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的我们,没有电脑、手机、游戏等娱乐产品,甚至电视机也不是太普及。如果你在早起或者晚睡时,尤其是在每周二的下午,打开电视机的你,肯定会收获一个马赛克的球状图案。为什么呢?
这是建国以来的惯例。过去设备比较落后,且一般只有一套设备,所以规定每周二下午一点至六点为检修时间。为什么不定在深夜而是下午是因为检修的主要设备都是发射塔和差转台,这些都是在室外的,下午的能见度是最好的,适宜检修。在以往所有的广播电视媒体周二下午都要停播的。就算在有节目的时段,有时还要出去转几转天线杆。
现在这个画面很少能看到了。卫星越来越多,设备也好了,所以电视台基本都是24小时播放的了。
那时能用来打发业余时间的就靠武侠小说了,一首《莫让红颜守空尘》的旋律,就足以让我们想起当时读小说的如痴如迷。身后经常传来父母的呼喊:快考试了,还不抓紧看看书,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其实最早的成语应该是“临阵磨刀”,刀之所以要临阵来磨,可见它是古代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后来由于有了戈、矛、戟、戗(qiāng)等长兵器,这个成语便逐渐演变为“临阵磨枪”了。
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作为砍劈工具或随身携带的自卫武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刃部较长。
起初的铜刀脱胎于石刀,形状很小,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兵器便是青铜刀。商朝的青铜刀,刀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其制作如同石刀。青铜刀主要用来砍削器物、宰牛羊、防身自卫,还未正式应用于战争。周代重剑,不喜佩刀。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大刀,柄短刀长,有厚实的刀脊和锋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圆环形,所以又叫“环柄刀”。但那时的青铜刀质地较脆,缺少韧性,劈砍时容易折断。与同时代的铜剑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体笨拙,远不如铜剑精巧锋利,因而刀迟迟没有投入到战场之中。
随着钢铁问世于秦汉时期,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长,并且已有专门的战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讲究式样别致,镶饰美观;战刀则注重质地坚韧,作工精良。在当时诸国战争中,兵车已渐渐退出战场,取而代之的骑兵队成为作战主力。因此单纯的长刺兵器不足以发挥效力,刀已成为主要兵器之一。在战场上的厮杀格斗中,许多将领往往长矛短刀并用,远刺近劈,威力无比。钢刀不仅用于战场上,而且在官场上同样地位尊贵。汉朝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刀。佩刀表示达官贵族的身份等级。东汉时,对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装饰都有极严格的明文规定,谁也不准许逾越。
“刀”字的甲骨文和金文都为独体象形字,甲骨文象早期的短柄翘首的石刀,金文更像一把短柄青铜弧刀的形象,小篆字形与甲骨文一脉相承。现代汉字的字形就是在小篆的基础上隶变与楷化而成的。
古时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就是刀耕火种,“刀”可引申为泛指可以用来斩、削、切、割、砍、刺、铡、剪物体的生产工具,它又是用来切肉切菜的生活工具。早期汉字甲骨文是用刀契刻于龟甲兽骨之上的,刀就是笔,因此“刀”又有“笔”的含义,是一种书写工具。中国的古钱币,其形如刀,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等国的刀型铜币,是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因此“刀”又是早期的货币。
刀,不仅仅是一种冷冷的兵器,它也是人类祖先的日常生活工具,也是记载着华夏文明的一种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