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新版时,郭沫若先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轻率地提出了好些错误的结论”,所以在新版引言中说:
“本书的再度改排是着重在它的历史意义上。这是‘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的草创时期的东西,它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机构和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上虽然贡献了一些新的见解,但主要由于材料的时代性未能划分清楚,却轻率地提出了好些错误的结论。这些本质上的错误,二十几年来我在逐步地加以清算。”
“地下发掘出的材料每每是决定问题的关键。在目前进行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伟大时期中,被封锁在地下的图书馆与博物馆不断地开放,古代资料正源源不绝地出土。研究成果趋于一致的可能性逐渐增长了。我怀抱着欢欣鼓舞的心情,期待着史学界的研究工作会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并期待着我自己的错误会有彻底清算干净的一天。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年9月第1版,年10月第2版,第VI页。
看来,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通常人们把文字出现以前的历史算为史前史,而把文字出现以后的历史称为人类文明史。
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了甲骨文并被确定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后,大大提高了它的学术价值,从而为史料较少的殷商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批时代明确的珍贵资料。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成立,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年-年)(彦堂)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发掘。从年至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他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将收集到的甲骨文片分为五期: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盘庚、小辛、小乙、(一世三王);第二期:祖庚、祖甲(一世二王);第三期:廪辛、康丁(一世二王);第四期:武丁、文丁(二世二王);第五期:帝亡、帝辛(二世二王)。这五个不同时期,是用十项标准(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研究得出的。这十项标准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看似混沌一团的十五万余片甲骨时代的大门,使其各归其主,有条不紊的划归五个不同时期,隶属八世十二王的名下。
世界著名的历史学家,甲骨文研究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的郭沫若(-年)(鼎堂)先生。年出版了他的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是郭沫若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书是最早运用唯物史观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一本史学名著。
郭沫若先生在第1版,第8页上说:“……可以断言的是: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的起头!”
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年代:由于甲骨文既然被确定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董作宾先生把甲骨文第一期的年代断定为(盘庚武丁)时期;郭沫若先生又断言“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的起头!”
国际史学界依据“文明四条”(1、至少能容纳人以上的城市;2、有文字记载,文献资料;3、有礼仪建筑,如祭坛;4、有冶金术,如陶器、青铜器。)认定中国有年的文明史。
据《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到夏桀皆以斟鄩(zhēnxún)为都,其位置在洛阳盆地,古洛州巩县西南约五十八里处。国际史学界依据“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考证,认定了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朝晚期都城“斟鄩”。
已明确定论的商朝年再加上夏朝晚期年,国际史学界之后认定中国有年文明史。
李学勤先生说,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来估计,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能在公元前年左右。中华年文明史,是从*帝开始算起。*帝离现在约年,年文明史就是这么来的。
在李学勤先生的主持下,我国“九五”期间实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和“十五”期间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目的就是追寻中华民族更悠久、更古老的文明记载史。
