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今天,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传来消息,河南安阳殷墟申遗成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安阳殷墟也因此成为中国的第33处世界遗产。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宫殿宗庙遗址与王陵遗址、洹北商城等,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址。安阳市历史文化厚重,存在不同时代序列的遗迹。摄影陈建/人民画报
在殷墟“申遗”成功
十五年后的今天,
跟随一组《人民画报》的老照片,
我们与您一同走近殷墟,
看一个王朝的背影。
横跨洹河两岸,
面积约36平方公里,
这里没有太多现代化的装饰,
地面大多是连片的绿植,
几座仿商建筑点缀其中。
经过科学发掘后,
晚商宫殿宗庙遗址、
王陵遗址、后冈贵族遗址、族邑、
家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遗迹
重现于世。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建在商代都城遗址之上,集遗址保护展示、园林观赏休闲于一体。摄影徐讯/人民画报
多年前,
商王盘庚迁都于此,
改“北蒙”为“商邑”。
直至商朝灭亡,这里经历了8代12王,
历时年。
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
此地也被称为殷都。
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
逐渐沦为废墟,
“殷墟”之名由此而来。
殷墟王陵遗址。王陵遗址是贵族的埋葬区,与宫殿宗庙遗址以洹水为界。摄影徐讯/人民画报
站在殷墟红色象形“门”字大门前,
不禁令人想起
曾担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安阳殷墟考古队队长的唐际根
向人们“还原”这座多年前的
商朝都城场景:
恍惚间,商王朝从地下苏醒。武丁和妇好并肩而行,贞人(贞人,为某个家族的姓氏,是专为商王祭祀占卜服务的某个家族的多名成员的总称)在占卜,士兵在操练,祭祀如期举行。宫殿区外,两纵三横的道路上马车奔驰。密集的邑聚间,行人你来我往。不远处,西北流向东南的人工水渠南岸,铸铜作坊火花飞溅……
支撑起如此浪漫想象的,
是历代考古人对这座多年前
商都考古的丰硕成果。
随着对殷墟的全面发掘,
从这里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
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
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
殷墟博物馆。摄影李国强/人民画报
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
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
甲骨文是新获的上古文字资料,
问世之后立即受到中国传统学人的重视。
年10月,花园庄东地H3发掘现场,刘一曼进行甲骨室内清理。H3发掘,是继YH坑、小屯南地甲骨以后的第三次甲骨大发现。图片扫描自《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当刻辞甲骨
被确认出自安阳小屯村之后,
去殷墟挖甲骨之声随之鹊起。
年10月,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
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委派
来到安阳,对殷墟遗址
实施了首次田野发掘。
年,董作宾(右)及李春昱在殷墟第一次发掘中测量绘图。殷墟管理处供图
之后,一群考古人在小屯村一带
进行了长达10年的
15次考古发掘。
年,殷墟第十三次发掘,小屯村YH甲骨坑搬运。YH甲骨坑出土了带字甲骨片,其中完整的龟甲有近版之多,这是殷墟甲骨发掘史上发现甲骨最多的一次。殷墟管理处供图
作为历史的直接记录,
甲骨文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
王病了,王做了什么梦,
王遭遇车祸,
王的妻子生男生女,
天象不吉了……
“一个王朝的背影”
因此日渐清晰。
它庞大、古老、神秘,
却因这些文字的留存鲜活起来。
刻辞卜骨,记载商王田猎时发生的一起车祸。摄影浦峰
中国文字博物馆,坐落于河南安阳。其馆藏文物及藏品共计2.5万余件,涉及世界文字、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摄影陈建/人民画报
安阳不仅是甲骨文的故乡,
也是中国考古学的起点。
选择殷墟作为中国国家考古研究机构的
第一个发掘地,建立工作站
并且持之以恒地长期工作,
不仅形成了
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学传统,
也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
塑造了中国考古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库房。安阳工作站是中国考古史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支考古队。摄影陈建/人民画报
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清理出土的王裕口M部分葬品。M属于殷墟文化二期墓地,是一个贞人墓,墓地内有蚌器、绿松石、骨管等随葬品及殉人、殉狗等。摄影陈建/人民画报
出土于殷墟孝民屯和刘家庄的6辆马车。马车是殷商贵族的使用物。摄影陈建/人民画报
安阳殷商时期铸铜制骨作坊发掘现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考古人员在进行考古发掘。在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唐朝的墓地。摄影陈建/人民画报
作为华夏悠久历史和
灿烂文明的见证,
如今的殷墟依然熠熠生辉,
照耀着安阳古城。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对甲骨文感兴趣的小学生们展示自己摹写的甲骨文卡片。摄影陈建/人民画报
内容来源
年12期《人民画报》
撰文
*丽巍
编辑
王伊奕
本文来源: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