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篆书乃各体之首,是书法艺术的源头
TUhjnbcbe - 2023/8/22 21:36:00
哪里可以治好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910787.html

#篆书#书法分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其中篆书是一种早期文字。

不过这并不是五大书体的发展时间顺序,最早的篆书大约要算商代中晚期的金文,距今三千多年吧。隶书大约出现在秦朝,成熟于汉,距今大约有两千二百年。楷书大约出现在东汉,现在保存最早的楷书应该是三国时期的钟繇写的《宣示表》,距今一千八百年左右。行书出现的年代和楷书差不多,近乎同时,可以认为行书最初就是写得流畅随意一些的楷书,后来才和楷书在笔法和结体上有了比较大的区别。草书起于西汉,比楷书和行书都要早一些,距今两千年左右。

所以,从发展时间上看,并不是楷书写潦草了变成行书,行书再潦草点变成草书,行书和草书应该算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下面是一个根据我了解的信息按时间编排的书体谱系。

对篆书包含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

篆书包含大篆和小篆,两者在时间上是前后关系,小篆是指秦朝统一文字时由丞相李斯规范化以后的篆书,这个基本没有争议,而大篆则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最狭义的理解是大篆就是籀文,据说是周太史籒创建的文字,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与籀文最接近的是差不多同时期的石鼓文,也有说法是石鼓文就是典型的籀体。

按这个理解,早先留下来的篆书经典就仅仅包含石鼓文和小篆了。

最广义的理解,秦以前的所有文字都应该算作大篆,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甲骨文,金文以及石鼓文都属于大篆,加上小篆就是篆书这个词的全部外延了。

我个人选择广义的理解。

甲骨文是直接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契刻文字,风格上和毛笔书写的文字差别比较大,用毛笔书写甲骨文,相当于用软笔模仿刀刻的效果,比较勉强,所以书法界临习甲骨文的人不太多,更多的是把甲骨文当作中国文字的起源来研究的。

出土的甲骨文以商代为多,后来慢慢消失,但据说直到秦朝都还有甲骨文存在。

金文也就是钟鼎文在商代是和甲骨文同时存在的,两者因为工具不同所以风格迥异,同时一部分文字的写法也不同,但如果据此把甲骨文和金文看作同时存在的两个独立的文字体系,就明显有点夸张了,实际上大部分文字的写法,在甲骨文里和商代金文里是相同或者至少是相近的,应该属于同一文字体系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由于甲骨文在商代以后就比较稀少了,不像金文一直延续到周朝后期,让我们能够看出小篆与金文之间的传承和演化关系,所以我在谱系图里把金文当作现在所有书体的共同源头,而甲骨文则作为一个并行分支画在旁边,但这并不表示我不承认甲骨文也属于篆书的范畴。

篆书在汉代开始慢慢退出实用汉字的行列,只是常常还作为碑额以及文章的标题等等出现,到后来写篆书基本上就只是书法界的事了,已经不能算作仍然使用的实用汉字种类,所以我用虚线表示篆书在汉代以后的情况,其实隶书在楷书行书流行起来之后,也不再是主要的实用字体了,但并没有彻底退出实用领域。

草书可以说一开始就不是为实用而产生的,它一产生就寄托着文人们的艺术追求,但草书的发展一直没有中断过,所以我还是用实线画出来了。

以上就是我自己对于五大书体的一个大致认识,现在来说篆书。

对于现代人,篆书既难认也难写,已经完全没有实用价值,只存在文字研究的价值和书法方面的价值了。

从书法角度看,我觉得篆书有两方面价值。

都知道素描是学习西方绘画的基础,原因就在于它是单色的,掌握明暗关系时可以不受色彩的干扰。篆书的线条比较单一,基本就只有直线和曲线,没有后来的书体那么多的笔法变化,这可以让我们在训练控笔能力时面对比较单纯的条件,不受太多用笔技巧的干扰,能够更好的掌握一些基本功。

