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风 http://pf.39.net/bdfyy/bdfal/德行方道地药
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诸于《内经》《本经》中。《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
《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甘五味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等。
性平,味甘
功效:补脾益气、止咳祛痰、缓急定痛、调和药性。
临床应用:用于中*抢救、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咳嗽气喘、痈疽疮*、腹中挛急作痛、缓和药物烈性、解药*。
性平,味甘。
功效: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
临床应用:虚劳内伤,气虚乏力,心悸,多汗,脾虚泄泻,白带,乳汁稀少,小儿疳积,遗尿,肺虚咳嗽。
(生甘草、*参)
苦五味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芩、桅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柏泻火存阴等。
性寒,味苦。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疗疮。
临床应用:用治湿热泻痢、*疸、带下、热淋、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湿疹瘙痒。
性寒,味苦。
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心烦,*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疮疡。
(炒栀子、*柏)
咸五味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瘕痞块等证。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症等。
性微寒,味咸、甘。
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
临床应用: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
性微寒,味咸。
功效: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
临床应用:用治阴虚发热、劳热骨蒸、虚风内动、经闭,癥瘕。
(鳖甲、龟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