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今天是春分时节,但我们今天话题不在春分,而在于其中的古语文言,我们都知道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诗词歌赋,都是古人的精华所在,也是我们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的精华所在,字与字的组合、读音、用法各不相同,又相互交叉,组成了不同寓意,并且源远流长至今。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文化传承,这使得“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的“甲骨文”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一直发展到今日,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各种字体纷纷诞生,这是中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甲骨文,中国悠久历史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最为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后续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演变,文字最终成为了现在的简体中文。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就是因为最早的时候,文字都是来源于图画,书与画好比像兄弟,同根生,有着千丝袜缕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各种网站都搜查得到,不同时期的文字,比如更早期的刻符类,西周时期的金文,秦始皇统一以后,文字也得到了统一,出现了篆体,汉朝时期的隶书,唐朝时期盛行楷书、草书、行书,宋朝时期出现的宋体等等,到了新中国时期,则出现了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文字的简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府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主持关心下,结合了上百名专家,对数千个常用的中国文字进行了一次字体的简化。当时的出发点,应该说是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经历了上百年的内忧外患,国弱民穷。中国又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当时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建设国家,识字扫盲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简化文字,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数以亿计的人民大众,能够尽早尽快地识字认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学生在校学习,以此为最基本的基础,才有可能学习科技,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
汉字自古以来就有繁体与简体两套写法,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可发现汉字简体的形迹,例如“车“就有多种写法。后来经过篆体隶化,并存两种写法的文字越来越多。由六朝到隋唐,汉字逐渐隶楷化,当时或许是为了美观对称,很多古字都增加笔画,而简体字开始被称为“俗体“、“小写“、“破字“等,在民间社会仍广为流传。
年12月,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定于年1月1日生效。国务院将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的通用的语言文字地位,同时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但不能在普通话播音和电影中夹杂滥用。电影、电视剧中扮演领袖人物的演员,在剧中一般也要说普通话,如因内容需要,使用某些方言不宜过多,使用方言的电影和电视剧的数量也要有所控制,但地方戏剧则不在此列。(中国时报年12月10日)
九大原则
叙述如下(括号内为繁体):
1.保留原字轮廓:如龟(龟)、虑(虑)。
2.保留原字部份特征省略其他:如声(声)、医(医)。
3.改换笔划较简之偏旁:如拥(拥)、战(战)。
4.形声字改用简单的声符:如惊(惊)、护(护)。
5.相通字合并:如“里”和“裏”相通,以较简的“里”为合并字。“余”和“馀”相通,合并字为“余”。
6.草书楷化:如专(专)、东(东)、车(车)、转(转)。
7.采用古象形、指示、会意字:如三人成“众”(众),双人为“从”(从),网(网)。这些古字既简单又符合造字原理。当初这些古字可能是为了美观而繁化。
8.用简单符号取代复杂偏旁:如鸡(鸡)、欢(欢)、难(难)之左偏旁改ㄡ。
9.采用古字:如圣(圣),礼(礼),无(无),尘(尘)等字。
中华文字对国际的影响: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均采用了大陆的简化字。大多数国家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外交关系,也接受了大陆的简化字和普通话作为中文规范。由于大陆居于国际交往强势地位,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30年,外国人学习中文基本使用简化字。
最后,送大家一个笔画最多的字,大家都知道这个字怎么读吗?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写下哦,也可以让还不懂怎么读的朋友们一起学习!分享知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每一位点开、浏览过的文章的朋友~
愿你的生活,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