史京东旗舰店¥16.4购买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怀旧空吟闻窗赋”意为想起当年因*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载: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的人都已逝去。
“到乡翻似烂柯人”,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的感觉,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省简了不少语言。
又如唐代诗人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中“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阳春一曲和皆难”的“阳春”两字是用典,就是引用“阳春白雪”的成语剪裁而成,即曲高和寡的意思。
(四)用典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完善。
《锦瑟》
李商隐(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
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鹏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辩;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
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
这首诗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委婉含蓄地从多个不同角度写出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的心情,痛惜年华流逝,抱负成空。
文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四个典故,以四幅清丽,静谧迷离而又含带凄切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将“晓梦”、“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鹃”之物来表现怀才不遇。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生烟”的迷惘。典故的运用不仅使诗歌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使诗歌的语言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词句更臻完美。
又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蜀先主庙》中“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指刘备转战南北,几经颠扑,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形势;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出英雄之志。“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而成,“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谓对应自成巧思,浑成自然。
(五)用典使形象更鲜明更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
《李凭弹箜篌引》
李贺(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在秋高气爽的深秋,用吴地丝和蜀地桐制作的箜篌演奏音乐,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演奏者是谁呢?是宫廷中著名的乐工李凭在皇宫里演奏。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琴声悲抑时似带露的芙蓉如泣如诉,琴声欢快时似盛开的兰花张口欲笑。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音消融,人们陶醉在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高居天界的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老鱼和瘦蛟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
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陶醉其间,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既有现实的,也有幻觉的,既有人间的,也有天上的,历历在目,可见可感的。
文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三句诗,有湘妃、素女、女娲、吴刚等神话传说,都是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这样不仅构成了奇特的艺术境界,而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又如宋代诗人陆游《邻水延福寺早行》中:“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其中“化蝶”为用典,借用为“睡觉”,“闻鸡”为用典,借用为清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