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文明。现今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中华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也只有汉字是唯一的自古以来一直演变,从未间断过的语言形式。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使用空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半坡遗址。考古学家发现并整理了约五十多种整齐规范的刻画符号,并认为这可能就是汉字的萌芽。
而将汉字形成系统文字的则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其主要体现就是我们经常听说到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目前已发现大约个单字,但仍有近三分之二无法释读。
不过甲骨文只是商代书写的俗体,脱胎于甲骨文的金文,一般认为是商周时期的正体文字。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人们将金文铸造在青铜器或者石鼓上,多用于记事或表彰功德,因此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石鼓文。但是不同学者也给出了另一种看法,他们认为甲骨文和金文只是同一种文字在不同书写材料上产生的字体差异。
在西周时期,主要使用的文字仍然是甲骨文和金文,只是在商代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修改。一直到了西周晚期,文字才开始出现较大变化,部分文字脱离图形,逐渐靠近线条化,规范化,出现了一种新的书写体——大篆。
大篆在东周时期发展,并出现了鸟虫篆等,不过此时文字并没有脱离甲骨文的范畴,现代考古得出,甲骨文一直使用到了秦朝时期。
直到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因为异体字、简化字太多,而且读音也并不一致,所以才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统一起来,也就是著名的车同轨,书同文。
相传是丞相李斯对当时的文字加以整理和简化,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成为整齐美观的方块字体,亦称之为秦篆。
由于小篆的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因此同时期在小篆基础上又演变出一种字体,主要特征是变圆为方,改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不过秦隶虽然脱胎于小篆,但并非是正统字体,因此隶书蓬勃发展的时期,大多认为是在汉朝。由于篇幅所限,剩余内容会在下期补遗,有不同看法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