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医院咨询 http://liangssw.com/jiepai/13124.html北京痤疮医院咨询 http://liangssw.com/jiepai/13124.html龙火的含义
要论龙火,得先从相火说起。相火是相对君火而言的。习惯认为肝、胆、肾、三焦均内寄相火,但其源均在命门。相火可为少火、亦可为壮火,即可正、可邪。若为邪火,多有“妄动”两字作后缀。
狭义的相火是指肝肾火,统称为“龙雷之火”或“雷龙之火”。若再细分,则肝火为雷火,因肝于后天八卦配震卦,震为雷;肾火为龙火,因肾为水脏,龙为水中之物,所谓龙潜渊中。至于是否属病态,关键还得看此火有否妄动而离位。震为雷,亦为动;龙性暴烈,易动难驯,因此,相火妄动常指这两者。
我们常说的“相火以位”或“阳欲守位”,多指龙火(命火)宜潜,但龙腾九天常伴雷动九霄,两者往往同时发难,因此一般不会刻意截然分开而论。
对于龙火,火神派的开山祖师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有深刻认识,主要引坎卦为解:“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
真阳二字,各处讲解字眼不同,恐初学看书,一时领悟不到,以致认症不清,今将各处字眼搜出,以便参究。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
至于龙火为何宜潜?郑氏云:“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
(注:乾为天,又可喻龙,其卦三个阳爻,为纯阳之卦;坎为水,其卦二阴爻中夹一阳爻,故谓:“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
对龙火妄动之理,郑氏曰:“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
其识可括为,见热证未必是真热,见虚火(龙火)未必是阴虚,以理相推,因“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则其意即是龙高一尺则热显一尺,此热由水高(阴盛)而致,故“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
大部分教科书论热时大致是热分虚实,实热则清热,虚热则滋阴,几成定式。无异于默认虚热与阴虚几乎同义,有时虽也提及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但证候描述多是戴阳等接近回光返照的表现,将“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的较常现象作了虚夸,使学习者误以为,这是较罕见的阳气欲脱之重证。
因此,一见虚热,即习惯与阴虚挂钩。以致郑氏慨叹:“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指肾水旺)阳虚(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
实际上,虚热之证,阴虚、阳虚所致者应各自参半。阴虚之火,因龙无法潜游于浅水中,水浅则龙升,这容易理解,因此,滋阴降火是治虚火常法。至于阳虚阳浮,除郑氏的水高龙亦高之见外,清代罗东逸《内经博议·足少阴肾藏病论》中的“水暖而龙潜,水寒而龙起”亦堪作参。
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思考,以体温浸于暖水中自然最舒服,水太热或太寒均为所恶。参人以推龙,龙为虚拟的水中生物,其性阳动,类坎中真阳,性虽喜水,但也不应喜反差太大的寒水。
因此,扶阳抑阴以治浮火,以罗氏之解则为:“水暖而龙潜”,以郑氏之解则为:“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廊廊(廓朗),自然上下奠安,无偏盛也,岂真引火归源哉!”
