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象形文字,形成、流行于商朝。这种古老的符号最初用于占卜者根据火烤龟甲、兽骨形成的裂纹占卜吉凶、完善卜辞。
中国古代神话有一个传说:仓颉造字。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让文字从结绳记事发展演变成甲骨文,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汉字总共有多少字?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非常精确的数字。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字。直到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万字。实际上人们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
根据史实,汉字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其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汉语中大约有种声音。“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时代,人类面临生存问题,在与大自然和*蛇猛兽的斗争中,有时需要用形象或图画来表示事物。“象”是创造汉字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研究“数”的加减乘除为算术。研究“数”的“象”,并且以“象”说“理”,这就是演绎《易经》了。“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
甲骨文是汉字的“祖先”,距今约多年,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策。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整理出来的一种新字体。东汉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它的创始人是钟繇。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
出版史走过了从甲骨到竹简、从竹简到纸本、从手抄到雕版、从雕版到活字、从机器印刷到数字出版的进化历程。对我来说,电子书是种非常无奈的选择,如果我生活悠闲自在,有非常大的书房和充裕的时间,当然会选择购买很多厚实的实体书,塞满书架。看书的时候,可以摊在桌上,摊在床头。夹着自己做的书签,手边放着用惯的摘抄本、钢笔。但必须承认:电子书有文献检索的便捷,有携带方便的优点。当你想把纸本转换成电子版,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