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为什么是刀笔吏谈艺录
TUhjnbcbe - 2023/5/25 21:13:00

刀笔吏是常见的汉语词语,因为词频的原因,甚至有部分辞典将其归为成语。

不同的词典解释又略有差别,大致有两个意义:1、指代办文书的小吏;2、掌案牍的书吏,后世又用来专指讼师。这两种解释大同小异,只解释词意,未解释词源,且解释太过简单,读完不甚了了。我们有必要把“刀笔吏”这个词详细解说一下:

一、关于“刀笔吏”的误解

早期对于“刀笔吏”的解释,有很长一段时期的误解,误解有两种:

1、第一种误解,人们认为古代竹简上的文字是直接用刀刻上去的,这实际上将“刀”理解成了笔的一种,这有点想当然,因为最早的汉字,也是用刀刻在龟甲、牛骨上的文字,而竹子确实够硬,所以古人用刀刻字似乎说得通。这种误解最早见于唐代贾公彦的《周礼·考工记疏》:“古者未有纸笔,则以削刻字,至汉虽有纸笔仍有书刀。”这种说法,到了宋代被继承下来,北宋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四又进一步解释说:“古未有纸,以书刀刻于方策,谓之削。”甚至到了现代汉语,老版的《辞源》也保留了这种说法,《辞源·刀部》称:“古简牍用竹木,以刀代笔,故曰刀笔。”

(竹简)

这种误解,随着大量竹简木牍的出土而自然破除,因为至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竹简木牍上的字,没有用刀刻的。

2、第二种误解则是引申义的误读,因为历代的文职官员依史料记载也就被称作“刀笔吏”。自宋元之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或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这些人深谙法律法规,讼状文笔犀利,他们用笔如刀,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刀笔吏”的“刀”则被完全理解为“如刀之笔”,这种误解不算错,只能算是引申义的误读,但是这种误读却使“刀笔吏”的本义渐渐被人淡忘。

(话剧《大讼师》剧照)

二“刀笔吏”的出处

“刀笔吏”这个词屡次见于《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比较有名的有:

1、《战国策·秦策五》:“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只有刀笔二字,但显然是刀笔吏的简称。2、《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萧何就是秦国的一个普通刀笔吏,庸庸碌碌,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奇异之处;3、《汉书·张汤传》:“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张汤的出身也是刀笔吏,但最后位至三公。……

(文物中的刀笔吏)

但这几个出处里的“刀笔吏”,只是说刀笔吏的出身非常低微,不管是“未尝为兵首”,还是“幸致位三公”,都只是对于“刀笔吏”出身微贱的对比,依然无法说明“刀笔吏”的本义。但至少我们得知,所谓的“刀笔吏”是底层官吏的代称,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职责大致就是负责传抄文书,记录公文、整理案牍。在古代,这显然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那个时候可没有电脑),因为处理大量的文字材料,完全就是凭籍刀笔吏的人力,一旦出错,责任又非常重大。

究竟为何这种低级官吏被称为“刀笔吏”呢?

三、“刀笔吏”的正解

关于“刀笔吏”本义的较为正式的解释出自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在《史记·张丞相列传》里有一段话:“尧年少,刀笔吏耳,何能至是乎?”尧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刀笔吏罢了,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呢?张守节的解释是:“古用简牍,书有错谬,以刀削之,故号曰刀笔吏。”古代用简牍书写文字,书写发生错误时,用刀削掉重写,所以他们被称为“刀笔吏”。

(刀笔吏的日常)

原来,“刀笔吏”里的“刀”真的是刀。事实上,先秦、秦和汉代的刀笔吏们使用的刀,在后世的出土资料里经常见到,就是这种叫做“削”的东西,如图:

(战汉削刀)

削,又称书刀(它的样子就像一把小刀),它是汉代以前写字时必备的用具之一,就像后世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一样必不可少,《考工记》里说:“筑氏为削,长尺博寸”。郑玄《注》称:“今之书刀”。刘熙的《释名·释兵》记载:“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你看,它最初归类在兵器一类里)。削的样子比较多,并不一定都是一尺的长度,也有很短的“削”,削的形状如图所示,很像一把刀,一般是一端环首,便于持握,也有在刀柄加上竹管的,刀刃平直,材质以铁质最为常见,铜质亦有发现,偶尔还有玉质的。

(微型的削)

削的作用是刊削简牍上的误字,因为误字墨汁随着时间推移,会沁入竹木表面的一层,削就是削去这一层,后补写上正确的文字。显然,削的作用并不是用来契刻书写,而是削竹木一层的工具。用通俗的话说,“削”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用于擦去铅笔字迹的“橡皮”。

因为书写材料的限制,负责做这样工作的官吏往往经常需要削改,因此,他们多是刀笔随身携带,《后汉书·周磐传》也有记载,周磐临终时遗命:“编二尺四寸简,写《尧典》一篇,并刀笔各一,以置棺前,示不忘圣道。”可见,那时的文字工作者大多离不开刀笔,即经常说的“笔则笔,削则削。”

(削的样式)

显然,刀与笔的关系,并不是“用刀如笔”的偏正关系,它们是并列的关系,刀就是刀,笔就是笔,它们都是古时官吏们的书写工具,因为这些人要经常使用刀和笔,所以,他们就叫“刀笔吏”。

四、最有名的刀笔吏

这里要提到的最著名的“刀笔吏”有两位:一位出自历史,即汉代的萧何,这一位上面的文献引用里已经提及,萧何是西汉初期*治家,“汉兴三杰”之一,沛地(今属江苏沛县)人。他早年任秦沛县狱吏(即刀笔吏),后来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唯独他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由此深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汉初国家*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影视剧里的萧何)

另一位出自文学作品,就是宋江(历史也确有宋江其人),《水浒传》里写宋江时,有一阙《临江仙》赞他:“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水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宋江是郓城县押司,就是典型的“刀笔吏”。

(之6,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是刀笔吏谈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