其实,以补阳来治龙火之患,实践上首见于《伤寒论》之通脉四逆汤。《伤寒论》条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四逆汤的某些用法亦属此用。而理论阐明,当肇自唐代王冰,其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大义时说:“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
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后世的“以火逐火”或“引火归原”法实是《伤寒论》之用及王冰所论之滥觞。虽则郑氏的一团烈火论与引火归源论不完全相同,但笔者认为,两论实可互补,现代善用桂附姜之医家,亦多循这两种思路而行。
补火何以能引火归源
不少人对补火何以能引火归源之理或存思疑。笔者觉得,此理近乎于大家所熟悉的引力问题。我们都知道,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所具的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相互间的距离有关。
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引力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质量小的天体都绕着质量大的天体做有规律的天体运动,就如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
火之本性炎上、外散,一般而言,人体上部、外部的阳气更多,对下部、内部的阳气本就容易形成一个引力态势。如果阳虚于下或内,这种引力优势就更明显了,于是虚阳易受上部、外部阳气之引而上浮或外越,形成内真寒、外假热或下真寒、上假热的阳虚阳浮证。借卦而喻,就如由上卦、外卦乾阳,下卦、内卦坤阴所组合的否卦之象,这就是“水寒而龙起”。
当然也可以因果相反,因龙(火)起而水寒。因此,补肾火就类似增加下部、内部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与上部、外部阳气抗衡或牵引的力量。甚至肾阳(龙火)充沛的情况下还可形成自身的引力优势,使上部、外部之阳下沉、内蕴,而成上阴下阳之泰,这就是引火归源了。
此时人体之阳在下,阳主升,则能温五脏、煦六腑,蒸津于上;阴在上,阴主降,则能甘霖遍洒于身。阴阳两者不但能发挥自身最大的功用,且可相互为用,阴阳上下之气交则为泰,泰则通,通则安。
譬如艾灸涌泉能引火归源,很多人就难以理解,明明是增加了人体的总热量,何以反能治疗一些有上热或兴奋症状如高血压、口疮、失眠、焦躁等病症?《灵枢·本输》云:“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该穴为人身诸穴之最下,足少阴为肾经,主水,五行中水居最下,此犹天一之水由至下涌出。若此穴得温,人体至阴之位得阳而充,阳充则引力增,上部之阳被引就下而归源。火一归源,犹如地下之水泉被蒸动,则肾经之气如源泉之水,涌出而灌注周身,气行则水行,真正地做到了水津四布。
所以艾灸涌泉常能让人产生满口甘津,此人体水泉上涌之兆,亦是火降水升,上下交泰之佳征。
由此,善用姜桂附者一般用量偏大就容易理解了。一者,“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依中药升降浮沉之理,量大则沉,沉则保证所补之阳能归于下而不上浮,去助纣为虐更增浮阳;
二是减少上下内外阳气因质量胜负问题带来的引力拉锯战,速战速决,以免生变,尤其在危重证时更当如是。道理是对的,但桂附均属霸道之品,附子更有*性,用量一大,经验不足的医者多心中惴惴。
名老中医李可的经验与火神派临床实践的一些内容在今日医界影响日渐,碰到阳虚阳浮之证,不少医者明知温阳法好用却往往因经验问题而却步。有没有一些方法不必那么大量的姜桂附也可补龙火而不至升腾呢?以下几法或可助参。
如何降龙伏火
1以土伏火
或疑:土何以能伏火?道理很简单,龙火是坎中阳、水中火,就如油火,油火遇物即燃,不畏水灭,唯畏土压。《本经疏证》云:“惟其阳不归阴,是以阴气为结,惟其阴愈结,斯阳愈不归,土者生阴之源,水者元阳之配,土不藏阳,水不摄阳,则阳之无所依,无所归,无所定……而摄阳以归土,据阴以召阳,实有联络相应之妙。”
则补土不但能伏火,土旺尚能藏阳,又一义也。仲景六经用药最能体现《内经》重胃气观念,龙火为患多属少阴病,且看医圣如何处理。
少阴病证与四逆汤辈可构成很有意思且能相互说明的两组卦象,并示以土伏火之理。
少阴病证如从阳气衰少而欲脱来看,当类剥卦,此卦之象仅余一阳,为阳气衰极之残阳,且居至上之位,阳气要脱,不是从上而脱,就是向外而亡,上卦又为外卦,因此剥卦就应阳衰欲脱之象。
而剥卦的综卦(主卦颠倒反转而成,表示反主卦之道而行)为复卦,复者,“一阳来复,万象更新”,阳居于下,喻阳气初生,或再生,蕴无穷生机。四逆汤辈似之。复卦由上坤地、下震雷组成。方中附子,《本草备要》谓:“辛甘有*,大热纯阳。
