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古文字尚书证明是伪书,这些尚书的
TUhjnbcbe - 2023/5/4 21:50:00

写在前面,本人对于《尚书》包括四书五经,只是初步了解,发布这个文章,对于专业权威的知识我无法像读者那么精通,但是在《七经图》中无意发现了《尚书》图解版,所以就发上来供国学爱好者参考,当然可能这些图会存在一定的错误,请读者自己分辨,在这儿我能力有限无法判断有何错误,敬请谅解。毕竟在古籍图文版书籍非常的罕见,尤其是宋代包括宋代古籍中之前更是少见,大多都是文字描述,不像明代版书籍会配很多图上去。

《七经图》的《尚书》图:

《七经图》是明代学者吴继仕在宋代杨甲编著的《六经图》的基础加入仪礼卷,遂成《七经图》。全书共十六卷,分为:大易象数钩深图、尚书轨范撮要图、毛诗正变指南图、春秋笔削发微图、礼记制度示掌图、周礼文物大全图、仪礼会通图共七种。本文是《尚书》图的两卷。

《七经图》之尚书图第一卷《七经图》之尚书图第一卷《七经图》之尚书图第一卷《七经图》之尚书图第一卷

《六经图》是比较罕见图解版的书籍,是编著者在那个时代对于《六经》的理解并绘制自己理解出来的图像,当然因为研究的角度不同,理解角度不同会产生一定的谬误,而且绘制的方法可能因为时代局限,表达可能也比较容易产生歧义,但是这也不妨碍这些图像的珍贵之处。也可以从中一窥古代学者对于《六经》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理论,毕竟《六经》是历代学者一直孜孜不倦进行研究的对象。

《七经图》之尚书图第一卷《七经图》之尚书图第一卷《七经图》之尚书图《七经图》之尚书图

《尚书图》中有很多古疆域地图资料,对于研究古地图文化的人也一定的参考资料,包括当时的一些器物也有很珍贵的资料图片,而且还包括了一些四时图,即春夏秋冬的*道二十四节气图,而且上面标明了角度,比如多少角度是春分,而且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90度,上面标明是91度。

更为珍贵的还有各类古代兵器谱。也可以让我们从中了解古代兵器的基本特征。即使这些图是明代版的,但是也可以让我们了解明代的一些珍贵资料,但是毕竟原本是宋代,自然也会一些是是保持宋代的原貌。

无论如何做为学习《七经》的参考资料也是非常不错的,即使从中发现错误,也是能让我们更容易正本清源。

《尚书》的《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

《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这本书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此后历代流行。

现在的《尚书》据历代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篇左右,而且有今本《尚书》和古文《尚书》,这两个版本是不一样的,古文《尚书》实际就是用大篆或者籀文写写得的版本,这两个书体是早于小篆(秦代统一文字就是这个篆体),据说是从孔子家的墙壁得到,实际按照历代学者的一些研究也质疑也是伪托之作。而今文《尚书》则是汉代整理用汉隶书写的《尚书》,这两个版本均是西汉时期出现的。

后来战乱等各类原因,实际版本就更乱了,不过从东晋到现代多年间,这个《古文尚书》应该是属于争论更厉害的,各个著名学者都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就不一一列举,有兴趣者自行查询资料。

为什么像《尚书》这类古籍这么容易失传?

在夏朝,文字并不发达,记录也比较少,当时文字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和数量众多,记载的介质也有限。到了商朝实际相对不错了,是用甲和骨来刻印文字和记载,即在龟甲和兽骨和刻划。但却是“孤本”式的,因为刻画太费时费力了,不过好处很容易保存,所以殷商废墟出土的甲骨文就非常多也是这个原因。

到了商中晚期和周代则是在青铜器上铸造文字,实际已经具备了活字印刷或者雕版印刷的雏形,了解冶金翻砂工艺的自然就是会明白我为什么这样说,而且青铜器也是很容易保存,毕竟是金属的,而且青铜器一般很少被火灾水灾毁坏。但是难度也挺大,古代铸鼎也是一个很耗钱耗时耗工的大工程,比如鼎都是大事才铸造。钟和鼎就形成我们所说的钟鼎文又称金文,也是大篆的一种。

到了春秋战国则是竹简,当然到了秦汉也有在绢上记事,不过绢更不容易保存,更容易风化,除非是墓葬出土,不过保存完整的也并不是很多。竹简实际也有毛笔书写(秦代毛笔发明实际只是达到现代毛笔的雏形,实际毛笔在最晚在商代就出现最早的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包括研磨染料和砚)当然也有刻的。竹简相对也容易保存,但是也怕火灾。

到了汉代发明了纸,才逐步进入了书籍时代,不过大部分是抄写的,抄写的书籍耗人工也多,所以注定版本比较少,而且抄写也容易出错。到大约隋唐时代则是有了雕版印刷,达到快速发展,到宋代达到高峰,但是雕版印刷因为一般是刻在木版,而木版印刷数有限,一个版一般也印刷不出多少数量,几百部估计也是极限了。

几百部经历漫长的时间自然保存也很容易被毁坏,不管是虫、火、水都会毁坏纸质书籍的,更不用说战乱造成的。所以现在我们很难看到宋代以前的古籍也是这个原因。《尚书》这么长时间的过程,自然很难找到原始的版本。

《尚书》简述: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尚”在这儿是“上”的意思,意思就是上古的书。大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主要内容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一般称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28篇版的《尚书》为今文《尚书》,把汉代鲁恭王(这个非春秋战国的鲁国,而是汉代分封同姓王的鲁国)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遂称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含《今文尚书》33篇,《古文尚书》25篇,这实际属于混编本了,而且从东晋开始有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学者都在考证和争议《古文尚书》是否是伪古书。不过从现代出土的书简研究结果来看,证明《古文尚书》25篇均是伪书。

《尚书》不只是历史典籍,又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如《诗经》是诗歌一样的文体。但是从另个角度来看,里面绝大部分是属于关于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文字尚书证明是伪书,这些尚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