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学流变简说》这一章当中,主要介绍了中国学术文化史上每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学术形态,以及历代学术流变的大略。
(一)汉字发明
汉字的产生约在夏商之际,商代甲骨文字是目前所见的最古老的汉字字体,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距今余年其中汉字已有个左右,以考试出个。目前已出土的甲骨超过10万片,刻写在这些甲骨上的汉字总数约达万字。
(二)六经形成
从西周至春秋,在所有的典册文献中,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最重要的是《诗》、《书》、《易》、《礼》、《乐》、《春秋》。这六部典籍,在春秋末期经孔子的整理,战国时已被称为六经。
《诗经》其中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雅是贵族宴会的乐歌,颂是贵族祭祀的乐歌,风则是民间的民歌。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早期的作品,也有少量商代的作品。
秦始皇焚书后而《乐》失,只存五经,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后增加《春秋三传》、《礼记》及《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至唐宋而成为“十三经”。十三经的核心与主体仍是五经的体系。
(三)百家争鸣
礼乐文明在周代达到了繁盛期,春秋末期礼乐秩序逐步解体,此项文化转入一个新的时代。由于春秋后期宗法*治秩序的解体而“礼崩乐坏”(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化)士的阶层由原来贵族阶级中游离出来而成为私人讲学、著书立说的知识人,于是由贵族执掌的学术走向民间。从春秋末到整个战国,这一时期出现了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一大批哲学思想家,当时弟子称老师为子,故称为诸子。
诸家之中最突出的是六家,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儒家注重历史,传承文化,倡导仁*爱民,强调伦理秩序,重视道德修身;道家追求清净,注重无为,主张自然,倡导超离世俗的逍遥自由;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主张非命强力,反对繁饰礼乐。法家注重法令,重视刑罚,强调富强,关心实际运作;名家重视名实关系,议论合同异,离坚白,辩论白马非马,注重概念推理的研究;阴阳家,倡导阴阳五行,提出五德终始以解释历史,重视研究天人之际,对天学律历有所贡献。百家之中,又以儒、墨、道、法四家为最重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年诞生,在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公布了“轴心时代”,这个哲学命题。中国学术史上最为自由、活跃、繁荣的这一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
(四)两汉经学
从中国文化的历史来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汗王朝运用两家的力量把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文明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设立博士制度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治、法理、意识形态的根据。
汉代儒学和经学合为一体,儒学也确立起了作为主流思想的地位,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儒家主张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与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六经和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用汉代文字整理书写的,称为今文经,用战国文字书写,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的不同,主要是古文经的文字和篇章与今文经有所不同。如汉武帝始于孔府旧宅壁中得《尚书》,较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
今文经学注重思想,发挥*治哲学和历史哲学强调通经致用,但弊病是与当时的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