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对于人类文化的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汉字作为一种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源于日月鸟兽,刻于龟甲兽骨,诉说中华文明岁月有迹。
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文献有多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其中最被大家所熟知的,莫过于仓颉造字的故事。
据说仓颉是轩辕*帝时期的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符号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他还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据《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哭。”意思是仓颉造字成之日,感动上苍,谷子像雨一样降下来,吓得*怪在夜里哭泣。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为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荀子》、《韩非子》等典籍里也有相关描述。
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
仓颉造字或许仅仅是传说,毕竟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全部由一个人创造,但以他为代表的汉文字整理者,为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字的演变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几千年来从未停歇其运动更替。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的构造规律逐渐被归纳和概括为“六书”。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周礼》提到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其中“书”指的就是六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一步将“六书”具体阐述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有了这一系统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此为依据。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的外形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例如:“门”(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月”字像一道弯弯的月亮。这样的造字方法很容易识别,但是并非所有的事物都能画出来,所以象形字也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甲骨文的“门”字和“月”字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一眼望去便可知大概,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指事造字法弥补了象形造字的局限性,它可以表达抽象的物体,例如:“凶”字是在“陷阱”里加交叉符号;“刃”在“刀”的锋利处加一点作标示。注意,指事和象形所造出来的字都是一个整体,即独体字,无法拆分成不同部分。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不同于指事和象形,会意造字法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合而成,即合体造字法。它将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联系起来,以表达该新字的含义。例如:“察”字由“宀”和“祭”组成,意思是在房子里检查祭祀用品的准备情况,由此产生认真检查的含义;“酒”字由酿酒的瓶子“酉”和“水”组成,以表达酒是一种装在瓶中的液体。
“察”字的意象解释
甲骨文的“酒”字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形声是指把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声音的声旁结合起来,可组成许多新字。例如:“纪”字,声旁是“己”,形旁是表示与线丝有关的“糸(mì)”;“樱”字,声旁是“婴”,形旁是有树木之义的“木”。它也是六书中“生产力”最强的造字方法,甲骨文时代约有一半的字是形声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不同于前四种,转注其实算是一种“用字法”。由于地域的隔阂、不同的发音,以至于人们对同一种事物出现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用来表示同样的物体,含义也一样时,便会有相同的部首。例如:“老”与“考”同源,本义都是指长者;“空”与“窍”二字都是孔的意思。这类字不仅有相同的部首及解析,在读音上也有音转关系。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假借是指本来没有这个字,后来为了表达的需要,在不另造新字之情况下,借用旧字来充当新义。这也是一种“用字法”。比如:“令”本义表命令,后来指县令;《诗经七月》中的“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借“壶”为“瓠”。
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入藏文物四千余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
年,联合国新闻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文日,旨在庆祝多种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并促进六种正式语文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其中,中文日被定在谷雨,以纪念仓颉造字。汉字,这古老的文字,记录着不曾断流的中华文明,也见证着新的历史。(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沈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