年5月28日中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的最新成果:“我国研究人员用考古资料实证中华大地余年文明起源”。
听到此消息,我当时激动地跳了起来,当晚几乎一夜未眠。我为我们拥有“中华大地余年文明起源”而兴奋、骄傲、自豪,天不亮便爬起来,打开电脑,调出所有资料认真阅读。
冷静思考后,我的心便凝成了一个大疙瘩,我担心这个结论未必能通过国际史学界的认同。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决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任何事情都会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年5月28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的最新成果: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年——前年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六大都邑,它们是:①可能与“*帝”有关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②与传说中“尧”时代时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③可能是“禹都阳城”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④可能是“夏启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遗址”,还有⑤考古学界公认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以及⑥郑州“大师姑遗址”。研究表明距今年前后,*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
最新成果主要强调了“四条”判定标准的第一条——文明的发源地“城市”(都邑),对于必须要建立在“文明”载体上的“文字”,5月28日中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的最新成果涉及甚少。鄙人以为,还存在“考古资料不够完善,证据链无法完整对接的缺陷”。
因此,补充和完善“*帝文字”和“夏朝文字”这两个阶段的“文字”证据链资料,才是让国际史学界认同“中华大地余年文明起源”的必由之路。
从上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对上古文化进行大规模的考古挖掘,我们国家也不例外。特别是古文字考古方面现在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1、贾湖龟甲文:贾湖龟甲文发现于河南省贾湖村,该遗址除出土了许多震惊世界的贾湖骨笛之外,还出土出了一大批刻有符号的带孔龟甲甲板,这些符号中的一部分跟殷墟甲骨文类似,通过现代的测年仪器判断,这些符号出现在至今年以前。贾湖龟甲文的发现,解释了中国早期历史人物得以流传的原因。
2、良渚原始文字: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有重大发现,在出土的器物上发现大量刻画符号和部分原始文字,经有关专家论证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字。这表明大约在距今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华夏民族已进入文明时代。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表示,庄桥坟遗址所有出土文物是真实而有科学依据的。
3、昌乐骨刻文: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和昌乐县*协年7月30日,邀请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宇信教授、山东省甲骨文国际交流中心理事长李来付教授等5位专家对肖广德发现的7块“骨头”进行了“会诊”。鉴定之后,专家一致认定骨头上的这批文字是比甲骨文更早的一种原始文字,是继安阳甲骨文后的又一次重大考古发现,比安阳甲骨文早0多年的昌乐骨刻文,直到今天,还没有人能够读懂它的含义。对此刘凤君教授表示,目前:只发现了一些线索,包括一些早期的造字规律,虽然目前不能破解这些文字的含义,但是昌乐骨刻文确实是早期汉字的雏形,也希望能够尽快破解这些文字的秘密。
4、在民间对“*帝文字”和“夏朝文字”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
仓颉造字开启人类文明之先河,在华夏,说起文化,必谈及文字;一谈及文字,必说起仓颉造字,只要是文字传播的地方都有仓颉的足迹,世界各地有据可查纪念文字始祖仓颉不同遗迹的庙、祠、墓、陵、碑文、造字台等62处,陕西省境内现存八处。人们纪念他,也在于他的伟大功绩以及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人们崇仰文字,崇拜仓颉,把仓颉作为神和圣来祭祀、供奉。
《荀子》《史记》《辞海》《中国通史》《白水县志》《洛南县志》等文献史料对仓颉造字均有详实记载,历史事实证明,仓颉是中国文字的首创人。
美国国会图书馆三座馆舍之一的约翰·亚当斯大楼主要出口处铜门上,镶嵌着12个对世界文字有影响的各国传说人物,仓颉便在其中。
象牙文:国内学者河北唐山马贺山先生发微博称:“我发现了‘夏朝文字’”!年8月在中国谈到出版集团出版的《一本书知晓夏朝》最后一章,《夏篆为什么比甲骨文还进步?》作了介绍,这是甲骨文发现年来,由一个业外人士撰稿,向学术界介绍夏朝文字到底什么样,刻在什么载体上,象牙文的内容是什么等等。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赵守祥的著作《中华文祖仓颉》一书,书中选取了马贺山先生对《仓颉书》破译的释文,这是*帝时代用当时的文字,记载的当时的成文历史,被古代学者称为“吾国文字之祖。”《仓颉书》体现了*帝的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年由韩鹏、王富洲二位先生写的学术著作《华夏洛阳》,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发行,书中引用了马贺山先生对《夏禹治水碑》的释文,二位作者对释文作了全面地解释和阐述,令人感动。