这就是我眼里篆书的一个重要价值:适合用来训练基本功。

另一个价值就是篆书独有的艺术魅力了,我个人是为了训练控笔能力才去临写篆书的,但临习之后却被篆书的魅力感染,决定要把篆书也作为自己的主打字体之一来深入学习。

篆书是早期的汉字书体,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欣赏篆书就有点像一个成年人回头去看‘孩儿体’,常常能够从幼稚笨拙中感受到某种特殊的韵味,这是一种很奇特的现象,文字演变中,一方面从实用角度演化得越来越简单容易认识也容易书写,一方面从审美角度演化得越来越美观而且有神韵,但我们却又从早期的文字中发现了独特的魅力。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追求,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在秦汉以前,文字的书写应该主要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也就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

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时的人们在书写文字的时候,肯定也会尽可能按自己的审美倾向去写得更好看一些,这一点基本不用怀疑。

下面的五张图片依次是,商代金文,内容是‘父戎竟’;周朝早期金文《大盂鼎》局部,内容是‘唯九月’;周朝中晚期金文《史墙盘》局部,内容是‘明亚且(祖)’;石鼓文局部,内容是‘马射之’以及秦朝小篆《峄山碑》局部,内容是‘战日作’。

这个按时间排列的序列,几乎涵盖了篆书发展从头到尾的整整一千多年岁月,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象形感越来越淡,符号感越来越重,线条越来越整齐划一,越来越圆劲有力,字形越来越方正规整,大小越来越统一,排列越来越整齐,总之,越来越规规矩矩了,是不是这样?

反过来看,你有没有觉得越往前的文字越随意、质朴、自然,越天真、浪漫、可爱,甚至有种萌萌哒丑乖乖的感觉?

如果说这种时间顺序表明了古人的审美追求趋势的话,那么我们的审美趣味是不是恰好颠倒过来了?

陶渊明混够了官场去隐居,现代人在大餐馆里点野菜,繁华阅尽后的返璞归真,篆书在书法上展现的魅力,或许就是来自于此吧。

既然如此,那么在篆书里边,我对小篆没有什么感觉,也就可以理解了,在我看来,小篆类似于篆书中的印刷体,除开因为不熟悉的文字结构带来的猎奇感外,谈不上太多的艺术魅力。

但小篆在篆书里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发展得最成熟,可以找到的字数最多,囊括了大部分的常用字,基本可以满足书写各种文字内容的需要,加上一些通假字后,用来写诗词歌赋以及对联等等,都没有问题,这一点其他的篆书字体都无法办到。

若论喜欢,我最中意的是商代金文,怎么看怎么可爱。

如果作为一种书法主打字体,商代金文无法满足要求,因为能够见到的商代金文数量太少,每一个单体的字数也少,因此总的字数少,相同风格的字更少,让我们无法去模仿临习来形成一种风格。

所以,我选择了大盂鼎和石鼓文这两种字体来重点临习。

大盂鼎和石鼓文都有好几百个字,足够在临习中揣摩出基本的风格特征来,等把这两种风格都烂熟于心之后,即使利用小篆的字库,写出来也可以是大盂鼎或者石鼓文风格。

在我看来,石鼓文是一种‘刚刚好’的风格,已经发展得比较规范工整了,形式上相当美观,却又还没有形成小篆那样过于严谨的‘印刷体’感觉,用来书写那种比较规范的行列对齐的作品比较适用,类似于篆书中的‘楷书’。

大盂鼎风格则相反,还处于早期,风格上和商代金文比较接近,实际上商代后期的金文,就已经和大盂鼎风格接近了,自然、质朴、随意等等味道还很重,字形变化比较大,章法上可以发挥的空间多,用来写一些有行无列的作品很合适,类似于篆书中的‘行书’。

至于小篆,我就直接拿它当作字库用了,我不认为写金文风格的篆书就不能用小篆里的字,古人当然不可能这样干,商周时代,小篆里边的一些字还没有发明出来,但我作为现代人,不需要受这个限制。

1
查看完整版本: 篆书乃各体之首,是书法艺术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