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同干姜、桂枝温经散寒发汗),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其走、动、升、通之震卦特性表露无遗。
而干姜、炙甘草皆温中调中之剂,且干姜温守而不走,两药具足坤性,正是坤土得壮。更可进一步将走、动、升、通、热之附子下镇于少阴肾位而复其一阳生机,而成上坤土(姜、草),下震木(附子)之复卦。一阳来复则浮阳回归而证减。
少阴病证如从阳气衰少而格阳、戴阳看,则又类否卦,此卦阳天在上,阳气又升,位至高,其上已无物与之交;坤地在下,位至低,阴气主降,其下已无物能与之交。故为天地不交,在人体为阴阳气不交通,阴盛于内,阳格于上与外的真寒假热证。
而否卦之综卦为泰卦,四逆汤辈亦似之。方中附子,《本草求真》云:“附子(专入命门)。味辛大热,纯阳有*,……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则其温热乾性大显。同理,干姜、炙甘草皆温中调中之剂,郑钦安谓该汤中甘草:“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
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医理真传》)干姜温守而不走,姜草两药具足坤性,坤土厚实,自可将温热乾性之附子下镇于少阴肾位而“补先天命门真火”,使元阳氤氲而蒸,发挥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的作用,而成上坤土(姜、草),下乾天(附子)之泰卦。元阳复则自引所格之阳归位而成上下内外阴阳交泰的格局。
因此,四逆汤辈初用应是“一阳来复”,效佳则为“天地交泰”。以土伏火是否医圣本意这里不好妄揣,但其实效确含此理。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对以土伏火有妙解:“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
若附子甘草二物,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热不过附子,甜不过甘草。’推其极也,古人以药性之至极,即以补人身立命之至极,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阳之义,亦寓先后并补之义,亦寓相生之义,亦寓伏火之义,不可不知。”
火被土所伏的好处有二:一者难以上浮而为患;二者火居于下则可尽其用,当物能尽其用时还需用那么大的量吗?
2潜阳降龙
潜阳以降龙即是用姜桂附时佐以重镇潜阳或内敛阳气之品,一可直接引火归源,二可潜敛热药于下焦,更好地发挥其“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之效而不虞浪费能源。
重镇潜阳多用龙骨、牡蛎、磁石、龟板;内敛阳气则常用山茱萸、白芍、五味子,内敛之品,其性亦降;此外尚有引火下行之牛膝、引诸药归宿丹田之砂仁等。譬如龟板之解,《本草思辨录》引张氏云:“龟甲能引阳气下归,复通阴气上行。”《温病条辨》更直接说:“亢阳直上巅顶,龙上于天也,制龙者,龟也。”
顺带一提,温阳以潜,并不仅限于龙火上浮,较单纯的阳虚也可遇适而用,譬如阳痿之治,亦时须潜阳。或有不解,阳痿不是阳欲振而乏力吗?该当升阳才对,为什么反要潜阳?
阳痿者,若单纯的阳亏于下而痿,补火升阳确为常法,如升、柴之用;但部分患者却因龙火失守于下而上腾,此时,心火得龙火助纣为虐而愈炽,龙火离位则下愈亏,心火愈炽则欲念愈强,耐何下阳不足,不得与心相应,真真是应了那句“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治当引火归源,龙火下潜于渊则该活泼者自活泼矣!
3药灸并用
其实补命火并引之归源不独方药可用,灸法更易操作,常用的补命火之穴有肾俞、命门、关元、气海、神阙等,最好用的引火归源穴位还是上文提到的涌泉。完全可以用补命火的一两个穴与涌泉穴相配,对付一般的浮火病证,只要操作得法,效果并不比交泰丸、潜阳封髓丹等方药差。
医谚云:“火有拔山力,艾有回阳功。”山且能拔,何况是仅把上火下拔?对付较重的病证若药灸并用,可使姜桂附的分量大减而功效不减。
笔者较喜欢指导病人用神阙配涌泉穴以灸条自行温和灸。神阙,又名气合穴、气舍穴、命蒂穴,因神阙在脐,为先天之结蒂;脐之位,又为后天脾之所处,气之所舍,故先后天之气在此互充。《易》尚中和、得正,此穴居全腹正中,其上为阳,其下为阴,居中得正,为阴阳交通之枢,观其名位则其功自可意会矣!
龙火离位者,常缘心火之引,今有神阙温补先后天,且斡旋中州,再兼涌泉之引,自可导龙归海,使潜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