关于甲骨文: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因这里曾经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殷”。商朝灭亡后,这里变成了废墟,甲骨文也被称“殷墟文字”。“殷墟”出土甲骨文内容绝大多数是商朝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甲骨卜辞”。
中山大学陈炜湛教授在他的名著《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5月第一版第79页中讲:
“笔者的浅见是,首先应将甲骨文分为卜辞与非卜辞两大类,把二者混为一谈是不恰当的。所谓非卜辞,是指占卜记录以外的甲骨刻辞,如干支表、贡纳记录、记事刻辞等。”
陈炜湛教授还对“卜辞”与“非卜辞”如何区别做了详细的说明:
“现在通常把卜辞以外的甲骨文统称为非卜辞。非卜辞中有一部分与占卜有间接的关系,也附刻在占卜的材料上,这主要是干支表以及纳贡、收藏等杂事的记录;其余则与占卜全无关系,纯属记事,大都刻在不作占卜用的兽骨上,少数还刻在人、兽的头骨上,既不施钻凿,更无所谓灼兆。”
民间甲骨文研究学者,安徽芜湖的璩(qú)效武先生明确地称:甲骨文不只有占卜记录,还有商朝廷的办事记录。
对于突然大量涌现出来这么完整、系统的甲骨文,著名历史学家徐旭生先生指出:“这种从黑暗的史前社会不经一个黎明时期直接跳跃到辉煌的殷墟文明的看法,违反了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哲学中‘自然不作跃进’(Naturanonfacitsaltus)的大原则。”徐旭生以为:上古中国社会记忆主要以口述的方式传承,并在早期文献中以传说的形式保存。这个存在于早期文献追述之中的时代,就是所谓的传说时代,大致在殷墟之前一千余年,而殷墟为狭义历史时代的开端。传世文献只代表早期中国历史遗产的一小部分,而传说有它的历史背景与脉络,“虽是登‘简策’的时期相当晚,它自身却是很古老的和可靠的传说”。这个看法与和他同时代的英国考古学与历史学家科林伍德(R.G.Collingwood)相同,都是把“民间故事视为对早期社会生活形式的回忆,虽然脱离了他们形成的物质世界,但却融入了更新社会的历史意识”。因此,只有把传说整理清楚才可能在史前史与真正的历史之间搭起桥梁。
郭沫若先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及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成果是世人瞩目的。我们并不是在郭沫若先生仙逝后对他实施“秋后算账”,实在是由于郭沫若先生在国际、国内的重大影响,在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威望,他90年前“草创时期……由于材料的时代性未能划分清楚,却轻率地提出了好些错误的结论。”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向前推进设置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他说:“……被封锁在地下的图书馆与博物馆不断地开放,古代资料正源源不绝地出土。……期待着我自己的错误会有彻底清算干净的一天。”
今天,我们梳理我国近百年来文字考古、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为了补充和完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证据链能够完整对接,完成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明示并期盼的:
“世界文化史的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正还是一片白纸。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没有一句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
外国学者对于东方情形不甚明瞭,那是情理中事。
在这时中国人是应该自己起来,写满这半部世界文化史上的白页。
外国学者已经替我们把路径开辟了,我们接手过来,正好是事半功陪。”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年9月,第1版,第iX、X页。
因此,补充和完善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证据链,“写满这半部世界文化史上的白页”,就是当今中国史学界学者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希望郭沫若先生的同辈、后辈及史学界千千万万的粉絲们能够理解,支持!期盼郭沫若先生在天之灵能够海涵!
年11月18日
于古都·西安“馨雅苑”陋室
作者简介
王忠义,乳名“忙乐”。农历岁次戊子(年),五月初五出生,王宝官后裔,国家公务员,曾供职安康市汉阴县科学技术局,祖居古都长安,灞河岸边。继承祖辈收藏之家风,70年代初,受秦始皇兵马俑筹建处主任杨正卿先生启蒙,全凭个人兴趣,步入甲骨文字及祭祀文化研究,屈指已50个年头了。
我是著名学者肖云儒先生说的:“撞到南墙,而头破血流的一类人”。陕西省收藏家协会理事,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曾在《中国文物报》《中国收藏》《东方收藏》《书海》《收藏界》《收藏天地》《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今日头条》《贞观》《仓颉文化网》《司马迁文学》发表学术文章。采编: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